缺的不是创新本身,而是制度


缺的不是创新本身,而是制度

 

 

   今天(19号),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国家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设定了“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宏伟目标,并且奖励了一批有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此情此景,让人心潮澎湃之外,平添了些许感慨。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明代以前都该是可圈可点的。明代以后,封建体制的陈腐让生产力发挥的空间无法再扩大,它的包容已近极限。近代中国,战乱频仍,国家创新的环境和基础被大大破坏。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本着“自立更生”,举全国之力办了几件大事,核封锁的突破,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胰岛素的合成,都是自主创新的典范。但放眼全球,在我们勒紧裤脚带拼命挣扎的当儿,人家已是扬鞭催马,一路高歌。 为什么差距日趋扩大?

 

   创新需要高投入、高知识同时面临高风险。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设计来保证其投入的有效、风险的规避以及成果的保护,创新也就是昙花一现,成为一种装饰。如何保证创新的持续性,或者让创新成为全民的习惯,本人认为,激励机制的设计尤为重要,制度的创新更为重要。   

 

   在中国当前急功近利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原本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大量制造“垃圾”,为什么?因为这种制度是一种负激励,使得“偷懒使滑、投机取巧”的收益胜过“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收益。新雨丝上面暴露了大量的例子,这里就不展开了。

 

中国高速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等。增长要转向有质量内涵式的增长,那么技术进步和创新就成为这种转换的枢纽。在这种关键点,国家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可谓正当其时,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和保证,而是靠比赛高投入,怕是象90年代初大建“开发区”那般轰轰列列,而后收效甚微,甚至大伤元气。当政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