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05年说是中国大众博客元年,也是博客门户的融资的元年。2006年将是中国博客的商业化年。
几家重要博客门户的今年都实现了融资,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明年将实现商业化的回报。
议论博客门户的商业化的文章已经很多很多,但博客门户特有的盈利模式还处于犹抱琵琶半掩面,千呼万呼尚未出来的情况。
博客门户的创收的主体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创收的主体不是广大的博客群体,而是博客群体中的特殊的博客群体。门户靠提供什么服务创收?这是创收的关键。创收服务不是提供普遍的博客服务,而是为特殊博客于提供的特殊服务,能够为他们提供特殊增值的服务。
道理很简单,为博客大众提供的服务,哪怕是创新的服务,都很容易被其他的门户所复制和模仿。复制模仿的结果,使各个门户的收费均成为不可能。如果一个门户收费,新博客就不会注册,老博客就会搬家到其他的不收费的门户去。因此,只有不容易模仿的特殊增值服务,才可能创收,能够持久的创收,这样的服务只能够针对特殊的博客。
博客门户创收的难点就集中在寻求博客的特殊群体,并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需要能够提供针对特殊的增值服务了。博客门户的用户越多,发掘的这种特殊群体的可能性越大。
但现成的项目是没有的。唯一实现的途径就是创新。
创新的方向很多,尤其是博客门户,有多种多样特殊的博客,也有多种多样的特殊多种需求有待开发。创新不能够四处出击。每一种创新都需要相当的投入,需要克服预想不到的障碍,需要一段从启动到爆发的“发育”时间,需要信心和坚持。因此创新需要方向,需要相对集中。创新的方向如何选择?要选择能够成为门户的优势领域,选择能够成为中国第一或者世界第一的领域,选择创收潜力最大风险最小的领域。
我个人认为,博客门户的一个创新的方向就是开展评价。这是传统的最强大的媒体扩大知名度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最成功门道之一。
评价项目本身可以判定出特殊的群体,评价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增值服务,而且评价本身就是一项很难模仿的服务。评价是属于赢家通吃的项目。
现在的问题在于,评价的项目已经很泛滥。尤其是IT界。因此,在IT界人的心中,如果提出依靠评价创收,一定会不以为然。
评价项目的创收的需要具备这样的条件:
1、 属于全国公众关注的重大领域;
2、 属于现有国内空白的领域;
3、 能够利用评价提供博客门户特色的增值服务。
寻找满足上述头两个条件的评价项目很不容易。
是不容易,但不等于没有这样的项目。
美国《财富》1995年开始开展全球500强评价。2005年在北京的举办的“财富论坛”收入为320万美金。我想,中国的权威评价达到几百万人民币的收入完全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