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WTO 中国银行业生死时速
这一天,中国政府对外公布,已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分别注入了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用于补充两家银行的资本金,两家银行各分得225亿美元。消息传出,全世界为之哗然。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协议,到2006年,中国将向外资全面开放银行业。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了。而摆在中国面前的,还是一个贷款余额占GDP的145%、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77%、不良贷款占GDP的40%、经营管理却仍几乎处在“原始状态”的银行业。
中、建两行并入快车道
中行和建行的改革无疑是2004年乃至中国银行业改革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事件。450亿美元的注资使得中行、建行在上市的道路上实现了最重要的一跃,在起跑上抢得了先机。
注资之后,两家银行把原有的资本金转为了专项准备金,用于逐步核销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两家银行不良贷款的准备金覆盖率从注资前的平均不到18%,一下子提高到平均60%至70%。如果将非信贷资产的损失和计提考虑在内,准备金的覆盖率也可以高达40%至50%。
但是,要达到国际上市银行的水准,仅靠450亿美元核心资本的注入,显然不够。由于把原有资本金全部转成了专项准备金,注资之后的两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甚至比注资前还略有下降。
在政策的全面配合下,中行和建行的上市步伐全面加速。中国银行还先后发行了260亿元的次级债,而建行也两次发行了233亿元的次级债。发行后,中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8.18%,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也上升到了68.35%。建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9.39%,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则升到87.70%。
根据有关规划,这两家银行还要继续分别发行600亿和400亿元次级债券,当这些次级债券按计划发行完毕之后,中行和建行的资本充足率将大大超过8%。再加上对不良资产大刀阔斧地处理,到2004年9月底,中行和建行的不良资产率也已分别锐减至5.46%和3.08%,顺利实现并远离了10%的“警戒线”。两家银行在财务上已经满足了上市的标准。
在加快财务重组基础上,两家试点银行也迅速推进机构重组。随着股东大会、董事会等股份公司治理框架的建立,两家银行开始真正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在战略投资者的引进方面,从中行和建行高层多次信心十足的表态中,与战略投资者的谈判似乎也已进入了最后阶段,两家银行明年上市已成定局。
按照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两家银行总资产净回报率2005年度应达到0.6%;2007年度应达到国际良好水准。两家试点银行股本净回报率2005年度应达到11%;2007年度应进一步提高到13%以上。为确保注资的效果和获得良好回报,两家试点银行从2005年起成本收入比应控制在35%-45%之内。
联姻外资
与中行和建行波澜壮阔的改革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引资动作也格外引人注目。
民生银行和深发展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则更富戏剧性。2004年3月,民生银行(600016)董事会宣布同意新桥投资受让民生银行法人股股东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所持民生银行全部1.75亿国有法人股,约占民生银行总股本的4.82%。这个事件一度被业界认为是新桥从2002年就开始的并购深发展的失败,已将目光转向民生银行。
可是到
2004年7月,民生银行宣布国际金融公司受让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民生银行5604.39万股,约占民生银行1.08%的股份。也同时宣告与新桥“缘尽人散”。
在与新桥分手之后不到3个月,民生银行即与淡马锡“坠入爱河”。
交行与汇丰的联姻则相对比较顺利。
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在引入资本金的同时引入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经验,以打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这些中小银行的现实之选。
2005 决战前夜
2004年的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中国银监会宣布提前11天开放北京、昆明、厦门、西安和沈阳5个城市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至此,中国准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已增至18个。由于全国90%的信贷资金、65%的保费资金以及超过80%的金融机构的业务总部和研发中心都聚集在北京。北京的开放实际上与全面对外开放已相差无几。
按照WTO协议,到2006年底,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业务的地域限制,同时开放中国居民个人的人民币业务。届时,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和领域方面将与中资银行完全一样。
离决战的号角吹响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决战前夜的2005年,处于脱胎换骨、阵痛时刻的中国银行业将体验前所未有的压力。
随着中行和建行冲剌上市,工行和农行的改革也将启动。
2005年,决战前夜,中国银行业将进入大规模融资年,为决战储备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