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改造要现实


  国外的“大学城”不是指有许多大学的城市,而是特指大学建筑和城市其它部分融为一体的那种,英国的剑桥就符合这个条件,瑞典乌普萨拉、葡萄牙科因布拉、西班牙萨拉曼卡和德国海德堡也是。
  剑桥市区的中心地带有商店、酒店等各类商业性建筑,但大部分是属于剑桥大学的院系教学楼、图书馆、俱乐部和其它为师生服务的设施。城市商店、咖啡屋、银行和教堂里到处都充满了学生的身影,所以说大学城里的大学并不是它的一部分,整个城市都有大学的存在。
  剑桥的“大学”和“学院”既是一家又是两家,学院并非是介乎大学和系所之间的一层机构,而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大学”教学、考试和授学位,“学院”负责住宿、膳食、文娱活动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打个比方,学院好比学生的“家”,大学的系所或实验室则是他们的“单位”,学生到系里去只是听课,做实验,其它活动都“回家”去做。
  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年头了,800年前剑桥刚从牛津分出来的时候,许多师生都很贫穷,甚至连住宿费都支付不起,学校不得不变成开放性的,以便学生尽量住得便宜,于是他们就满城里找住宿。这种模式形成后就没再改变,一直延续至今。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管理习惯的形成与这种“大学城”模式的演变几乎是异曲同工,也是伴随着企业成长过程中逐渐固化的。它不可能脱离企业的实际而单独存在,不仅创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要给企业管理打上自己的烙印,创业合伙人的个性特征乃至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都和这个企业的管理模式息息相关。
  因此这种企业的管理进步有点类似城市的旧城改造。老城区的特征告诉人们,全部推倒重建成本太高,也是不大现实的,而“改造”虽然要碰到拆迁引发的种种问题,还要协调形形色色被拆迁人的利益冲突,但好处却是既维持了建设的稳步前进,又能保持城市的个性特征,可以为城市各方所接受。
企业在管理改造过程中要考虑自己的管理实际,如果以为只要做好建议方案,搞好培训,就可以使管理焕然一新,很有可能会碰壁,如果碰了壁还怀疑是企业的“执行力”出了问题,就离题更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