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伟国
中国红瓷器、菊花石、湘绣,或许很多南宁市民都未曾见过,此次长沙周展会上的长沙三绝展不仅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了一番“三绝”的魅力,更让人从中体会长沙三绝究竟“绝”在什么地方。
长沙三绝之中国红瓷器
凄美动人祭红故事
烧出最负盛名红瓷
红色瓷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光泽颜色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如:均红瓷、祭红瓷、郎红瓷等,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家才能享用。最早的红瓷器出现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的许多工匠逃到长沙,北派南派的陶瓷技术在这里融合,在唐代长沙的铜官窑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红彩釉。
景德镇曾经流传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祭红的故事。相传在明代,朝廷要求要烧出红色的瓷器,如果不能成功就要被处死,为了烧出一种红色大瓶,一名工匠的女儿不惜跳进火海,于是,那一窑瓷器就烧出了红色,由此烧制出的祭红成为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红瓷。它色彩凝重,高贵肃穆,宛如雨后初晴时天空出现的一片红霞。遗憾的是,祭红烧制技术此后失传。
色泽并非真正大红
追求大红延续至今
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光致貌美的中国瓷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唯独没有象征吉祥、喜庆、最为中国人喜爱的大红色瓷,而日常用具中的瓷器,也单缺红瓷。这是因为红色釉料不耐高温,烧制异常困难,成为陶瓷史上的一道千古难题。
其实,在瓷器史上,红瓷曾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在唐代,长沙窑铜的使用很广泛,其目的是烧绿色,由于烧制温度的原因,它往往会出现还原焰,高价铜在还原焰下变成低价铜,成色就是红色。于是长沙窑出现了陶瓷史上的第一抹红色。也许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的红色瓷器开始了辉煌之旅。兴盛于一千多年前中晚唐的长沙窑,就烧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铜红釉执壶,成为世界彩釉尤其是红釉的开创者。此后,又有宋代的均红瓷,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胭脂红、豇豆红、珊瑚红等红色釉瓷,但这些红釉多是低温釉,烧至800℃左右红色即会分解,它们的色泽也并非真正的大红色,与枣红色或棕红色相近,而不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红色,对大红色瓷的追求,一直延续到现在。
形象喜庆成就一绝
填补国际陶瓷空白
近年来,长沙市把现代科技和古代文化结合起来,成功在高温下烧制出了颜色鲜艳,发色均匀,光泽度高,色相与国徽、国旗一致的大红色瓷器,填补了国际陶瓷史上的空白,国内外陶瓷专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目前,中国红瓷器的技术只有长沙才有,迅速成为长沙一绝。
如今,中国红瓷器成为了馈赠佳品,还升格为国礼,成为国家之间馈赠的佳品,在国际场合频频亮相。中国红瓷业(锦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涛告诉记者,今后中国红瓷将走下高阁,向日常用品发展,作为长沙一绝,中国红瓷肯定会刮起一道红色旋风。如今,展会上的红瓷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订单也是源源不断。
长沙三绝之菊花石
菊花石的真正来历
由于沧海桑田变迁
相传很久以前,浏阳河畔的永和镇有一座蝴蝶山,山下有一个老秀才,种菊、爱菊、言菊,以菊为邻。他的独生女儿取名菊花,从小长得如菊花一样,美丽动人。随着年龄渐长,菊花与青梅竹马的花童菊石发生了恋情。老秀才知道后,偏偏不允。最终,菊花和菊石便跳入河中以死殉情。浏阳河水在霎时浪花四溅,河潭中的青石上,绽开朵朵晶莹洁白的菊花,在清溪的浸润和月光的映照下,诉说着一个凄苦的故事。
尽管传说凄美,菊花石的真正来历则是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据科学家考证,早在两亿多年前,浏阳东乡一带是浅海,几经沧桑,自然界慢慢形成了以硅质燧石结核小的无青石放射集合体,以后又被碳酸钙(方解石)置换填充,形成了由白色方解石组成的菊花瓣状的石菊花。由于日月的磨砺,石菊花便显得形态各异,绚丽多姿。
石上生花栩栩如生
长沙周上备受追捧
浏阳的菊花石在长沙周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菊花就像长在石头上,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了解,菊花石因它特有的形态博得了赏石爱好者的喜爱,展会上的菊花石也受到了南宁市民的青睐,各种菊花石吊坠被纷纷抢购。
相传,菊花石的发现和加工大约在清乾隆年间。有人在永和镇侧的河床中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石头后,便辗转到一个叫欧阳锡藩的秀才手中。欧阳秀才平日擅长雕刻,见石如获宝,拿回家中,细细揣摩,依照花形,精心雕琢。不久,一个高雅别致的菊花石砚出现在客厅里,引来各路文人墨客观赏。
长沙三绝之湘绣
以线作画叹为观止
独特技艺突出品质
如果说菊花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湘绣则是绝伦的技术精品。
看着展会上的拍卖品湘绣作品《浔阳遗韵》,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这些竟然是用线绣出来的。记者了解到,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
湘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光绣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特点是丝细,亦称“羊毛细绣”,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
“双面全异绣”难度大
提升湘绣艺术水平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像。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 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
责编:赵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