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的文学危机


   把网络文学纳入文学史与传媒史的连续进程中,尝试从传媒演进与文学文化资本稀缺性的历史关联入手,分析传媒变革中文学生态的演化规律,进而对网络背景下文学走向的可能性进行慎重的描述与估价,笔者认为这种研究对网络文学的发展相当有益。
    笔者认为,传播是文学实现社会化、职业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功利渗透、权力介入的主要路径。在传播的过程中,作家个人的美学空间不可避免地要向社会敞开,其地位、声誉等功利因素开始展开,以资本、权力运动为核心的文学场域被塑造成型,接受文化政策、受众心理、批评导向、传媒技术等诸多世俗力量的审视、制约成为文学介入社会并从中获得生存根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一般来讲,在传媒工业化之前,书面文学教育不普及,文本的生产、传播技术落后,成本昂贵,文学文化资本在整个话语系统的产出中呈现出高度的稀缺性,因而体现出神话般的价值,被世俗权力招安后,成为一种由权力配置并在相当程度上为权力服务的独特的职业话语类型,获得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伴随着传媒工业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文学文化资本的稀缺性程度降低,遭受大众传媒冲击的文学被世俗权力疏离后,进入市场运作自负盈亏,因其对市场逻辑的先天性排斥,生存境况十分艰难。
    网络传媒进一步把文学推进市场,文学的生存境遇似乎更加雪上加霜:文本质量芜杂、侵权、盗版等问题不仅颠覆了文学的神圣价值,而且对文学活动的内驱力形成威胁。关注文学在网络背景下的际遇,要求恢复逐渐被市场运作和科技理性吞噬了的人文精神,成为理论界的一种强大呼声。笔者认为,肇始于大众传媒并在网络时代加剧了的文学危机,是文学恢复自身定位不可避免的阵痛。充分的市场化、民间化是文学自律的前提,也是文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当前,网上文学与网下文学的对立与冲突是网络传媒与传统传媒的暂时分离形成的,也是文学的市场运作机制与计划运作机制互相排异的反应。网络传媒与传统传媒、网上文学与网下文学、市场运作与计划运作由分离排异走向协调整合的趋势初露端倪,新的文学格局即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