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地演变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鉴于产业竞争力的交叉性和递阶层次性,产业集群就成为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在起步阶段,通过产业集群来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词]:产业;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ndustry Competition Capacity

Chen Liuqin

(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 Tianjin 300191)

[Abstract]: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a sort of cosmopolitan economy phenomenon.The theorie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etition capacity are accordingly evolving into systemic system info along with industrial clusters’ development. Whereas the interlace and administrative level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etition capacity, industrial clusters at once become the key of advancing industry competition capacity.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s of its phases,To exalt the industry competition capacity by industrial clusters needs government to do something ,not to do something.

[Keywords]:Industry ;Industrial Clusters; Industry Competition Capacity;

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在工业化后期的信息时代,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量崛起,试图利用集群所特有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功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演变

1、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第一个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曾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1920)。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他认为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这种高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进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集群。这些许多因性质相同的中小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而获得的经济叫做外部经济。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地方具有专用性劳动力市场,第二是生产专业化而取得的中间产品,第三是可获得的技术与信息。他把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在马歇尔那里,产业区是一个中小企业聚集的地区,区域里创新气氛十分浓郁,新工艺、新思想能很快被接受、传播,各个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个既有效竞争又合作交流的网络。他在论述中总结了“产业区”所具备的6个方面的特征:①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②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体;③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④产业区理想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⑤竞争与合作并存;⑥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马歇尔把地方性工业在产业区的集聚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即企业层面的规模报酬不变、社会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并且指出这种外部经济给集聚企业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好处:①技术的外溢。由于马歇尔时代信息的流动是按距离衰减的,所以知识在当地的传播要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对于机械、流程和企业一般组织的发明和改进,人们很快进行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的思想,会被别人采纳,这个思想又与他们自己的建议结合起来,因此它又成为新思想的源泉。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协同创新的区域环境,知识信息的扩散是创新的源泉,不断的创新使这些产业区的经济持续增长,更加激励着相关产业的新企业的加盟。提供一个专业技术工人共享的劳动市场。产业区内集聚了许多潜在的劳动力需求和潜在的劳动力供应。雇主们往往到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工人的地方去(办厂),同时,找工作的劳动者,自然也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找职业。所以这种集聚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概率,也确保了厂商无论是在好时光还是在坏时光的劳动力供应。这种潜在的供需关系又加强了既有的产业集聚。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产业集聚可以支持该产业专用的多种类、低成本的非贸易投入品的生产。众多使用中间投入品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才使辅助性工业能够使用专业化的、高成本的机械设备,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来供应众多的消费者。

但是,马歇尔理论中没有考虑区域内企业的成长和区域间企业的迁入、迁出等动态因素的变化,也忽视了区域产业组织的外部接连与创新。

    2、韦伯集群经济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群因素。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促使地方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 “消灭中间人”。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韦伯还从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两个不同的途径分析产业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规模。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韦伯对集聚的研究脱离了一切制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单纯从资源、能源的角度加以考察。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产业集聚的形成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地区的社会文化因素,韦伯却将其抽象掉了,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3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克鲁格曼的产业群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存在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用来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局的发展。克鲁格曼(1991)设计了一个模型,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现实中的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克鲁格曼的模型为人为的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也就是说,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所以集聚的产业和集聚的区位都具有历史依赖性。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相结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数学论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弥补了马歇尔和韦伯观点的不足。但是,他比较强调大型公司的内部增长和组织间能量化的市场联系,而忽视了公司活动所产生的难以量化的非物质联系(如信息、技术联系)和非正式联系(如人际关系间基于信任的联系)。

     4、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 M.E.Porter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他在1990年完成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他认为,国家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因而,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 “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 (机遇和政府)组成。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是一个动态系统性机制的变化。国内竞争压力和地理集中使得整个 “钻石”构架成为一个系统。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可以提高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能力;而地理集中将使四个基本因素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往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首先是提高该区域企业的生产率;其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第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1998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并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晶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波特认为,集群通常发生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产业的地理集中的发生,原因是地理因素,集群由地理接近,可以使生产率和创新利益提高,交易费用降低。一个国家在国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在地理上呈现集中的趋势,通常聚集在某些城市或某些地区。波特认为,集群的规模,可以从单一城市、一个州、一个国家,甚至到一些邻国联结成网络,集群所具有的不同形式,要视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在一些方面也受到批评,如有的学者认为,竞争优势理论过分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在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并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因素简单地构造成四个基本的要素,而且忽视了跨国的贸易活动对 “钻石模型”的影响。但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竞争优势理论强调竞争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依赖于国内的竞争环境等问题。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结构与竞争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相关及支撑

产业

机遇

政府

1  波特(Porter)的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钻石体系

 

 

 

 

 

 

 

 

二、产业竞争力的交叉性和递阶层次性

对产业而言,因其是一个集合概念,其竞争力必定是在不同地域间的比较,在不同地域间的比较就必定离不开区域间的交换活动,产业竞争力必然体现为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各自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但现实生活中,区域间交换活动即便完全按照比较优势规律进行,市场上也会出现比较优势相近的同一产业的比较,这时竞争力将取决于他们各自的绝对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地区与另一地区相比较具有的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主要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是一种天然的较低层次的竞争力,其优势的发挥还有赖于知识、技术、资本运作、管理水平等软要素的配合。竞争优势是指一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是该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不仅与基本的生产要素有关,而且与制度、政府、知识、品牌、管理、人力资本等高层次要素有关,是一种内生的现实的竞争力,是一地区后天积累的结果。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如图2)。

区域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客户所在行业

行业

客户所在区域

2  产业竞争力矩阵图

 

 

 

 

 

 

 

 

 

 

 

 

 

 

 


根据图2所示,可以从产业内分地区和区域内分产业等角度进行交叉组合分析(即分为区域与产业之间的交叉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交叉两个交叉层次),提供全景式的产业竞争力分析矩阵,使产业竞争力状况得到完整体现。任何一个分析对象都能够根据所处的区域和行业在竞争力分析矩阵中找到相应坐标。

区域

竞争力

产业

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渗透效应

交叉效应

集聚效应

乘数效应

3  竞争力“金字塔”层次体系

从图3中显示的产业竞争力形成的递阶层次性来看,中观层次的产业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力和宏观层次的区域或国家竞争力。而在竞争力的金字塔层次体系中,竞争力由下向上的传递过程中,并不是企业竞争力的简单加总形成产业竞争力或者是产业竞争力的简单加总形成区域或国家竞争力,而是存在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而在竞争力的由上向下的传递过程中,还体现明显的渗透和交叉效应。

三、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产业集群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没有企业之间和企业领导人之间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约都难达到合作的预期目标。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产业内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

3、产业集群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ies),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产业集群内由于同类企业较多,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不断学习;企业间邻近带来了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 事实也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因为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促使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除非整个产业链出现转移,企业才会考虑迁移到其他地区。

4、产业集群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因此,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四、以产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几点思考

当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度显著提高以后,对一个地区来说,如何促进当地的产业集聚,就成为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由于产业集群具有上述持续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来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还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由于知识外溢和外部性的存在,创新厂商的私人收益小于其社会收益,当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经济增长通常都只是一种次优增长,而只有通过政府调节并消除市场机制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时,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1、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产业集群的产生是有一定条件的,当产业集聚在一个区域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聚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粘住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地区适合发展的产业并不相同,不同地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也不相同。不少地区热衷于组建大企业、大集团,但效益并不理想。产业集群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小企业、区域发展、产业协会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对“大企业热”泼了一盆冷水。其实,对于企业规模而言,大有大的难处,也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好处,也有小的不足。因此,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生产要素,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规划投放的产业项目要考虑在该地区是否具有产业竞争力,因为,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竞争向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竞争演化。产业集聚的地区特征是关联度高的产业竞争力。在一个区域内,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于怎样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2、政府应当清楚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位,加大政府制度创新力度。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环境因素、需求条件、生产要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中毫无作为,听任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相反,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集群的产生需要政府的间接参与。根据市场规律,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在集群产生的时期,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甚至有可能出现夭折。(2)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制度创新是实行产业集群战略的关键。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市场营销发展产业集群等。政府制度创新是要形成一种政策调控、间接干预和优质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以期解决诸如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制度创新,包括政策创新及其服务创新,优化创新环境,为产业集群、科技进步与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在区域范围内要以产业集群政策代替产业政策。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而且服装业、玩具业等很多产业都遇到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集群战略向我们揭示了发展这些产业的企业集群、提高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总结浙江和广东等省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之处,除了必要的战略产业之外,还应减少对某些产业部门的偏爱,发展具有创新性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的实质就是以促进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鼓励和限制政策应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对象,而不是在全地区范围内实施“一刀切”的政策。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以及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联系密切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4、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城内与技术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直接相关,并具有内在相互关系的创新主体、组织和机构的复合系统。其获得成功的前提是基于本地的创新网络,即建立在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长期的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国家创新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系统,其目标都是通过知识有效的积累、传承与增长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方式是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空间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性。因此,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的体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区域性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模式。

5、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缺乏、低信任度、交易成本高以及有关企业产业各类法规的不完善等制度文化缺陷,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只注重提高企业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注重寻求企业外部资源,从而导致产业集群政策难以制定与实施,产业集群很难有效发展。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Macmillan. 1920(1890).

[2]       Porter.M.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3]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4]       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

[5]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6]       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

[7]       魏后凯:《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考察》[J]《经济管理》20036)。

[8]       周燕、齐中英:《产业竞争力及其来源分析》[J],《商业研究》20048)。



D-S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消费者对多样化消费的偏好意味着消费品种类越多越好,效用水平越高;由于存在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厂商应该尽可能把一种产品的规模做大,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一种产品规模做大,意味着消费品种类减少,或者说增加消费品种类,意味着产品生产规模的缩小,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就存在两难冲突;如何解决这种两难冲突,办法是使人口规模和(或)资源增加,而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正具有这种功效。这一模型讲述了一个规模经济与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冲突的故事,他们发现即使两国的禀赋条件相同,也没有李嘉图的技术比较优势,但如果存在规模经济,则两国也可以选择生产不同的专业,开展分工和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