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一"大胆设想"的提出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十分重视,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凝聚着无限的关爱与希望。钱老曾反复设计了21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在1993年10月7日给钱学敏教授的一封信中,就提出过中国学生"人人大学毕业成硕士,18岁的硕士"这一"大胆设想"。原文如下:
"我在这几天又在想中国21世纪的教育,我1989年的那篇东西不够了;是要人人大学毕业成硕士,18岁的硕士,但什么样的硕士?现在我想是大成智慧学的硕士。具体讲:(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
"大致可以作为下面这几段教育:
1)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4岁到12岁是打基础。
2)接着的5年(高中加大学),12岁到17岁,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学习。
3)后1年是‘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
"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
这个大胆设想,您看如何?新一次的‘文艺复兴呵!"(钱学敏:《试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第11~23页)
二、这一"大胆设想"的实现
钱学森先生早在10几年前就有如此深邃的眼光和巨大的魄力提出这一"大胆设想",这已足够振聋发聩,但更为重要的是,钱学森先生为我们指出了在全球竞争愈演愈烈、日渐白热化的环境下中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向。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钱学森先生仅仅是提出了这一"大胆设想",但如何具体地实现这一"大胆设想",如何进行实际操作,钱学森先生在此信中语焉而不详,因此,人们也就不得而知。
但是,钱学森先生在上述信中第一段里的最后一句话,却给予我们以极大的启发。钱学森先生说,学生们要"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如果顺着钱学森先生的这一思路进行认真的锲而不舍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想象,我们就不难找到实现这一"大胆设想"的现实、具体而可行的道路。
这条现实、具体而可行的道路就是,在我国2亿多学生和数千万教师中迅速而全面地使用电脑、网络和"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并以之彻底取代纸笔系统。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敢为天下先,如果我们有足够的魄力和前瞻先于世界各国将我国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平台从传统而落后的纸笔系统迅速而全面地转移到电脑、网络和"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这三位一体的系统上来,那么,钱学森先生的这一"大胆设想"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极易实现的。
为什么将我国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平台从传统而落后的纸笔系统迅速而全面地转移到电脑、网络和"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这一系统上来,钱学森先生的这一"大胆设想"就可以得以实现呢?
这首先需要从我们每日都在使用并须臾不可离的汉字说起。
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两个方面,汉字也是如此。
汉字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汉字繁难"。
"汉字繁难"已经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命题了。
早在19世纪中后期,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了汉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之下字之至难者"([清]卢赣章《一目了然初阶·序》)。
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经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一文中引用过民主人士李烛尘的话:"他说:‘......有人说,"汉字并不难"。我看这样的人和"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一样,忘记了当年初学《三字经》、《千字文》时的痛苦了。"(《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81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1980年在一次演讲中最后总结说:"汉字既然是难认难写,那我们就应该改革。因为难认难写给我们的语文教育造成很大的困难。"(《王力文集》第20卷第251~25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早在1955年就曾感叹:"就因为在使用这种艰难的文字,我们在进行普通教育的过程中,比起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来,起码就要多费两年。单是学习汉字就有这样的艰难,这对于我们是多么沉重的一种负担呢!"(转引自《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探索》第20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汉字繁难",不仅中国的学者与有识之士众口一词,而且外国的诸多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例如,"研究汉字辨识的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认知神经心理语言学教授Brendan Weekes博士认为,‘汉字(辨认与书写)的任务比任何其他语言和文字都要复杂。"(《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第39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又如,美国的DeFrancis教授也曾指出:"说英语的人学中文并不比学法语难。(学生)遇到的最难处是传统的书写系统。"(DeFrancis, John. 1984. The Chinese Language : Fact and Fantacy.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汉字繁难",汉字的难认难写,耗费了中国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初中长达12年的学习过程中的大量的极其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中国学生在这12年中的这些大量的极其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本来可以用在对学生发展更为重要更为急需的其他方面。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中国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上就已经输给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而这仅仅是因为外国学生所使用的是字母数量仅为20~30 的拼音文字,他们既不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也不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像中国学生那样去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记背和反复练写那多达3 500多并且结构极其复杂多变的汉字(仅汉字数量就足足是外国拼音文字的100多倍以上!),他们完全不需要像中国学生那样每一个汉字都要一笔一划地、工工整整地写上几遍、十几遍、几十遍,有时甚至上百遍!(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固然是难以承受的极其沉重的负担,但更令人极度不安的却是我们学生一生中最为宝贵的应当用于智慧开发的黄金时间,却被浪费在了应当让Silicon Pupil or Deep Blue Robot去做的极其低级而愚蠢的事情上,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电脑与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还在让我们上亿的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手持铅笔在田字格上缓慢而沉重地蜗行,这种做法直令人气短!)
"汉字繁难",汉字的难认难写,不仅仅是耗费了中国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初中长达12年的学习过程中的大量的极其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汉字繁难",汉字的难认难写,最值得引起我们严重关注的还有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曾经讲过的如下的一段话:
"我曾经说过,俄国有个高尔基,中国有个高玉宝,都是没有进过学校,自己学会写字作文的。起点相同,而成就悬殊,一半由于两个人的天赋不同,一半也由于高尔基所要学着掌握的是拼音文字,而高玉宝所要努力降服的是汉字。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说笑话,认真想一想,不完全是笑话。高玉宝学汉字的艰难过程是有记录的。"(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第69页《由笔误想到的》,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请特别注意,吕叔湘先生在上文中讲到"(他们两个人)起点相同,而成就悬殊"!我们都知道,高尔基一生著作不辍,晚年著作等身,终成一代文学名家;而高玉宝呢,恐怕除了他那本成名之作外,再无其他作品问世。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其一半原因就是因为"汉字繁难",严重影响了使用手写汉字作为表达工具的中国人的创新成果借助于书面语言和书面媒体的大量涌现(当然并不仅仅限于文学创作方面)。读到这里,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像高玉宝这样的人,肯定不止高玉宝一个,而高玉宝只不过是吕叔湘先生所举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而已。还请注意,吕叔湘先生在上文的最后又强调指出,"高玉宝学汉字的艰难过程是有记录的"!
如果能够针对"汉字繁难",在我们的小学生上学伊始的时候,就引进电脑和网络,在语文听、说、读教学的同时,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代替手写汉字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写话"和作文教学,就可以极大地节省学生用于长达9年的学写汉字和长达18年的使用汉字方面的大量的极其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据测试,小学生写字的速度大约为每分钟10个汉字左右,而如果小学生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在电脑上"写字",其速度可以很容易地就达到每分钟50~100字左右(其"写字"效率将立刻提升5~10倍)。不仅在电脑上"写字"的速度比手写更快,更重要的是,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可以使小学生像说话一样容易而流畅地并能以与口语同步的速度在电脑上进行写话和作文,这对小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早期开发和快速提高是极端重要的(而所谓的"先读后写"以及在小学生写作时使用拼音或在写作中夹带拼音等等的一些做法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策)。同时,这样做不仅可以将中国学生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从教育起始阶段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的文字方面的劣势彻底予以扭转,甚至可以远远地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因为中国学生使用电脑"写字"和作文行文的速度将大大地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
而之所以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是因为:首先,该项技术学习起来特别容易,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只要学过汉语拼音并且会说中国话就很容易学会;其次,该项技术使用起来也特别容易,在使用该项技术同步"书写"自己的思维过程和他人的口语过程时,可以做到像说话一样容易和流畅。
而之所以不选择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些形码和音码,则是因为:首先,形码通常需要拆分字形,需要背记很多内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熟练掌握和使用,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其次,音码虽然简单易学,但由于其部分编码比较长,并且存在大量的重码即同音字、词,需要不停地选择和翻页,不能保持思维和语言过程的流畅性与完整性,同时也不能做到输入汉字像说话一样地容易和流畅,因此,对小学生来说也是不合适的。
根据我国现行学制,一个人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一共需要花费18年的时间。因为学校学习主要以书面教育为主,因此,在这18年的时间里,从总体上来说,其中至少要有6年的时间被用于写字,这6年时间既包括长达9年的连续不断的学习写字,又包括长达18年的连续不断的在各科学习中的应用写字。如果学生的写字速度平均为每分钟15字左右,那么,在学生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其速度假设为每分钟80~100字)之后,原来需耗时长达6年之久的手写汉字的漫长时间,就将被压缩为1年左右。这样一来,在其他的一切例如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等等均不予改变的前提下,12年的学习时间再加上用于电脑"写字"的1年时间,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时仅需13年,比钱学森先生原来所设想的14年还要再缩短1年。
上述做法是否可行呢?
首先,我们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许多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汉字的辨认和书写是可以分别进行的。神经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阅读和书写在大脑中是分开处理的,一些大脑受到损伤的病人不能写,但能读。同样有的病人正好相反,只能写不能读。哈佛大学认知神经心理学教授Alfonso Caramazza认为,阅读只需要辨识,而书写则需要将字词的每一个细节(字母或者汉字笔划)都记住。因此一笔一划学习书写占去了很多时间。如果不学用笔写字,改用电脑输入,那么学生就只需要辨认汉字,不必记忆汉字的每个细节,这样就可以省下一部分时间。"(《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第39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然后,我们再从实践上进行分析。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电脑与网络最普及也最深入的国家,因此,美国在将先进的电脑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方面的一些极为宝贵的经验值得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学习和借鉴,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
来自美国长堤加州州立大学谢天蔚先生/女士的一份报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谢天蔚先生/女士在该报告中指出:"如果能把汉语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即汉字读写部分利用电脑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不但一样能学会辨认汉字并且用电脑来进行写作,还可以节约时间,集中精力学好口语。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学好中文的解决之道,是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第391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不仅如此,谢天蔚先生/女士还身体力行,亲自实施了使用电脑进行汉字汉语教学方面的试验。他/她在报告中写道:"从几年的实践来看,美国学生非常喜欢使用电脑和中文软件,因为他们不必再一笔一划地写汉字,在做作业的时候思想集中在词汇语法、句子构成等语言方面,而不是汉字的笔划。美国华盛顿州Bellevue Community College教授Terry Weston指出,学生觉得用电脑输入中文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复习并且记住更多的汉字。他认为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个人通讯)。本人在经过几年的试验以后初步发现:
"1.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越来越快。有的学生在下课以后立即到电脑房作练习,最快的学生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完成了他们的作业并通过网络送到老师的电邮信箱。以前至少要到第二天才能收到完成的作业。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拼音使用熟练的学生用电脑做作业的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三分之一。......
" ......
"3.学生在课堂上课文朗读熟练程度和阅读速度明显提高。我们在每一课后都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练习(只提供汉字没有拼音注音)。学生可以在比以前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练习。
"4.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的内容也比以前深刻。低年级学生可以写出符合他们口语水平的文章,高年级的学生写作的内容更加丰富。
"5.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接触较多的汉字。以二年级为例。学生一个学期大约有二十几次作业,每次做作业要看到和输入汉字约300~400个。一学期6 000至8 000字。大量的接触汉字和拼音(看与打)对于汉字的辨认无疑有一定的帮助。......(《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第395~396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在使用电脑教学中文的时候,谢天蔚先生/女士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拼音输入不可避免存在同音字词的问题,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以前书写作业中没有的错误。我们虽然一再强调,电脑不可能百分之一百将拼音转换成正确的汉字,要求学生在输入以后要作认真的检查。但是学生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常常忽略检查输入的字词是否正确,有时甚至根本不看汉字是否正确就选择电脑给出的第一个词。"(《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第397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谢天蔚先生/女士所发现的这一问题,恰恰就证明了现在所普遍流行使用的各种音码输入软件所存在的严重弊端即大量重码的存在导致了学生作业中新型错误的出现。而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我们推荐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的必要性,因为"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使用的是零重码技术,在近30万的庞大词库中无一重码存在,这就从技术上保证了可以百分之一百地正确地输入你所需要的汉字而不必进行烦人的选择,同时又满足了学生提高速度的要求。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都已经配置了大量的电脑,学生也可经常上机操作。另外,许多学生的家里也购置了电脑,电脑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之物。特别是我国的许多学校也已经开展了电脑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试验,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因此,在小学生上学伊始的时候,就引进电脑和网络,在语文听、说、读教学的同时,使用"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代替手写汉字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写话"和作文教学,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完全可行的。
三、这一"大胆设想"的实现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如果能够实现钱学森先生"中国学生18岁‘人人大学毕业成硕士" 这一"大胆设想",那么,这无疑将给中国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给整个中国,甚至给全世界都带来巨大的利益。
1、将给中国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带来巨大的利益
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年限能够从18年减少到13年,那么,这个学生和他的家长每年就将净赢利4万元(大学的费用1年为1万元,因为时间节省而参加工作每年的年收入为3万元),5年就将净赢利20万元左右。这20多万元的收入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意味着什么,这是尽人皆知的。如果学制不能从18年减少到13年,那么,5年就需要多支出4~5万元。而这4~5万元的额外支出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意味着什么,这也是尽人皆知的。
2、将给整个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
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年限能够从18年减少到13年,那么,国家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就可相应地减少约1/3,或者在国家每年教育经费投入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国家每年就可以有数量更多的学生接受质量更高的教育,就可以真正做到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3、将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利益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敢为天下先,如果我们有足够的魄力和前瞻先于世界各国将我国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平台从传统而落后的纸笔系统迅速而全面地转移到电脑、网络和"苏永全中文电脑速记技术"这三位一体的系统上来,那么,不仅钱学森先生的"大胆设想"完全可以实现,更重要的是,我国将会为全人类提供缩短学制方面的宝贵的教育经验,而这一宝贵的经验将会为全世界几十亿年轻的一代带来巨大的福音,同时将会为整个人类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四、结束语
学制并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实际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首先,让我们将视点转向历史,回溯一下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学制的变化。
我国1904年的"癸卯学制"规定,小学读9年,分初小5年和高小4年,中学读5年,从小学到中学毕业一共需要14年。
1912年到1913年,我国学制在缩短,小学读7年,中学读4年,从小学到中学毕业一共需要11年。
1922年的"壬戌学制"改为小学读6年,中学读6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从小学到中学毕业一共需要12年。其后就基本上保持在12年左右。
现在,让我们再把视点转向国外,看一下我们的邻国即曾被某些人称为将成为我国在21世纪最强劲竞争对手的印度在学制上所发生的惊人的变化。
早自1968年起,全印度便开始实行"10 + 2 + 3"的正规学制(即中、小学10年教育(包括5年小学,3年初中和2年高中或职业教育),2年预科教育(又称高级高中教育)和3年本科教育)。这和我国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一共需要花费18年的时间相比,足足减少了3年的时间!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在提醒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学制不仅应当缩短,而且必须缩短!
实际上,钱学森先生"中国学生18岁‘人人大学毕业成硕士"的"大胆设想",在21世纪科学技术和电脑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是只能表述在纸上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的愿望,而是马上就可以转变成现实的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而整个事情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意识是否已经发生转变。
问题是:是继续遵循老祖宗的遗训"天不变,道亦不变"及"祖宗之法不可违"行事,还是恪守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原则,与时俱进,除旧布新,与时代共发展,顺应社会汹涌奔腾的发展大潮,在21世纪迅速崛起?
面对这件攸关中国在21世纪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所有中国人及其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大事,中国人头脑中的意识,中国教师和学生头脑中的意识,特别是中国教育界高层决策人士的意识,尤其是中国政府最高决策层的意识,是否已经发生转变?
[SYQ原创&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