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并非“饼”画得越大越好


  主持:吴沁园红桤国际有限公司总裁

  嘉宾:范敏 携程共同创始人、COO;张维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章苏阳 IDG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杨瑞荣 兰馨亚洲投资总裁

  5月29日下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教授的简短致辞后,“中欧—红桤”海外上市案例系列研讨会正式开始。几位参与了携程融资上市的嘉宾以携程为例,就中国企业在融资及上市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避免过度稀释创始人股权

  吴沁园:在携程的发展历程中,融资是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话题:如何进行估价和谈判?

  范敏:携程刚起步时,只有20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原始资金。几个月以后,我们需要引入第一笔风险投资,这时主要依靠好的商业计划书以及团队,并不需要很好的业绩表现。

  我个人的感觉是第一轮投资非常重要,就好像婴儿要挺过满月一样;而且第一笔投资额要小一些,对创始人的股权稀释就会少一点,这是很现实但也重要的一点。

  章苏阳:议价的过程就如同买房子,对方提150万元,而你的心理价位130万元。携程的团队也很有经验,所以我们没有在价格方面花太多时间,基本上按照当时的形势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来定价。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不会使用太复杂的方案,不会使用对每个因素进行打分、然后再制定价格的方法。投资做久了,我们能总结出投资的大致区间。

  张维炯:刚才范敏先生讲到创业时有200万元资金,其实这个原始资金的多少这与后边的风险投资关系不大。很多企业没有这么多资金,也能顺利融资。关键是在跟投资方谈判前,先搞清楚自己公司到底值多少钱。

  杨瑞荣:我认为,创业者的投入跟风险投资还是有些关系,因为初期投入代表了创业者对公司的承诺。很多人说要把一生贡献给公司,但只要看创业者是否将全部身家投入便知真假。比方说,前面是个火坑,如果创始人愿意跳,我们投资者也愿意跳。

后续融资也是博弈

  吴沁园:从1999年到2003年,正是网络经济的寒冬期,为什么携程能顺利完成后两轮融资?

  范敏:我们在考虑第一笔投资时,其实就已经在考虑第二轮融资。因为第一笔投资只能够支撑几个月的开销,如果融不到就要关门。当时有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想通吃,我们要多少钱,他们就给多少。但我们还是希望由几家联合投资,得到不同方面的资源。

  吸引投资时,很多人都以为把“饼”画得越大越好。其实不然,因为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投资方对高的风险未必有兴趣。我们后续融资时,正值电子商务低潮,这时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非常重要。

  后来的投资超出了我们的期望,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因为当时许多互联网企业就差最后一口气,只差最后100万美金才没能继续走下去。其实从博弈角度来说,我们这些创始人很亏,因为大家没有很多资金可以投入,因此也没法得到足够的回报。

  杨瑞荣:从风险投资角度而言,投入多少资金也是一种博弈,投资者总希望多投点钱得到更高的收益;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投入太多的资金也不是好事,投资者同样也希望企业家能勒紧裤带。

上市也有成本

  吴沁园:最后请范总跟我们分享一下上市以后的苦恼,或者说上市前后有什么心理变化。

  范敏:像携程这样的成长型企业,上市后最大的好处就是企业的品牌和资源得到了拓展。而苦恼是上市公司很透明,从竞争层面来说,公司更加开放,更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不过总体而言,还是正面效果多一些。

  张维炯:上市有一些问题需要重视。首先,不要小看上市的成本,这其中包括律师、会计费用,不会低于企业成本的15%—20%。

  第二个正如范总所说,一上市就没办法停止。上市公司要公开披露信息,竞争者会将其运作模式看得清清楚楚,他们一直追赶,逼得上市公司不得不往前走。

  第三个问题,是上市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问题,股东和企业家的目标不同,股东看股票涨跌,企业家看企业的长期发展,就有了冲突。但风险投资方很希望企业上市,因为上市后方便脱手。

  杨瑞荣:对风险投资者而言,上市并不是最好的退出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把企业卖掉。一方面价格比较高,另一方面是可以拿到现金。如果选择上市,还要帮企业筹划,考虑什么时候将股票卖出最合适。

  其实在国外,很多人认为上市费用很高,企业能不上市就不上市。不过国内则认为只要能够上市就好,花多少成本都可以,对此我很反对。

  还有人认为,如果想完全自己控制企业,就不用上市,因为企业家的精神是很难在上市公司中体现,上市后企业家会受到很多制约。比如有人说,阿里巴巴完全可以上市,但是为什么不上市?因为阿里巴巴上市了,马云就会受到限制,他要花1亿元投资淘宝网,一个和阿里巴巴不相关的项目,看起来好像是在赌博,如果在上市公司,他的这个做法很难行得通,这也是不上市的好处之一。

作者: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