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广告的效果


一般人一提宣传马上想到广告,其实广告只是宣传的一种。有学过点市场学的必然知到4个P,其中的促销(PORMOSION) 就是宣传了,里面包含手法的自然比广告多得多了。对于商家来说,不管你是宣传也好广告也罢,只要能帮助他们赚钱就行。对搞经济的人来说经济毕竟是门社会科学,既有科学二字就不能打马虎眼。所以虽然二者有共同点,却也不可混为一谈。好在两者在商业上的效果都一样—推高需求、增加成本,研究时混为一谈倒也不成问题,但两者的分别还是要分清的。

闲话表过,想广告这东西古今中外由来有之,方法虽异,目的则同,都是为了多卖点多赚点。关于其效益微观经济的书上讲的已经太多,早就弄出个广告经济学的科目来了;若论实证则又是不言而喻的unspoken fact—没用的话电视、报纸杂志、乃至街上也早没有广告的存在了。所以在微观经济上这广告还是有用的。

不过倘若把广告用到宏观经济上又如何?好像还没人讨论过,原因主要还是以前没有政府做过(如是我闻,倘若谁有这方面的案例,还请提供)。倒是香港特区政府在去年沙士期间拍了一个广告/宣传片,鼓励每人多消费一元,据说就可以救香港云云。不过广告拍得不够水准--含糊不清,也不知是叫人每次消费多花一元呢,还是每买一件商品多花一元。特区政府也知道这片不咋的,所以不敢摆到网上任人观看,最后连我也不能肯定是否有这片子,后来和朋友提起这宣传片,大家居然都还记得,这才有了这篇文字,分析一下这种鼓励消费的方法是否有用。如果有效的话,按凯恩斯的理论,即使是每天多消费一元,无论是用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来说,还是用货币供应来讲,都可协助改变香港通缩的现象。然而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在沙士之后反倒跌了,虽说有时差和其他因素,但总不好说这宣传片很有效吧。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其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商家卖广告能改变其产品的需求是改变了消费者的偏好(Preferences),也就是改变了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然而这部宣传片如果有效的话应该是改变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Budget constraint),则对其分析似乎不应该用分析普通广告的方法。

普通的广告只是改变偏好,也就是消费者选择的方向,这个广告把选择留给消费者,往好处说是并未干预市场,也不曾增加商店的成本。然而是吗?事实是市场已经别干预了,每一种商品售价不同,多花一元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s)也不一样,精明的消费者自然选在买价值高的商品时多花一元,所以得益的该是卖高价商品的商店。另一个问题是在香港,卖高价商品的商店也好,不卖高价商品的商店也好,很多都是采用自动化的条码系统,多收你一元收钱时可就麻烦了。

有人愿意多付,有人不肯多给;有人在这家商店多付,有人在那家商店多付,搞不好还得弄多一套系统给愿意多付的顾客。然后记账时又麻烦了,这多收的一元如何入帐也是问题呀!成本就增加了!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谁肯为一元钱花这闲功夫。当然如果全香港只有一家商店,那就无所谓了。

好吧这些成本呀,麻烦呀都没有了,还有个大问题。这就是香港人购物多用信用卡,假如愿意多付的消费者不能在下一期/月还清欠款,这时就得向银行付利息。广告上卖的,最低年利率是33%。不要忘了精明的消费者选在买价值高的商品时多花一元,分期付款的话每月的利息总比一元为多。例如一件1000元的商品分2月还清,500 元的利息就是13。75元。结果是银行的资金积累增加了,如果银行那这笔资金来贷款,倒是增加货币供应,重造通货膨胀的好事。然而银行会在沙士未过/方过,市场极不肯/稳定的时候这样做吗?我想不会,银行本来就已经“水浸”,之前就不愿贷款,现在反而肯了?既不贷款,货币供应自然少了,结果必然和制作这个广告的人意愿相反。

估计想出这个歪点子的人也是个外行领导内行的经济官员,除了浪费纳税人的金钱别的也干不来。但是花出去的这笔钱,靠乘数效应或许还真拉动了一点香港的内需也不一定。不过据说那阵子明星拍片不收钱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