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没有井喷可以重来?


        弹指一挥间,6年一轮回。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相信也罢,不相信也罢,轮回照样轮回。

  6年前的5.12日,沪综指收在了1099点,6年后的5.12日,大盘最低下探到了1099点。6年前的春季攻势,沪综指于半年线处嘎然而止,并于其后的仲夏之间创下该年最低点;6年后的春季攻势,大盘依然未能打开半年线的生死结,并于4月份开始向下迭创新低。6年前的4.27日,一只代号为0701的科网股毅然逆市启动,至5。18日累计涨幅达36%,从而惹动科网潮起,大盘井喷,史称“5。19”行情;6年后,在大盘新低不断的情况下,依然是厦门信达挺身而出,在4。22日果断以涨停板启动,至本周五已录得24%的升幅,正是在其鼓舞下,近期科网板块跃跃欲试,大有重出江湖之势,周五更是成为了大盘绿转红的中流确砥柱。由是观之,其后大盘还有没有“5。19”井喷可以重来?或者确切的说,大盘能否重演6年前的历史从而走出一波大牛行情来?

  历史是能够重演的,这是技术分析的一个充分条件。但历史却是不会一成不变的重演的,正如生物界的遗传与变异一样。6年前当厦门信达启动时,与其作伴的是长安信息(600706);6年后却换成了数源科技(000909)和清华同方(600100)为其摇旗呐喊。6年前股指在跌破春季攻势低点后4天便爆发出“5.19”行情;6年后大盘已失守年初低点接近2个多月,市场仍然一片低迷。哪么,大盘若然真有大牛可期,那么它将会以何种方式、何时来临?

  所谓牛市来临,也就是熊市的终结。要解答上面这个问题,或者我们可以从4年前的大熊说起。

  始于01年7月的这场大熊市,从表面上看,是“国有股以市价减持”的政策所致;但我们却认为,其充其量不过是个导火索,真正的更确切的原因是,长期存在于中国股市的全面高估体系遭到瓦解从而引发的大震荡。

  中国股市全面高估的现象,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以有之。究其原因,应有以下三方面:

  一、 供求关系。股票价格总会受其供求波动,当供不应求时,便表现为高估;反之,便低估。在上海“老八股”、深圳“五朵金花”的年代,由于市场上股票数量有限,且其是资本市场新地下玩意而备受大量投资家追捧从而表现为高估。这是任何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的必经阶断。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大规模发展以及投资者的成熟、理性,这一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将会逐步淡化、消逝。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

  二、 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谁都知道,在同等业绩下高成长股股价必然优于低成长股。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的股票估值往往出现适当的高估。而中国作为一个每年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其股票出现高估应是理所当然之事。这是影响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三、 股权分置问题。“这情况为我国股市所独有”(注:这话引自尚福林的讲话,其对错笔者不表态),更是中国股市高估的原因所在。

  或者,我们可以更确切地讲,正是股权分置所引申出的“含权”预期造就了中国股市10多年的全面高估。

  关于股权分置的情况,其实并非我国股市所独有,比如在法兰西、在俄罗斯等国家,亦存在着一部分国有股暂不流通的情形。但是,国有股东以1元资产折价,而流通股东却以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高溢价认股情形却是举世罕见;而流通股东高溢价认购来的往往却是一个空壳公司,其后还需不断掏钱购买国有大股东资产的情形,就更是万中无一、唯中国股市所独“尊”了。

  原本,在这样丑陋的股权分置制度下,更应该使投资者远离这个市场从而导致股价低估才对。这就显示出中国股民善良和可爱的一面,因为他们天真地认为竟然其以数倍于非流通股东的价钱认购了股票,日后非流通股要么不流通,要么就要补偿这数倍差价才能流通。这就是流通股的“含权”预期!而从法理上看,其实每一份上市报告书都应是一份非流通股东承诺不流通的邀约合同书,将来其要违约流通,就必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无疑使得“含权”预期名正言顺!

  纵观中国十几年的证券史,其中的牛、熊变更正是非流通股减持与流通股“含权”预期强弱博弈的过程,间中或掺杂着供求关系、经济发展等因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