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分析
1、供应链企业的stackelberg竞争
供应链企业竞争的分析框架可表述为:供应商向制造提供原材料,制造商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获得产品。产品的市场价格取决于制造商出售产品的数量。为简化起见,假定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是制造商生产产品所需的唯一原材料,折旧为零。假定生产一单位的产品需要一单位的原材料,即投入-产出比为1:1。两个企业进行两阶段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步骤为:
1) 制造商根据市场需求曲线,以及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决定自己的最优订货量,并给供应商寄送订单。
2) 供应商再根据制造商在第一阶段给他下的订单,来决定自己的最优报价,并按照交货期按时向制造商提供原材料。博弈结束。
假定制造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Pm=1-Q,其中Pm为制造商对外出售数量为Q的产品时的市场价格,产品数量Q也为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令Cm为制造商生产产品的单位加工成本,令Ps为供应商对制造商的报价,报价Ps为制造商所需原材料的数量Q的函数,则有原材料需求函数Q=1-Ps。
令∏m为制造商获得利润。制造商的利润不仅是市场价格和自己加工成本的函数,也是供应商对制造商报价的函数。注意到总是制造商先做出决策,因此订货量是一个实际变量,不是一个推测变量。制造商观测到第一阶段制造商的订货量,令Cs为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的单位成本,令∏s为供应商获得利润。不难看出,∏s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报价和生产成本,还取决于制造商的订货量。这样我们就有以下式子成立:
∏m=[(1-Q)-Ps-Cm] Q
∏s=(Ps-Cs)Q
根据逆向归纳法,我们先看最后一阶段供应商的决策,即供应商决定报价Ps水平,由于订货量Q是实际变量,在第二阶段Q为常数。并把原材料需求函数Q=1-Ps代入∏s=(Ps-Cs)Q中,对其利润函数求关于Ps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则有下式成立:d∏s/dPs=1-2Ps+ Cs=0,进一步有Ps=(1+ Cs)/2成立。最后一阶段博弈结束。
回到第一阶段,轮到制造商做出决策,由于制造商知道供应商会做出以上决策(根据完全信息的假定)。因此,供应商的报价决策成了制造商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Ps=(1+ Cs)/2成了制造商的约束条件,将该式代进∏m=[(1-Q)-Ps-Cm] Q式中,则有∏m=[(1-Q)-(1+ Cs)/2-Cm] Q成立。尽管该式中的Q为产品数量,但只要求出最优的产品数量,制造商对原材料的订货量也就确定了。对该式求关于Q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d∏m/dQ=1- Q-(1+ Cs)/2-Cm-Q=0,进一步有Q=[1-(1+ Cs)/2-Cm]/2成立。这是制造商的产品数量得以确定。相应地,对原材料的订货量也得以确定。整个博弈结束。制造商与供应商都实现了利润最大。各自的利润为∏m={[1-(1+ Cs)/2-Cm]/2}2,∏s=[(1-Cs)/2] [1-(1+ Cs)/2-Cm]/2。
2、整个供应链最优决策:合作解
考虑到供应商与制造商的整体利润:
∏t=∏m+∏s=[(1-Q)- Cs -Cm] Q
该式中,供应商按照自己的原材料生产成本定价,即Ps= Cs。当整个供应链取得最大利润后,两企业平分这最大利润。只对上式求关于Q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则有d∏t/dQ=1-Q- Cs -Cm- Q=0,进一步有Q=(1-- Cs -Cm)/2成立。整体最大利润为∏t=[(1-- Cs -Cm)/2]2,根据假定,∏m=∏s=[(1-- Cs -Cm)/2]2/2。
3、 比较与合作的不稳定性
以上分别分析了两企业: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竞争与合作时的最优化问题,将两种结果加以比较是很有意义的。
在stackelberg竞争的情形中,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均衡利润分别为∏m={[1-(1+ Cs)/2-Cm]/2}2,∏s=[(1- Cs)/2] [1-(1+ Cs)/2-Cm]/2,总的利润为∏m+∏s=(3/4-3/4 Cs- Cm/2)[1-(1+ Cs)/2-Cm]/2;在合作的情形中,整体最大利润为∏t=[(1-- Cs -Cm)/2]2,比较两式,必有(3/4-3/4 Cs- Cm/2)[1-(1+ Cs)/2-Cm]/2<[(1-- Cs -Cm)/2]2(整理此不等式有1/16(1+ Cs)2>0)。
这一结果说明stackelberg竞争均衡解并没有式供应链达到帕雷托最优。下一步证明,合作的不稳定性。
在合作的情形中,均衡产量为Q=(1-- Cs -Cm)/2;而在stackelberg竞争的情形中,均衡产量为Q=[1-(1+ Cs)/2-Cm]/2,如果供应商把原材料报价定为Ps= Cs,两种情况下的均衡产量相等。可是这时供应商的利润为零,制造商为∏m =[(1-- Cs -Cm)/2]2/2,即制造商拿走了全部整体最大利润。这种分配方案可以实现帕雷托改进。但这是不稳定的,如果制造商把原材料的订货量定为[1- Cs-Cm]/2,供应商就会把报价定为(1+ Cs+Cm)/2,比stackelberg竞争原材料的报价(1+ Cs)/2还高,并且利润一定不为零,也就是说,如果制造商把订货量定为整体最优水平[1- Cs-Cm]/2,供应商并没有激励和制造商合作把报价定为Cs而是把报价定的比原来的还高。因此合作是不稳定的。
1、供应链企业的stackelberg竞争
供应链企业竞争的分析框架可表述为:供应商向制造提供原材料,制造商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获得产品。产品的市场价格取决于制造商出售产品的数量。为简化起见,假定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是制造商生产产品所需的唯一原材料,折旧为零。假定生产一单位的产品需要一单位的原材料,即投入-产出比为1:1。两个企业进行两阶段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步骤为:
1) 制造商根据市场需求曲线,以及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决定自己的最优订货量,并给供应商寄送订单。
2) 供应商再根据制造商在第一阶段给他下的订单,来决定自己的最优报价,并按照交货期按时向制造商提供原材料。博弈结束。
假定制造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Pm=1-Q,其中Pm为制造商对外出售数量为Q的产品时的市场价格,产品数量Q也为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令Cm为制造商生产产品的单位加工成本,令Ps为供应商对制造商的报价,报价Ps为制造商所需原材料的数量Q的函数,则有原材料需求函数Q=1-Ps。
令∏m为制造商获得利润。制造商的利润不仅是市场价格和自己加工成本的函数,也是供应商对制造商报价的函数。注意到总是制造商先做出决策,因此订货量是一个实际变量,不是一个推测变量。制造商观测到第一阶段制造商的订货量,令Cs为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的单位成本,令∏s为供应商获得利润。不难看出,∏s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报价和生产成本,还取决于制造商的订货量。这样我们就有以下式子成立:
∏m=[(1-Q)-Ps-Cm] Q
∏s=(Ps-Cs)Q
根据逆向归纳法,我们先看最后一阶段供应商的决策,即供应商决定报价Ps水平,由于订货量Q是实际变量,在第二阶段Q为常数。并把原材料需求函数Q=1-Ps代入∏s=(Ps-Cs)Q中,对其利润函数求关于Ps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则有下式成立:d∏s/dPs=1-2Ps+ Cs=0,进一步有Ps=(1+ Cs)/2成立。最后一阶段博弈结束。
回到第一阶段,轮到制造商做出决策,由于制造商知道供应商会做出以上决策(根据完全信息的假定)。因此,供应商的报价决策成了制造商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Ps=(1+ Cs)/2成了制造商的约束条件,将该式代进∏m=[(1-Q)-Ps-Cm] Q式中,则有∏m=[(1-Q)-(1+ Cs)/2-Cm] Q成立。尽管该式中的Q为产品数量,但只要求出最优的产品数量,制造商对原材料的订货量也就确定了。对该式求关于Q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d∏m/dQ=1- Q-(1+ Cs)/2-Cm-Q=0,进一步有Q=[1-(1+ Cs)/2-Cm]/2成立。这是制造商的产品数量得以确定。相应地,对原材料的订货量也得以确定。整个博弈结束。制造商与供应商都实现了利润最大。各自的利润为∏m={[1-(1+ Cs)/2-Cm]/2}2,∏s=[(1-Cs)/2] [1-(1+ Cs)/2-Cm]/2。
2、整个供应链最优决策:合作解
考虑到供应商与制造商的整体利润:
∏t=∏m+∏s=[(1-Q)- Cs -Cm] Q
该式中,供应商按照自己的原材料生产成本定价,即Ps= Cs。当整个供应链取得最大利润后,两企业平分这最大利润。只对上式求关于Q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则有d∏t/dQ=1-Q- Cs -Cm- Q=0,进一步有Q=(1-- Cs -Cm)/2成立。整体最大利润为∏t=[(1-- Cs -Cm)/2]2,根据假定,∏m=∏s=[(1-- Cs -Cm)/2]2/2。
3、 比较与合作的不稳定性
以上分别分析了两企业: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竞争与合作时的最优化问题,将两种结果加以比较是很有意义的。
在stackelberg竞争的情形中,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均衡利润分别为∏m={[1-(1+ Cs)/2-Cm]/2}2,∏s=[(1- Cs)/2] [1-(1+ Cs)/2-Cm]/2,总的利润为∏m+∏s=(3/4-3/4 Cs- Cm/2)[1-(1+ Cs)/2-Cm]/2;在合作的情形中,整体最大利润为∏t=[(1-- Cs -Cm)/2]2,比较两式,必有(3/4-3/4 Cs- Cm/2)[1-(1+ Cs)/2-Cm]/2<[(1-- Cs -Cm)/2]2(整理此不等式有1/16(1+ Cs)2>0)。
这一结果说明stackelberg竞争均衡解并没有式供应链达到帕雷托最优。下一步证明,合作的不稳定性。
在合作的情形中,均衡产量为Q=(1-- Cs -Cm)/2;而在stackelberg竞争的情形中,均衡产量为Q=[1-(1+ Cs)/2-Cm]/2,如果供应商把原材料报价定为Ps= Cs,两种情况下的均衡产量相等。可是这时供应商的利润为零,制造商为∏m =[(1-- Cs -Cm)/2]2/2,即制造商拿走了全部整体最大利润。这种分配方案可以实现帕雷托改进。但这是不稳定的,如果制造商把原材料的订货量定为[1- Cs-Cm]/2,供应商就会把报价定为(1+ Cs+Cm)/2,比stackelberg竞争原材料的报价(1+ Cs)/2还高,并且利润一定不为零,也就是说,如果制造商把订货量定为整体最优水平[1- Cs-Cm]/2,供应商并没有激励和制造商合作把报价定为Cs而是把报价定的比原来的还高。因此合作是不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