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分析


                                           对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分析
 
写作提要:历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不仅呈现了与中国消费结构的演进相对应的周期性特征,且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变迁、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经济的周期性。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日益完善,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的条件下研究中国的消费尤其居民消费倾向及其变化和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居民消费倾向   消费结构   消费热点  制度变迁  收入差距扩大
 
(一)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消费结构演进的一致性及其政策意义
下面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相关数据表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一致性关系。
城镇居民基本消费结构变动(%)
 
年份
基本消费支出比重
食品
衣着
家庭设
备用品
医疗
保健
交通
通信
娱乐教育
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
1986
64.87
14.35
7.52
1.44
0.73
6.11
4.97
 
1988
58
13.84
10.95
1.77
0.82
8.2
5.12
1.26
1989
57.78
12.05
9.28
1.87
0.83
8.89
5.38
3.9
1990
58.44
12.74
7.8
2.2
0.94
8.48
5.39
3.98
1991
57.29
13.29
7.99
2.33
1.09
8.48
5.66
3.84
1992
58.29
13.7
6.13
2.57
1.77
8.2
5.8
3.53
1993
56.27
13.56
6.35
2.71
2.44
8.57
6.75
3.34
1994
57.75
12.57
6.01
3.17
3.15
7.94
6.39
2.99
1995
57.12
12.22
5.09
3.10
3.6
8.34
7.42
3.09
1996
54.82
12.19
5.36
3.62
4.18
8.52
8.01
3.31
1997
59.68
10.97
1.86
4.00
3.65
8.55
8.94
2.35
1998
57.61
9.74
1.73
4.63
4.21
9.86
9.79
2.4
1999
54.36
9.32
2.40
5.05
4.41
11.69
8.67
2.29
2000
51.86
8.72
2.81
5.88
5.39
11.33
11.43
2.55
注:数据来源《中国居民消费-储蓄模式演剧与实证分析》,龙志和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由上表可见:(1)居民基本消费支出中居住、教育文化服务和医疗保健类比重增长很快。
           (2)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缓慢,1999-2000年间出现了较快下降。
           (3)家庭用品支出比重下降较大。
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
 
年份
 
 
边际消
费倾向
食品
衣着
家庭设
备用品
医疗
保健
交通
通信
娱乐教育
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
1986
0.326
0.121
0.139
0.004
0.012
0.124
0.018
 
0.744
1988
0.308
0.127
0.191
0.007
0.012
0.114
0.067
0.02
0.846
1989
0.31
0.098
0.151
0.009
0.013
0.102
0.058
0.053
0.793
1990
0.302
0.108
0.13
0.009
0.015
0.085
0.048
0.026
0.723
1991
0.302
0.111
0.124
0.011
0.017
0.077
0.06
0.05
0.752
1992
0.26
0.101
0.111
0.014
0.03
0.07
0.04
0.06
0.686
1993
0.21
0.106
0.12
0.019
0.056
0.07
0.045
0.055
0.681
1994
0.19
0.11
0.12
0.02
0.06
0.07
0.04
0.05
0.66
1995
0.21
0.11
0.12
0.02
0.06
0.08
0.05
0.05
0.7
1996
0.193
0.113
0.101
0.026
0.053
0.086
0.044
0.052
0.668
1997
0.175
0.09
0.102
0.030
0.053
0.088
0.052
0.048
0.638
1998
0.159
0.077
0.109
0.03
0.051
0.085
0.056
0.047
0.614
1999
0.15
0.071
0.106
0.034
0.059
0.079
0.056
0.053
0.608
2000
0.145
0.07
0.105
0.044
0.069
0.088
0.053
0.054
0.628
注:数据来源《中国居民消费-储蓄模式演剧与实证分析》,龙志和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由上表可见:城镇居民对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总体逐年下降,而对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升,这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一致的。
我国消费结构的演进可以用消费热点的变化说明。所谓消费热点即居民消费需求比较集中|购买力投向比较集中的消费品或消费劳务,可以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倾向、消费倾向和购买力投向,并可以大体反映当时居民消费层次和质量变化,应具备以下特征:
(1)       具有广泛的消费市场
(2)       适应消费者的购买力
(3)       可以起到先导或带动作用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说明,当居民消费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是居民的消费热点将出现转移。通过上面所给的两个表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消费热点的转移,且是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相对应。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消费热点是定量内的食品、棉布,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年出现了“老三件”及之后的电风扇、洗衣机及八十年代的彩电、电冰箱购买热,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有几十元、百元到千元的变化。到了九十年代尤其是后半期我国曾一度出现消费热点的空白并伴随着居民消费和储蓄的不平衡,居民储蓄率达到35%的高位同时消费萎缩,甚至国家为刺激消费连续几次降息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我们可以从消费热点转移的条件角度加以理解。消费热点的转移有一个发展和升级的周期,从百元产品到千元产品再到万元产品存在一个消费力的蓄能期,即收入蓄积的过程。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且消费信贷不普及的时候,储蓄的累积以及其利息收入成为居民为形成新的消费热潮蓄积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连续降息恰恰延长了这个蓄能期,使其很难短期完成,从而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储蓄率居高不下。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结构演进的过程,经过自1997年开始的长时间的通货紧缩可以判断我国城镇居民形成新一轮消费热点的蓄能期已快完成,且中国的消费信贷已有很大的发展,可以预测中国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从近几年的“购房热”、“购车热”可见一斑。
   另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居民的一部分剩余购买力正向购买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转移,转化为直接投资行为,从而使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受到我国资本市场收益率高低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明确了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消费结构演进的关系,我们便可以利用可统计的居民消费倾向数字的变化,制定能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方面,根据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动是宏观与微观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门类调整的基本依据,推动着产业系统合理化。结合我国近几年的消费和投资分布可以预见购买中低档住房、购买中低档汽车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从而须根据这种消费趋势和消费热点的变动,基本确定房地产业和汽车工业为我国的近几年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切法相关的产业,迎合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最终从紧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消费政策方面,应大力提倡适度消费,既不能压抑居民的正常消费也不宜提倡过度消费,现阶段居民的消费英语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确保生产以及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利用居民的储蓄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二)   居民消费倾向变化所体现的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
年份
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农民
城镇居民
城乡居民合计
农民
城镇居民
1981
0.85
0.91
0.86
0.92
0.84
1982
0.82
0.88
0.83
0.86
0.81
1983
0.80
0.88
0.82
0.72
0.81
1984
0.77
0.85
0.79
0.67
0.79
1985
0.79
0.90
0.82
0.82
0.86
1986
0.84
0.88
0.85
0.87
0.80
1987
0.86
0.87
0.86
0.84
0.79
1988
0.67
0.93
0.89
0.86
0.79
1989
0.89
0.87
0.88
0.86
0.79
1990
0.85
0.85
0.85
0.69
0.73
1991
0.87
0.85
0.86
0.71
0.73
1992
0.84
0.83
0.84
0.79
0.70
1993
0.83
0.82
0.83
0.70
0.69
1994
0.83
0.82
0.83
0.71
0.67
1995
0.83
0.83
0.83
0.66
0.70
1996
0.81
0.81
0.81
0.71
0.67
1997
0.77
0.81
0.78
0.72
0.64
数据来源:范剑平主编:《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哦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下面分析从上面的表和图所呈现的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阶段性变化与我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的关系:(1)在转型启动阶段(1978-1983年),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呈下降趋势,比较来看,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的西江速率比城镇居民快一倍,这正体现了这一时期已农村改革为中心、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的转型特征。(2)在转型展开阶段(1984-1988年),农民的消费倾向呈稳定上升之势,而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则处于水平波动之中,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在1988年都达到了改革以来的最高点。农民消费倾向的上升,体现了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改革向城市为中心转移,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转型特征。在1988年形成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最高位业余我国这个时期的高通货膨胀有关,并于城镇居民形成对千元的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热点有关。(3)在转型僵持阶段(1989-1991年),由于改革暂时停滞,城乡居民收入趋缓,由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平均消费倾向基本上人处于高位徘徊,但边际消费倾向均呈下降之势,体现出居民消费趋于理性、谨慎的特征。(4)在转型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由于改革进一步深化,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首生命周期理论范畴的居民跨时均衡机制开始形成;社会福利制度的解体和社会保障发展的不配套以及与之形成的居民预期使居民的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从城乡居民对比来看,其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速度基本持平,但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速度大大高于城镇居民,这是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相对应的。
   综上分析,居民消费倾向在我国经济转型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特征是与制度变迁的阶段性紧密相连的。具体分析,在两者紧密相连的关系中制度变迁是自变量而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是因变量,由此可见制度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消费倾向、消费结构的巨大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继续保持制度变迁的良性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继续深化市场导向性改革,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三)   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收入差距扩大和经济周期性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并称日益扩大之势,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下面从论述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收入差距扩大和经济周期性的关系出发说明缩小收入差距的必要性及可行的办法。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基尼系数
0.34688
0.36904
0.37719
0.40173
0.43561
0.41914
0.40582
0.40269
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0.76
0.78
0.78
0.81
0.8
0.75
0.72
0.71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0.43
0.82
0.78
0.89
0.77
0.62
0.61
0.49
居民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
54.3
52.4
50.2
47.5
45.6
44
43.4
42.1
居民消费率(%)
45.2
45.4
45.5
43.8
41.9
41.8
42
40.8
名义GDP增长率
5.93
16.48
23
29.67
35.04
23.2
16.27
9.89
真实GDP增长率
3.83
9.19
14.24
13.49
12.66
10.51
9.61
8.8
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
 
23.8
44.4
61.8
30.4
17.5
14.8
8.6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13.7
17.7
28.4
30.5
26.8
20.1
10.2
数据来源:王振中主编,《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物价出版社
我们可以用基尼系数的变化来反映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由图表1可见基尼系数与居民的消费倾向呈明显的反向变化,这说明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得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有图表2可见在经济的高涨阶段,投资的增长,利润和利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也会引致消费倾向的下降,即居民的消费倾向于利息率也呈反向关系。而利息率、基尼系数的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综合分析上面三个图表可见,收入差距的扩大、经济的高涨都会使得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但是,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如果没有形成相应的购买力,则再生产不能顺利进行,经济也必然从高涨走向衰退形成经济波动。如上面的图表所示,1993年出现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应的消费倾向的不断下降,在1996年名义GDP增长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导致了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消费市场萎缩,进而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投资率大幅下降且减少工资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的购买力,到1997年各个指标到降到低点,表现出经济衰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所得的政策启示是:
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缩小日益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搞活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对落后地区的重点扶持发展、实施能有力调节收入差距的税制等等。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还通过引致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引起经济波动。
其次,要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尤其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避免其过热。因为过分投资固定资产尤其生产类的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资金一定的条件下必然要降低居民的消费。现阶段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我们可以根据可统计的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来确定是否加以控制以及控制的程度,以减少经济的波动。
(四) 居民消费倾向作为反映社会的经济指标的应用意义
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可以用多个指标进行反映,包括GDP的增长率、就业率、能源利用率等等,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见居民的消费倾向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首先,它直接或间接联系了一个社会经济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尤其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可以作为制定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依据。
其次,它反映和体现我国改革开放20年经济转型、制度变迁的阶段性,对我国进一步的经济体制以及各个方面的改革都具有指导意义。
再次,它与收入差距扩大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关系充分说明了国家适时干预调控经济的必要性,同时对政府调控经济的时机、方法措施集成度具有指导意义。上述三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具有的,因为市场经济强调竞争,竞争则必然优胜劣汰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有引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持续的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则会形成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最终导致经济波动。所以新自由主义一直强调的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是不科学的。
最后,居民的消费倾向是可以统计、较易于得到的,这就为我们利用它所反映的信息进行政策制定提供了前提。
(五)    小结
本文通过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分析,既论述了其变化所反映的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又得出了居民消费倾向作为反映社会的经济指标的应用意义。
参考资料:
1.《支撑经济增长—中国消费、储蓄、投资研究》,刘方   、张少龙主编,华文出版社
2.《中国居民消费-储蓄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龙志和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王振中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
4.《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的演进》,李振明主编,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