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


 内容摘要:发展跨国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参加经济全球化亦不可避免。本文通过对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理论的探讨,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直接投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代表性理论
  
  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
  
  2、小规模技术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年出版了《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威尔斯主要从3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第一,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第二,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第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抢夺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产品营销战略往往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树立产品形象,以创造名牌效应。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则支出较少的广告费用,采取低价营销战略。
  
  3、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认为以下几个条件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Proprietary Advantage)。第一,在发展中国家中,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质量相联系。第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它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换言之,只要这些企业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的改造,使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的话,这种创新活动就会形成竞争优势。第三,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及产品与当地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的紧密结合,而且来自于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第四,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味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第五,上述几种优势还会由于民族的或语言的因素而得到加强。
  
  4、坎特威尔(Cantwell,dohn)和托兰惕若(Paz Estrella E.Tolentino)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1)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在(1)、(2)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迹。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技术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在对外投资方面,它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的传统产品,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
  
  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启示
  
  启示一: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开拓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思路
  
  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知,转移产品生产地点是发达国家使用的一项有效措施。选择靠近市场且生产要素价格低的地区生产进入成熟期的产品,是延长产品盈利时间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轻纺、家电,电子、食品等行业都有可能发展跨国经营,而且一些企业已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人才优势和经营能力。目前我国这些行业已形成买方市场,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国际上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极为不利。因此,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我国有条件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走出国门发展跨国经营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启示二:应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可行性
  
  1、所有权优势。成功的中小企业一般都具备一些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1)生产技术优势。在美国,许多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效率要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一般只要1~2年时间,而大企业则需要4~5年时间。另据资料介绍,20世纪的61项重大发明中有49项是由中小企业研制出来的。因此,许多成功的中小企业都拥有生产技术方面的所有权优势。(2)产品优势。由于中小企业的目标市场集中于那些大企业不愿占有的市场缝隙,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这种专业性和独特性便是产品优势。例如我国的民族工艺品和中国菜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已走出国门,在美国、东欧等地纷纷落户。(3)经营管理优势。“小快活”是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优势。中小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迅速组织生产,准备期短,适应性快,灵活性强。这种特点适应了现代多品种小型化的生产方式。
  
  2、内部化优势。中小企业内部化优势并不明显,因为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在国外通过直接投资建立生产经营企业所冒的风险要比在市场上出售其比较优势所冒的风险更大。比如拥有某项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它要在国外投资建厂需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它向国外企业转让或出售技术,既可减少上述费用,又能保证其收益,因此转让或出售技术比直接投资要合算。但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依靠大企业或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或政府的扶植而增加自己的内部化优势。如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伦泽制造公司,生产制造汽车信号灯,雇员350人,年销售额不足5000万美元,在美国属中小企业。1994年在福特汽车公司的帮助下,在匈牙利投资800万美元建立了生产基地,它在匈牙利的子公司有150名员工,1994年销售额达1000万美元,其产品获得福特汽车公司最佳供应商奖。
  
  启示三:投资要素组合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作用
  
  投资要素组合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投资要素)不再是国际投资的唯一决定因素,任何国家和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由投资要素和非投资要素组合诱发的。投资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知识等。而这些又应该是双方的,也就是既包括投资国国家与企业的投资要素,又包括受资国国家与企业的投资要素。非投资要素包括投资国与受资国双方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政府协议、国家的合作关系、受资国的投资环境、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发展等。这一理论说明:1、即使投资国国家和企业缺乏投资要素优势,但是受资国国家和企业具有投资要素优势,它也可以诱发投资国向受资国投资,以充分发挥受资国的投资要素优势的作用,从而使投资国从中获益。这就解释了目前为什么发达国家接受投资最多和我国的一些企业包括乡镇企业为什么要求向外投资的基本动因。2、即使投资国国家和企业缺乏投资要素优势,但是由于对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投资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认识,本国政府制定了鼓励向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方针、政策,投资国企业也可以迅速发展对外投资事业。换言之,如果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给予必要的支持、扶植,尽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较低,但是他们的跨国经营事业仍可以迅速发展起来。3、即使受资国国家和企业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优势,但是由于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对外资进人给予种种优惠,它也可以有力地吸引投资国企业踊跃地前来投资。这为我国中小企业向外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即使投资国与受资国双方均缺乏明显的投资要素优势,但是由于双方政府关系融洽,合作愉快,制定了相互投资协议,双方相互实行优惠政策,企业间的相互投资和跨国经营仍可以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