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创新教育中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 李冰
提 要
论文结合大量创新教育的实践,以及教材、论文学术研究,总结坚持实事求是,而永不自以为是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创新思维中的极其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提高继承中创新的综合能力,和合作中发展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在思维和实践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效推动就业与创业。使学生适应时代要求,走出一条自主创新、自信创优和自立创造、自强创业的,奉献和谐社会发展之路。
主题词:创新教育;创造性培养;和谐社会发展;创新思维;方法论
序 言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05年的劳动节提出了四个尊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在一系列的讲话中,也反复强调了通过“自主创新”,使我们的祖国自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性。
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探讨通过创新教育培养一代创造性劳动者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在近八年的创新教育实践中,感到了在校大学生,非常期望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奉献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热情。仅民大一个学校,选修“发明创造与创新思维”一门课程的各专业学生,就逾三千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了事事发展需要创新者,人人可以成为创造性实践者的道理;必须引导同学在重视专业课、基础课的综合能力发展基础上,在继承中创新;必须引导同学在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和善于创造的过程中,务实创业合作发展;必须引导同学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自以为是的科学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实践是成功之父;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客观看待事物和各种名利价值导向,矢志不移地自觉奉献社会才能不断有所创造。
我们认为,只有努力提高同学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各种知识素材(特别是关注人文和科技知识的综合掌握),才能不断提高思维和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走出一条自主创新、自信创优和自立创造、自强创业的奉献和谐社会之路!
一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针对有些学生理论基础较好而动手能力较差、参与意识较强而工程素养不足等问题,要求必须坚持学生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不断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也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主要区别”。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创造力与个性有密切关系。追踪调查发现:有创造成就与无创造成就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不在于能力,而在于个性特点的不同(如是否勤奋、刻苦、有恒心、有毅力等)。他们认为,组成创造力的因素应包括这样两部分:即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智能因素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非智能因素主要指志向、兴趣、意志等。创新人才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还需具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敢于批判、勇于开拓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等。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来源于勤于实践。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那一部分,也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潜能。但不适当的教育,往往会使人失去创造性,正如
站在民族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角度,体会创新教育的要求,更需要提高综合专业和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时代的要求使然。我们在《新经济与创新思维》一书中,认为未来的新经济,既是一个有别于过去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崭新形态的经济,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创造的实践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经济。在这样一个新经济时代,大科学(有别于分门过细的学科科学,特别是综合科学)和高技术(有别于只能被评审用的技术表述,更指可以指导实践的技术)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可以识别和使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整理和传播手段越来越高明;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以及它们向生产力转化的有效程度越来越依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交叉、融合(特别是文理的交叉和综合);集体团队精神越来越显得重要。
我们体会,培养新一代大学生从创新思维到创造性劳动的过程,综合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重要内容。在新经济时代,尊重综合实践个性的特色越是确立,对协调合作的推动就越发有力,创新实践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新的特点。新世纪,对创新实践的要求也更加迫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21世纪将是创造力教育的世纪。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人的智慧,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消除人类在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危机。在未来挑战面前,人类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资源、能源,也难以只是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自主创新这个关键,通过大量创造性劳动实践的积累,才能取得突破。我国现行政策已经表明,只有通过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高度有效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创建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有利条件,既包括我校尽占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利”;也由于恰逢中华民族必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迎来新世纪腾飞的“天时”;而“人和”,只有在倡导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和善于创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形成和谐合作与科学发展的风尚。
二
在中国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代表时,援引唐朝韩愈的《师说》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讲了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在毕生中一定要做好的事情。如果可以把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要添加对大量新信息的梳理、处理与知识化传播的任务,那么,从知识的存在形态来说,人们的认知学习,在头脑中就存在有五个层面:信息——知识——观念——理论——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必须有自主创新精神,来对待获得的大量信息: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依是而为,与时俱进,在具体的探讨实践中推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
1、 获得和比较大量信息,能够解决我们认识不确定性。如果要适应严酷的高等教育就业与创业形势,有效奉献民族与人类,学者和学生都应该是适应信息化,成为掌握、甄别和分析大量信息的人。
2、 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识,只有反映了事物规律的信息才是知识。气象预报是信息,但不是知识。掌握、甄别和分析大量信息,帮助获得知识。如掌握了气象形成的原因,是知识。学者和学生都应该是有丰富知识的人。
3、 各种信息,特别是各种知识在一个人头脑里的集合,并经过一定时期的潜移默化地“选择”、“对比”、“综合”、“探讨”,就形成了观念。由知识到观念,便把客观的知识变成了主观的思维方式。有了自主创新的底气,成了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如对环境的理解,推延到环境保护方法,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就形成了自主的观念。学者和学生都应该是具有正确观念的人。
4、 观念的理性化、学术化、系统化的逐步实践,形成理论。理论是观念的完善与提升,是结合实际得出结晶与凝聚。如果说,观念之中还带有一些感性色彩的话,到理论就更具有探讨真理的理性化特色了。观念的理性化,才有更广泛的作用。学者和学生都应该是有理论的人。
5、 智慧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巧妙应用,是各种具体创新和创造性实践的结果,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级层面。无情无义无发明,有知有识有创造。不能是有信息无知识的人,不能是有知识无正确观念的人,不能是有许多有观念无理论的人,也不能是有理论而无智慧的人。学者和学生都应该是学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有卓越智慧的人。
6、 在知识链条的五个环节中,观念正好居于中间地位。从信息转化为智慧,它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观念正确而大大丰富了智慧的创新教育,离不开综合能力和创造性劳动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讲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在青年节上,他还讲了“青年人要脚踏实地。不图虚名,不务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著名的教育家
1、自然生远心,何须登高台
------为市场需求创新,为人民利益创造
2、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责任心在创造发明中的作用
3、人间正道是沧桑,莫让此生空蹉跎
------社会环境压力对自主创新的推动
4、失败是成功之母,实践是成功之父
——切莫以名利得失作为成败标准
5、“吃螃蟹”者造福天涯,“吃蜘蛛”者警示大家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6、平平淡淡才是真,风雨勿扰平淡心
——机缘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在同学中起到了不错的交流效果。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必须不得忽视逻辑在创新思维形成中的作用。我们强调1、奇思妙思应在现实中着陆;2、“联想”理当结合实际和去服务人类需要;3、“直觉”方案决离不开创新实践;4、“第六感觉”是实践感觉的有机结合;5、 抓住“灵感”并应及时尝试或写成日记梳理; 6、要把常规(再现)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我们认为,把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就应该承认和探讨思维创新作为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轨迹: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到创新思维——客观矛盾性与主观统一性的关系——与时俱进的实践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完善——仅仅靠灵感直觉是不够的。实践中灵感的可贵,在于它反映出人类畅想探索的积极天性,但有待结合实际和继承知识的不断实践。
为了总结众多师生一起难得的群策群力机会,我们发起了四论创新思维的讨论。站在自主创新和和谐发展的角度,首先由教师提出的,是如下的观点:
| 之一:自主创新可能有别于简单口号化的标新立异,更不能是脱离实际的主观意想,也不仅仅强调虽然十分可贵的灵感、直觉和一些机遇性的启发结果,而是强调依据科学思维的规律,特别是重视反映客观矛盾变化规律,在主观上反映良好的辨证思维规律,并充分重视客观事物的融汇和主观思维的融合。厚积勃发,结合具体实际问题,而创造出的新的思维形态。
| 之二:创新思维是相对于再现性思维而定位的。而相对于创造性思维,多了一点结合具体实际的色彩:即把是否具有创造性问题,放在从创新思维到创造发明的实践过程中检验;对于已有的创造性成果,又作为创新思维的继承素材与依据。这样的过程,我们归纳为:依是而为,与时俱进,具体创新、科学发展.
| 之三:这样的过程,一般需要有大量客观真实的资料,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参照;需要不怕失败的不断探索实践;需要客观发展需要的某种激励;更需要把握实事求是,而不自以为是所形成的思维形态,最好是在合作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
| 之四:就创新思维的特点而言:相对于个人的传统思维,可能既有量变的线性发展,也有质变的多层次非线性发展;相对于社会的传统思维方式和逻辑模式而言,多会有所交叉、融合和发展,或者是把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过程。因此,创新思维是神圣的,但不是神秘的。只要客观结合实际,坚持唯物的辩证法,虚心地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特别是由于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可以广泛应用的特点,完全可以在弘扬创造性劳动——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创造。
启发大家就如何自主创新、自信创优和自立创造、自强创业,如何奉献人类美好和谐的社会,广泛讨论。师生间平等自由的讨论,老师首先也要坚持实事求是,永不自以为是,在创新教育中十分重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交流的方法,明显感到了信息化推动师生和谐交流的优越性。学生提交的论文已有八千多篇,技术发明和人文策划方案几百项,内容之丰富、深刻,充分反映了青年学生中潜在的巨大创造能力!
三
实践可以表明:勤奋勇敢的中华民族,也是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民族;我们有创造性志趣、潜力和素质的同学,成色要远远大于国外学者预计30%的比例。创新与创造,创优与创业,神圣而不神秘;事事发展需要创新者,人人可以成为创造性实践者!
而在学习中创新和创新中学习的观念,常常显的十分重要。比如,我们感到的,有八个方面的理念,是有利于创新思维到创造性实践习惯形成的:
| (1)贡献的自觉性:应该自觉把握具体创造社会财富的持久价值和人生意义——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劳动,任何政治号召的积极作用,也就在其中得到推动了。
| (2)欢乐的心境:创造成就的满足与欢乐;心底无私天地宽,天地无私春又归的情怀。
| (3)对有趣的敏感和富有挑战性:要使生活不乏味,既要去感知生活,又要有冒险的探索事业的乐趣。
| (4)劳动和实践的积极性:弘扬人之本色自然的积极天性,实践中得以发挥才有活力。
| (5)自我理解和自知之明:真正的自信,是首先要知道自己眼前能干什么和该干什么。
| (6)敢于冒险的真正目的,来自于探讨未知的责任感。有了想法而如果不愿意去亲自体验一下,能知道是平坦还是有风险吗?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平坦还是有风险,让我们的行为习惯适应自己的惰性心理。
| (7)报酬的自我平衡评价:按劳取酬而又要随遇而安的原则;把随遇而安改变为随机遇而实践。如果我们创造性劳动者不取报酬,那份报酬让谁拿去?和谐社会的法律建设是在公平基础上的奉献。但是,苛求公道也误时,而如果报酬被别人强占走了,别让把自强不息的好心情,也一起让他们强占去。
| (8)社会承认和荣誉是良性激励的温床。但是,不能把名利当成为一种渴望性期望;应该期望的是继续创新发展的实际工作条件,但又不可以当作名利诉求的温床。判断成败,不在名利得失的一时,而重在对有无在探讨继续发展的可能。只要光阴是属于自己的,前途就一定是光明的!
同时也感到,以下的五个方面的心理感受,不利于自主创新、自信创优和自立创造、自强创业观念的形成:
1)责任风险:有人非要把你做工具化管理,可能人们就首先会想到:先按成规去办事吧,等到风险小的、责任轻时再说。久而久之等待和抱怨就成了习惯的观念。
2)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创新和创造基本是要以他人或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这种情况下不能被理解就特别容易产生孤独感;认为其它人不认同自己的观点,常常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约束,从合作促发展的角度,也不利于发明创造。
3)被讥笑和疏远:经常有不善意的批评,感到了太多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愚蠢的利益之争的压力,就会和他人的情感疏远。当感到缺乏关爱的时候,自己的爱意也受影响,忘却了爱的真正含义是付出。
4)被排斥和没有合作者的感觉:不去想天地之大,道路之多。有时失败的自我感觉太多时,甚至学生也习惯了自我否定和排斥自己,迷失自我,光阴的浪费就更大了。一些同学不明白在和谐的社会中,只要光阴是属于自己的,前途就必然是光明的道理;不太会珍惜人生时间,克服人性弱点。
5)烦恼的情绪,对创新理念的影响非常严重:总认为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而忘记了,实际上,我们才已经接触了多大的社会呢?古人尚明白山穷水尽疑无路——只是怀疑犹豫而已,柳暗花明是需要探索的!有些同学甚至自己给自己的惰性找借口,更多是因为丧失了对实践的目标探讨,该实践时不出手。
温家宝总理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单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而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并引用教育家了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提到倡导全民创造性教育的陶行知先生,也会想到他提出的:天天是发明之时,处处是发明之地,人人可以成为发明家。
尽管有人声称是日本比较系统提出了发明学和创造工学的概念,但一般人们认为,发明的理念最早是中国人提出来的。比如《词源》1167页关于发明:1)启发,开扩。文选战国楚宋玉《风赋》“发明耳目,宁体便人。”唐吕延济注:“言能开耳目之明。” 2)阐明,推陈出新。史记七四子荀卿传:“(慎到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汉书三六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自古言”,“引传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3)传说中的神鸟名。说文:“五方神鸟也,东方曰发明”。《辞海》1299页关于发明:1)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2)使开朗。《文选,宋玉〈风赋〉》“发明耳目,宁体便人。”吕延济注:“言能开耳目之明。”3)阐明。《史通·自叙》:“其能发明者多矣”。总体上,我国关于发明概念的内涵比较宽泛,与学界近年的趋势一致,表示了为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创新性的探索。有关“发明”的概念,不同国家的学者的表述有所不同。普遍公众性的理念中,发明一般被认为是技术上的突破。我国学者的一般理念中,发明是指利用自然法则“创造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而“道法自然”的理念,又深化和宽泛了中华文化中关于“自然”的概念,为创造发明事业开放了更广阔的天地。
要真正尊重创造,必须明白这种尊重是一种和谐的尊重,而不同于对权威的敬畏。必须明确造福社会的创造是神圣的,但不神秘,才能建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全民创造性实践热潮;推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起来。正是广大人民延绵不断的创新实践,才逐步形成了一个个造福社会的创造发明。自主创新精神是一个发展着的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积极的天性表现。只要积极实践,把理性认识不断结合实际,那么便可以说:天天是积极实践之时,处处是不断创新之地,人人都可以成为创造性劳动者;而造福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创造性劳动者,便成了人民尊重的发明家、改革家和革命家。读者不难回顾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凡是心态积极向上的人,都会有一些创新的灵感和创造的闪见。重要的是,应该把创新的思想,运用到实际需要的实践中去,而不要空有多少创新的灵感和创造的闪见,空留多少没去实干过的感叹和遗憾。
为了强调实践的第一重要性,陶先生曾把原名陶知行改为陶行知。因为“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从。可见,自主创新也就绝对离不开积极探索的实践了。我们所说的创新和创造是人类积极实践者的天性,其含义既包括不要忘记我们是大自然的一员——迈创造发明之步;也不要忘记我们是社会的一员——走社会实践之路,才能够有所创造和前进。实践是一种不怕慢、就怕站,更怕原地团团转的过程,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从一个接一个实效的具体创新步骤中完成的。因此,与其过求完美措施计划,不如先干起来,在战胜失败﹑修正错误中逐步完善。一开始就有发大财打算的人,就不如第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功能后,再一步步去研究产品成本结构而盈利,来得现实一些。如何对待困难和失败对创造性实践者至关重要,你是把名利得失作为成败的标准呢?还是唯物辩证地分析目前的困难、“失败”有无继续发展变化的可能?道理一经指出似乎了然,而在经济生活的现实中,却常常只有勇者才能在不断的探索中,最终成为造福社会而成功的强者。也许读者读过不少关于历史上创造发明之艰难的书,却可能较少知道有多少失败的发明,由于其蕴涵着大量实践量的价值,也许在新的时代里,就可以被新的实践所挖掘和再造;也许读者知道很多“伟人”,如爱迪生、瓦特、牛顿、爱因斯坦的划时代创造,甚至会误认为平常人无创新和创造可言;而实际上,如果不忽视他们的具体创造过程,就会发现,他们的贡献正是大量平常人创新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当然,他们的发明与这些“伟人”更大程度上的创新实践也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们也是从平常人,通过更有效的创新实践,而成为了人群中的佼佼者。事实上,不少成功者不仅站在伟人的肩膀上,也站在常人的脊梁上。人类劳动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今天,在我们迎接弘扬创造性劳动的新世纪之时,在继承、协作与拼搏、竞争交相辉映的全面小康路上,奋进者也许不应忘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实践是成功之父。
投身于自主创新的实践者,既要有热爱大自然的心境,也要有锲而不舍的勇敢和求是的科学精神。事实上,很多发明者多是在有了一次发明尝试后,才开始无悔地投身于发明创造事业之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疑是创新实践的灵魂。科学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我们起码应该关注计算机-数字模式处理的方法、物理模拟的方法、数学模型的方法、生物模仿的方法等新的对科学认知方法方面的探索。具体实践者总结的发明创造方法也应该借鉴。但决不能把口号化总结出的发明方法,作为固定不变的创造模式。因为“新”是现在通往未来的桥梁,现状的标准将无法预测未来的效果,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只有加强不断创新的科学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思维走出封闭的观念怪圈,解开思维的迷团,走出思路的歧途。创新是通过积极实践之创举,推动不断发展之新成果的实际劳动过程,创造性方法本身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从陶行知的全民创造性教育理念想开去,也会想到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不少“顶天立地”的创新者形象。中华文化中的珍贵部分,正是如易经乾卦中顶天而“自强不息”的发展观,和如易经坤卦中立地而“厚德载物”的宽大胸怀,等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文化层面已经引起世人对中华民族的崇敬。英国有位叫罗伯特·坦普尔的学者写过一本《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书中写道: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除四大发明外,在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现代音乐、十进制和二进制数字、纸币、多级火箭、水下鱼雷、毒气、枪炮、降落伞、手推轮车、载人飞机、酒、现代食品、热气球、地矿业开采等等,甚至蒸汽机的核心设计等诸方面技术中的核心部分,都是源于中国。他认为,中国人至今未充分认识自己的成果,东西方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应当成为真正的伙伴。重要的问题是认识自主创新和发展自强的创造力。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将以古代已经著称于世的创造性能力和今天“顶天立地”的自主创新者形象,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明天,做出应用的卓越贡献!
感慨构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全民创造性实践热潮,展望中华民族和谐社会的美好明天。在和风华正茂的同学们一起,品赏香山红叶之时,思绪万千。填东风新曲:
枫吐丹香,草喷油绿,长风碧空如洗。京华映照熙阳,车龙如鱼江底。新蕾待发,欲腾飞,红梅品极。新经济,物财信息,科学发展生机。
天行健,自强不息。和谐观,乾坤梳理。趋近自主腾飞,大势华夏统一。济民自在,创新曲,焉可拘泥。创造力,竞天择地,厚德方开唐棣。
| 唐棣注释:取《论语》中:“唐棣之花,灼灼其华。”
参考资料:
1、 开设“创造发明与创新思维”课初探:论文;李冰;《中国高等教育》2002.05;4.0
2、 创新教育中关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体会:论文;李冰;《教育与职业》2002.07;6.0
3、 创新与发明中的创造性问题:论文;李冰;《思维科学通讯》2002.01;9.0
4、 从陶行知的全民教育观念谈开去:论文;李冰;《黄埔》2003/2 2003.04 5.0
5、 在创新中学习 在学习中创新:论文;李冰;《黄埔》2003/3 2003.07 6.0
6、 苍蝇不需要推上断头台——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论文;李冰;《中国信息化》2004.10
7、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 郭齐家,江南大学学报2002年2月第1卷第1期
8、 石践(李冰)著 《发明创造离我们有多远》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1.9
9、李冰 张善明著 《新经济与创新思维》 原子能出版社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