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创业的新机会


低成本创业的新机会

最近,几位去年底由知名IT公司辞职的朋友不约而同地开办了自己的小公司。不说不知道,北美的科技网络热潮跌到了一个令人心寒的地步,曾经头脑发热的资本市场现在开始对于那些拿了钱但是没有做出成效的公司大清算。不仅是裁员的问题,在研究发展方面的成本也压缩得很低,而不少大公司的CEO级别人物只要没有特别好的表现,都纷纷处于被股东和董事会换马的压力之下,正常公司运作大受干扰。所以这几位朋友决定离开环境和待遇都大不如前的大公司自行创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因为是个人小本创业,几万美元的投资搞的小公司,所以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选择进入的是Mr. Fix-it 2.0(修理先生二点零版)的公司,虽然名字说得怪一点,但实际上就是专门为家庭生意和小型生意而设的电脑以及网络系统维修服务。
一般来说,除了中国人力资源比较丰富而能够低成本雇佣之外,很多国家的大公司都没有这么多人力物力去构建联想海尔那样庞大的售后服务网络,因为这样的运作成本高得根本无法运转。例如电脑公司,由于一般的产品故障并不复杂,维修技术相应比较成熟,所以在很多地方是把相关的维修服务转包给当地的小公司进行。这几位有着博士头衔的朋友之所以能够放下身段去做这些看上去琐碎皮毛的生意,主要还是看到了其未来。他们的第一批推广客户目标就是唐人街,第二批就是加勒比海聚居的人群。这部分市场传统上就是容易给美式大公司忽略,惠普的奥菲莉亚再怎么说要在公司合并后搞服务,实际上也不可能落实到这些所谓的非主流社会之中,这就正是小公司迅速完成原始积累的好机会。
大公司做服务成本高这一点,似乎目前国内的企业不一定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但是房地产方面的龙头万科因为起步早,遇到了问题也就不断地寻找对策。六七年前,万科在上海推出城市花园的时候一炮而红销路很好。当时提供的服务就有长期班车往返住宅小区和市中心。一开始业主觉得这事情新鲜,万科也认为花不了几个钱还换来好名声。不料几年后,开发商才慢慢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几十辆班车的折旧维修以及人员工资成了居高不下的刚性成本,每年几百万这样倒贴下去,长了就吃不消。后来万科这方面吸取了教训,例如在深圳的四季花城就把相关班车服务转移给专门的运输公司来承办。至于前期没有协调好出现了和业主的纠纷,那是实际操作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所谓的提供服务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同样,中国的电脑厂商也常常收到服务的投诉,销量越大,网点越多的,被投诉的数量也越多。除了所谓的工作是否落实和没有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心理分析之外,显然这里逐步凸现了一个成本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长远来看把服务分包给各个灵活的小公司应该是方向。随着中国电脑厂商一掷千金打广告拼形象的阶段过去,企业的行为更为理智,专业提供电脑和网络服务的小公司将会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任何时候,大多数公众对于不断更新的电脑技术还是有一定隔膜的,抓住日渐增长的电脑用户的这部分需求,也可以低成本运作地积少成多做成大生意。
像这样的小公司,其实可以想的办法很多,这群朋友还有一个业务范围,就是Online moms(在线的母亲们):为职业二人家庭或者单身贵族在网上安排日常生活。
这个行业的兴起也是离不开上班族的实际需求。随着大家庭的分化,以夫妇或者单身为主的家庭形态越来越多。这一大批消费者同时又对于生活质量有比较高的期望值,并愿意为之支付较高的费用。因此,在网上为他们提供详细的日常生活安排的专门机构也就变得有利可图。由提醒支付水电费用到代为订购柴米油盐,有了一套完善管理系统,这些公司的专职服务人员在网上照顾几千个家庭并不困难,但是这样带来的产值极为可观。不过,看来这个业务在人手充足服务效率不高的国内就暂时没有什么推广机会了。
读者来信
编辑你好:
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意欲创业。我打算开一家鲜花茶吧,但是要想创业成功并不仅仅靠一个想法,一个点子,必须要拿出具体操作方案来。然而,对于这个时鲜的想法我却不知从哪着手做起,也不知道创业初期具体该做些什么。此番写信是想借贵刊找一个专业咨询公司为我做一个创业指导,使我摆脱创业初期的困惑,可否?
上海读者:肖蓉
2002.8.8

面对面
将创业进行到底!
文/点点

采访陈为,打了近十个电话、在门外又等了大半个时辰才“逮”着他。
与他风风火火地走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言语不多,语速偏慢,每句话都像是经过演算。他有很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推演力,即便话题不时被电话打断,他也能接着上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往下谈。

记者:明星经纪人是你从小的梦想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有了开公司的欲望?
陈为:第一次接触“经纪人”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还在北京电影学院录音专业读书。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电视台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受邀去香港“观摩”张学友的演唱会。也就是在那时候,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明星,也让我认识到台前的荣耀来自于成功的幕后策划,我第一次体会到干“经纪人”挺过瘾的。
“人都有操纵别人的愿望”,我也不例外。但是,电视台的工作让我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1996年,在朋友的建议下,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决定豁出去好好地干一场,与朋友一起注册了启明星文化传播公司。

记者:公司初创时期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令自己有挫败的感觉呢?
陈为:怎么会没有?万事开头难,为打开局面,我不知费了多大的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人的冷遇:“你那儿有几个大牌明星?”我当时很平静地告诉他:我这里只有演员,没有明星。
作为演艺经纪人中的“新人”,刚开始,我并不为别人所接受。一次,我带艺员去剧组谈戏,对方的反应很强烈:带经纪人干嘛?是谈钱吧,这我们私下里解决不就行了吗。为这种误解,我常常感到很尴尬。但我并没有气馁,我认为自己的路是正确的,我要一直走下去。

记者:化解了多次的尴尬,又克服了自身的心理因素,其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为:其实自开公司以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累,有时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但是当我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时,又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觉得自己的方向没有选错,前方的路也越走越宽。这时候钱多钱少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你懂么?一种感觉,只要一种感觉。

记者:公司办得有声有色归功于你经营有方,那么你的经营之道是什么呢?
陈为:关键的一点,一定要有判断能力,还要把好关。把好哪些关呢?我自身认为包括剧本好不好、角色好不好、制作功底好不好等。对艺员要有一个粗线条的规划,为演员选择角色一般也要以此为基础。

记者:你认为一个经纪人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
陈为:做经纪人最要紧的是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问题。经纪人与艺人之间是一种佣金关系,艺人挣得多她才能挣得多。如果我表现好,别人愿意与我合作,也就愿意与我的艺人合作。艺人与经纪人的关系和谈恋爱、结婚是一样的,我觉得艺人和经纪人之间的情份,确实是让人割舍不掉。
另外,做经纪人要有创造性和规划性,还要有行业专业性。看中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的潜力,重要的是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设计出更能为观众所接受的角色,通过这些角色把他们推出去,使他们成为明星。
记者:那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技创业》的?在常人眼里,《科技创业》似乎与文化传播关系不大?
陈为:接触《科技创业》是去年年底吧。我记得是在一次展会上,第一次看到这本杂志感觉很好,于是就成了《科技创业》的忠实读者。不要说《科技创业》与文化传播没有关系,其实关系大着呐,而且我的另一个高科技公司正处于发展期,不多读点书怎么行,你说对不对呢?

编者按:
的确,当你真正涉入一个行业,当你真正找到一种感觉的时候,赚钱与否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朴实而淡泊的心态。陈为认为收支持平就可以了,因为他依然在推出明星的路上跋涉着。只有把他们推出去,他才能算成功了。随着国内经纪人行业的逐渐规范和他自己的逐步成熟,他会有更好的发展。而且他的第二个高科技型公司也在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巅峰。追求就是成功,陈为看起来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