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今年的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了2006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引人注目的是,在部署明年任务时,中央多次用“务必”、“一定”等词语对明年工作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明年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明年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等等。语气和态度的坚决程度明显超过以往,既显示了中央领导集体在成功进行两年多宏观调控后的信心,又体现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向科学发展转道转变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为明年的工作指明了重点。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首要任务
“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为明年的首要任务。始自2003年下半的此轮宏观调控,至今已持续两年多。在这次会议上,中央用“成功实践”对其作了评价,并总结出“六个坚持”的经验和启示。而有关数据也为“成功”论提供了支持: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5%、9.5%、9.4%,预计全年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预计全年涨幅不超过2%。
据有关与会学者透露,明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是8%以上。这个预期表明,中央希望明年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头。有关学者分析认为,中央将经济增长预期调到8%以上,显然既看到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也考虑到了影响增长的不利因素:“十一五”开局之年,各级政府都会有发展的冲动。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预期的攀升以及技术改造与城市建设投资等因素仍然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势头。但产能过剩,出口环境恶化等又给经济带来下滑的可能。
2003年-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比较 | |||
年度 |
2005 年(11.29-12.1) |
2004 年(12.3-5) |
2003 年(11.27-29) |
主 要 任 务 |
一、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
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 |
二、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
二、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
三、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三、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三、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 |
四、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四、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 四、不失时机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
五、继续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 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
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
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六、认真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 |
七、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
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
此次会议强调要继续搞好宏观调控,但许多学者认为,明年中央的着力点并不在调控增长速度上,而将转移到增长的结构上、质量上,调控的重心将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性调控。经济学家们认为,“稳”和“调”将是明年宏观调控的两个关键字。“稳”,是希望继续保持宏观经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调”则是在平稳的前提下,集中精力调整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经济与社会关系等。明年的宏观调控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已经存在但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包括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困难,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增长偏快等;二是新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另外,要密切关注趋紧的国际贸易环境,以及不可预测的油价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造成的风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明年“重头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建议》对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
与前几年不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这种提法尚是首次。有关专家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宏观经济内需严重不足,政府通过财政投资拉动,推动了经济增长;目前的情况是宏观经济外需旺盛,但内需比重较低。中央提出扩大消费需求,表明明年的经济重点在于提高国内需求,特别是源头性的消费需求,这是一个战略性思路,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转变,未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而明年扩大内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8项任务中,新农村建设方面着墨最多,并且还特别强调明年“一定要有良好开局”。11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2006年农村和农业工作时,强调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既是明年财政投资的重点,也是扩大消费的着力点。因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拉动农村内需,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进而提高农民消费需求。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其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有力举措,将直接拉动农村消费,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扩大国内需求。按照部署,明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和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中央投资,将比今年有大幅增加。对乡村道路建设、通信、电网等各项建设,国家也将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另外,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免征农业税,政府还将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出,中西部偏远及贫困地区将率先全面取消学杂费,中央还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将由目前占全国的21%扩大到40%左右,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也将继续增加。这些措施将有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农民消费预期,进而扩大农村消费。一旦广阔的农村市场被启动,目前已经显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将大大缓解,而这个问题已成目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产能过剩是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最大挑战
就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些研究机构已多次发出警示:经过前段时间的“疯狂扩张”,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已日益显露,下一轮的“艰难瘦身”和“整合浪潮”已不可避免。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而1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已专门对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作了部署;随后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也对此予以高度关注。三个重要会议都对产能过剩如此关注,表明在“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大势下,产能过剩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面临的最大挑战。
11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钢铁、水泥、有色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日渐突出,其不良后果已经显现,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亏损增加。但一些地方和企业在这些行业仍继续上新的项目,生产能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将更加严重。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年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年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已达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800万辆。电解铝、铜、电石、焦炭等行业也都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存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专家指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后果还在进一步发展,若任其发展下去,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就会显著增加,银行呆坏账亦会进一步扩大,金融风险加大亦在所难免。不仅如此,在部分行业产能疯狂扩张的背后,资源环境正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更有学者担心,产能过剩可能诱发的“通缩”阴影或许会造成中国经济增长深度下滑。为防止产能过剩加剧,国务院已提出7项调整措施。国家发改委也已明确指出,今后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和企业,不得提供贷款和土地,环保和安监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