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毕加索画展感


昨天去看了毕加索的画展,虽然自己不是学习美术的,多少对西方文艺有所了解。但看了之后才发现,毕加索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绘画语言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很多画在我自己看来属于信手涂鸦,不明就里。

相反的是,有两个孩子在认真地临摹。幼雏的画笔表达着小孩对作品的理解和模仿,因为他们的眼睛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风格。而成人相反却无法看懂或者欣赏毕加索的画,因为我们已经为社会所带上了有色眼镜,在观察某一件作品时总喜欢将其与我们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印象相对照,并以此来判断对错。并且这种思维根深蒂固,不仅仅与绘画、并且我们会将这种思维影射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物上,对他人如此,对自己的亲人如此,甚至对待自己也如此。

同行的有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的老总、管理咨询公司的老总加上一位台商,台湾人是一位中年女性,无时无处不努力在表现出一种矫情和优越,对每一幅画都仔细品头论足。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毕竟我们的文明语言与西方文明的语言分属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基础之上。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审视毕加索的绘画已经带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而为了表现自我而展示的矫情则更令人可恶了。

世界究竟有没有对错?信手涂鸦的毕加索成功了,因为他在西方。相反我们假设,在具象思维的东方毕加索会不会成功?或者会不会诞生一个东方的毕加索?我对此表示怀疑。因为绝大多数人对成功的定义是获得公众的认可,但假如成功是一种环境(社会、家庭、工作等)对个人意志的肯定的话,那么成功的标准就不是唯一的了。我们因此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对别人加以判断或者取舍。

这点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因为我们已经通过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或者失败总结了一个世界的模型,这是经验和意识的枷锁。将我们的思维禁锢于其中,我们沿袭这个模型走回感觉安全与顺利很多,用哲学的概念就是这样表达“人创造了上帝,但是上帝却来束缚人类”。

再继续延伸一下,这个上帝究竟是谁?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我们心目中存在的那个“自我”——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自尊、优越感、高贵、成就等等相关的情感参与其中。

很可悲是不是?这个我们自己(确切是我们家庭、社会)共同创造的上帝在约束我们,我们浑浑噩噩成为他的奴隶却浑然不觉。不仅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跳出来看,更残忍的是我们以此来约束我们周围所有的事物,子女、员工、爱人。我们站在主观的河岸看着河水奔流,于是我们教育孩子“这是河水在流!”正如我们去动物园看猴子,我们自得地认为我们紧紧是一个参观者,但殊不知自己也被猴子所参观?

画展厅里除了为了展示自我而发表议论的一群“自我”外,我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那两个临摹的孩子还算是真实的,因为他们还没有为“自我”所束缚,用自己的眼光和表达手段来展示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他们还没有为丑陋的社会所同质化,这正是孩子最优秀和可爱的地方。

当然,这群攀风附雅的“自我”中也不乏形色亲密的情侣,但他们又何尝不是犹如骄傲的孔雀般在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并以此来吸引对方?真正能够爱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爱——的人又有几个?说白了我是自私的,你是自私的,这里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

再想想我们的企业文化,很多时候在做咨询项目的时候感觉就是帮着老板(有的时候也在给老板)画一个美丽的大饼。一个普通的人为了生活所迫,辛辛苦苦创造了企业,开始的希望不过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地位,但是企业成长到了一定规模,企业有了企业的“自我”,而创始人掺杂个人的“自我”也开始膨胀,两者的冲突自然无可避免,企业家感觉孩子不听话,相反自己却要受缚于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的,此时,往往是矛盾的开始。

(这里,那个可恶的台湾女人也点头称是。)

是啊,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企业的“自我”和企业家的“自我”都需要重新定位,限定在一个恰当的范围,不要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梦,因为梦醒之后很可能是“大地一片白芒芒真干净”,维持了彼此的独立与自由,这样成长的空间往往最为广阔。

而这样的大饼(或者是企业文化,或者是愿景),必然是建立在员工、老板、利益相关者共同的认识基础之上,都需要每个人克己、知己,而企业文化不应该仅仅是朝三暮四的说辞,企业家和员工也不必成为一时欢喜的猴子,而后再继续自然律的试验品。

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在我看来,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我无法理解而感觉伟大,而是纵观他一生作品的变化,他总是在尝试用新的手法和风格来表达自己的绘画、世界的理解,他总是在不断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然而却在不断地取得了成功。而不是像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取得了成绩,就以此为荣躺在大树底下乘凉。因为这种伟大的意义在于有一个坚强的灵魂在支持不断地否定自我,是为伟大!

我们都是自我的产物,因此难以避免自我的局限。但是如果能够跳出来看,而不是禁锢于其中,或许,我们的表达手段将更为丰富,与人相处也将更为融洽;或许,这个世界也更少悲剧。

人与人如此,国家与国家也如此。德国能够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中重新获得世界的尊重,因为他们尊重事实,尊重事物的真相,所以他们的总理可以跪下谢罪,尊重对手既是尊重自己。但是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尤其不尊重,只尊重自己,喜欢给戴上道学家和神学院的高帽子。即使内心佩服对方,但也要找出种种缺点表达出来以显得自己高明,这样的虚伪一旦成为民族性,发展就会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企业也深受其害。

也许,这些仅仅是或许……

 

附:毕加索语录

●我的艺术一点也不是抽象的,抽象的艺术并不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存在,艺术总是现实的表现。

●把圆画方。

●画画就是一种写日记的方式。

绘画比我厉害,他使我唯命是从。

●在绘画中,寻找是无聊的,发现才是根本。

●绘画中的技巧成分越少,其中绘画的成分就越多。

●画家的眼睛可以看到现实的东西,他的作品就是唤起人们的想象。

●线条与色彩就是我的武器,我正试图用我的方法去表现我认为是最正确、最美好、自然,也就是象所有伟大艺术家所熟悉的最美好的一切。

●有些事物借助镜头可以如此真切地反映出来,为什么艺术家非得插上一手呢?摄影艺术来得正是时候,把绘画从文字中解放出来,包括故事甚至也包括主题。

无论如何,有些今后将属于摄影范畴……画家不应该用失而复得的自由去做些别的吗!

●每当看到小孩子在街上 在沥青路面或在墙上乱涂乱画

我都会停住脚步……他们笔下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总可以让我学到一些东西

●在参观完了儿童画展后,毕加索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就能画得象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象这些孩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