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价值中国=中国价值”


 

如何让“价值中国=中国价值”?

——价值中的最大价值乃“天地无私”者也

 

崔长林

 

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价值在世界上是越来越显赫。于是,世界各地的人们,便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到了这片热土——这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国度。伴随“神六”的成功落地,著名“鹰派”代表人物——美国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快便来到北京——“航天城”。

 

于是,我便想不明白:既然中国价值有如此之高,为什么就没有能造就出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呢?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讲,中国人也不应该这么“没出息”呀!难道仅仅由于中国搞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由于只要您搞社会主义就不评?大家知道,张五常搞的是“佃农理论”,据说还要评奖呢!

 

谁都知道,“佃农理论”是封建社会时期的经济理论,难道中国搞的社会主义,还不如封建社会的经济理论?再说了,除了诺贝尔奖,中国的其他科学家,在世界上,还是得了不少的别的奖项的呀!

 

笔者以为,绝不是因为中国人在搞社会主义,他们就不评中国人。如果这个因素被排除,那么制约中国人得不上诺贝尔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不是由于中国人在科学的事业上没有创新的理论?我看,这个原因更站不住脚。事实证明,不管是在中国的古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并不乏发明创造!

 

大家知道,有许多世界级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文学大师就诞生于中国!至于说经济学,就更不乏大师级的人物了。比如邓小平和他的“一国两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世界,有谁人能比?为什么在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中国的大学、科学院,不给他老人家申报一下?

 

难道是他老人家不让申报?如果是那样,自然又当别论。可是,除了邓小平,中国也不乏经济学大师!比如,已故的孙冶芳,仍然健在的厉以宁、吴敬琏、茅于轼、萧灼基等几位教授,据我所知,他们都在经济理论上有建树。当然,还有些年纪相对较轻的经济学家陈平教授等,都具备一定实力。

 

如果上述原因都不成立,那么影响中国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瓶颈究竟在那里呢?这两天,笔者经过再三琢磨,原因大抵在:中国缺少一个向世界、向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世界一些顶级刊物介绍中国科学家、经济学家“辉煌业绩”的渠道、机制,而有实力、能钻研的人,他们似乎又不精通此道!

 

显然,这里面存在着语言障碍的问题,总不能逼人家看用汉字写的论文吧?其次,就剩下论文的发表渠道,不怎么不畅通的问题。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由于受语言等多种原因影响,压根就投不到正经刊物;第二,即便你把稿件投到了那里,由于你的知名度不够,所以不被采用,而我国的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又没有真东西;就是有,由于考虑到自己的饭碗也不能发;第三,中国政府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够重视,而且条条框框太多,比如有些社会科学奖项,只面对一些大学、研究院所。

 

以下是笔者在一家网站上,摘录下来的一些大陆经济学家论文数据,或许从一侧面,能证明笔者上述判断。“……首先,看看两个发表在世界重要经济学期刊《欧洲经济学会会刊》上的排名Tom Coupe (2003) Pantelis Kalaitzidakis, Theofanis P. Mamuneas and Thanasis Stengos2003),这两个排名都是根据重要学术刊物上的发表统计出的。排名里面没有中国大陆任何一所高校,因为他们只排全世界前200名的经济系。而且,发表主要集中在前50名的经济系:根据第二个排名的数据,排名第200名的学校的发表只占了世界所有重要发表的千分之一。所以,中国没有任何高校能够达到世界的发表的千分之一。在另一个发表在由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经济学期刊》(economic journal)的排名研究KocherSutter(2001)https://people.econ.mpg.de/~sutter/abstracts/econj.html 也发现,中国大陆在世界权威经济学期刊上的发表不到美国的千分之一。其次,关于中国经济学的水平,一些求实的学者也有评价,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曾指出中国经济学大致是台湾和香港1970年代的。”

 

以上说明,缺乏向世界展示中国科学家、经济学家研究成果的渠道确实不畅通,笔者甚至都曾经想到,自己成立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学家研究成果的“双文”刊物或机构的构想。只由于这些年来,一直忙于创作,把这件事情给耽搁了。其实,这应该成价值中国的业务之一,否则白浪费了资源。

 

当然,影响中国经济学、经济家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也有一个水平问题,亦不能忽视也。反之,即便在价值中国博客中,有属于中国的世界顶级经济学、管理学家,那价值中国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如果价值中国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经济学家,难道还愁没有顶级经济学家们进来吗?

 

试想,如果在价值中国网站上发表国的一些文章,在国际、国内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刊物发表或获得了什么大奖,那结果显然不仅仅是作者的荣誉,也必然会成为价值中国影响力提高的一种方式啊!

 

另外,有一种观念也需要改变,那就是,中国人普遍都存在着“不拿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当资本”的现象。据我所知,听说在美国有一种制度,任何一位美国公民,都可以向国家申报你认为有科学价值的、科研课题的权力,只要你的课题被有关部门选中,那么国家就会给你创造你认为有利的环境。

 

我还听说,中国有一位到美国探女儿的老父亲(已经退休),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阅览时,发现人家的地震仪器非常先进,便萌生了在美国搞地震研究的想法,后来真的就在美国定居下来。又到后来,我又听说这位老先生竟然得到了政府的资助。为此,他和国内的老伴和孩子,还闹起了矛盾。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的新东方和美国的“新概念英语(我有点记不清了)”发生的那场官司,最后以美国人的胜诉而告终。说明,一种管理、教学模式中,确实蕴藏着巨大价值,而我国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只顾发展“有形科学”,对“无形科学”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是不够,而是十分缺失。

 

所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逼得一些走投无路的程序发明家和理论工作者,远走他乡。说实在的,这确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试想,谁愿意背井离乡,离开养育自己的祖国?俗话说得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如果我们的祖国,能把价值中国博客们的劳动成果当东西看看,哪会有价值中国?

 

如此也就说明:使价值中国赖以成长的土壤,也就是这些得到不尊重的莘莘学子们啊!反之,价值中国网也已经成为博客心中的理想家园!我基本可以相信:只要在中国价值网上发表文章的,都不会是贫困潦倒的人,否则不会写出那么漂亮的文章。我甚至敢说,价值中国的质量并不比一些刊物差!

 

如果有人不信,可以走着瞧;用不了一年半载,一定会有几位“贫民经济学家”问世!正如价值中国人士说得那样,我们的价值中国,确实已经有一定“知识度”了!什么叫“知识度”?难道不是价值中国网站的“使用价值度”?什么是“使用价值度”?难道不是社会物质的质量、性量、能量度?

 

物质有了质量,还怕没有引力场产生?君不知引力与两物体(博客与价值中国)质量的乘积成正比?笔者以为,价值与使用价值永远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且从使用价值决定价值的这个角度上去看——先有使用价值,而后有价值也;价值博客的命运,永远都应该与价值中国网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光有经济头脑而没有政治眼光的博客、网站,恐怕都难以收获金秋。

 

为此,作为一个普通的博客,我建议:第一,由网站牵头,成立“学部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下面,成立“学部分会”,将学有所长的学者组织起来,每月召开一次理论研讨会,并以网站的名义向有关方面申报成果;第二,利用网站和博客的资源,以办会的方式,到全国各地讲学和进行现场指导,不但可以提高知名度,也可以为网站和博客创一部分收入;第三,将经济理论、管理法制成产品,既扩大了影响,也增加了网站收入。第四,建立对博客的激励机制,有选择地对会员资质进行质量升级。

 

如果能做到这些,中国价值在价值中国便充分体现出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想法,权当作是敲门砖。都说“它山制石可以攻玉”,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能兑现。由于闲得没事,便口无遮拦了。我想,在没有取得效益之前,不管是博客还是网站,均不会把利益讲在前面。至少,我是这样。

 

关于价值中国,最近我在网站上看到了一些好文章,但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再找到一个既简单,又适用的突破点,然后达到四两搏千钧的目的。首先,我不主张花钱去办事,因为我所研究的理论告诉我:资本是由资源转化而来的,正所谓“资源乃资本之源”的意思。怎么办呢?当然是能将博客的资源与价值中国的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到那时,价值中国不就真的变成中国价值?!

 

另外,我还想告诉价值中国同仁的是,在笔者的手里,本来就握有两、三个拳头产品,一个是《金融危机疫苗》,一个是《企业亏损疫苗》,一个是《亏基核算法》。如果网站需要,我情愿免费献出来。

 

笔者敢于断定,在不久的将来,作为一种能够使企业、经济体效益倍增的《亏基核算法》,一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行起来——即便有可能有人把这种方法改头换面,因为只要能产生巨大的价值就没有企业不愿意实施,而它的最大好处是,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管理费。我认为,它值上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