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
[ 作者:牛文元 转贴自:《中国科技成果》2005年第18期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05-10-13 文章录入:YJH ]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之一,它强调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生产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一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路线图,做到生产和消费“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经济运行模式。基于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它不考虑环境响应,一味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对资源的掠夺,缺乏保护生态的意识,是一种单向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虽然开始注意到了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高,而且使生态恶化日益严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多重利用性和废弃物资源化为目的,强调多环节、多组合、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
区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杂巨系统,也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长期进化的形成过程。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取决于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稳定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与互相影响,最终产生出生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其中的物质流、能量流的平稳运行与流畅互补。自然界中的各类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应的状态、流动、反馈、抗逆、自修复等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具有自组织功效的和取得物质、能量损耗最小而系统实现优化的整体运行模式。
在分析自然生态系统的宏观构成中,一般均把一个生态系统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有机的成分。对于生产者而言,主要指地球上一切高级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即绿色植物利用CO2与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地球第一生产力”。所谓“消费者”,是利用第一生产力的各种生物群体,例如食草性动物、食肉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等,它们的规模和等级取决于生产者所能提供的承载力。所谓“分解者”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生命过程中产生出的废弃物和死亡体,被有效降解和净化的过程。这些废弃物通过分解者(主要由微生物)的作用,重新变成营养物质,再去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生态系统会将这三者的互相作用纳入到一个整体的循环之中,即生产者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产生的废弃物又会通过分解者(即通常所称的“环境自净能力”)完整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效系统。
人类的社会经济运行同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所谓生产者是指区域利用各种要素的组合,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产品,其中必然也产生了相应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所谓消费者是指利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广大用户,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所谓分解者是指对于上述各类废弃物和污染物的降解、自净和消纳。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社会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已经无法完成三者之间的有机匹配与合理衔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越来越强,分解者越来越弱,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无法实现“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由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的核心原则,扭曲了宏观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因此,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从本质上要求恢复和重建“自然-经济-社会”的合理规则和运行路线。
传统经济运行方式遵循一种由“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人类通过对资源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产生了以“高消耗、高投入、高废弃、高污染”为标志的传统经济方式。
循环经济从源头的减量化开始,实现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使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以“低消耗、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可以归纳出三点基本的评价原则,即通常所称的“3R”原则:
(1)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它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实现对废弃物产生的源头控制。
(2)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它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过程。
(3)循环经济遵循“再循环”原则(Recycle),它以生产绿色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产业水平,实现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
21世纪经济发展的前景昭示,倡导循环经济是未来国际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必须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进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实施,从而有效地克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与资源危机。我们正在经历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进程将对当前各个领域进行重大变革和结构重组。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使循环经济真正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理想发展模式,并健康地推进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难以一帆风顺,也将面临比其他国家更大的阻力和困难,正因为如此,我热切希望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和政府参加到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在21世纪真正构筑起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循环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循环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