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old Pinter


中午和瑞典大使馆的人吃饭,对方透露了一点据说是从瑞典文学院泄漏出来的“绝密”,说是今年的诺奖得主绝对是一个最无可争议的人,仅此而已。回家后我就一直琢磨,既然是最无可争议的人,大概逃不出略萨、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思、卡.欧茨、阿什贝利、阿特伍德、特朗斯特罗姆之类的小圈子。我甚至想,没准还会是巴西那个老在国际上晃悠的国宝级诗人奥古斯都.德.冈波斯,那哥们据说也好几次挤进了神秘的“五人名单”,要是那样,作为为数不多的和那哥们面谈过并留有合影的中国人,我就吃定丫了。
6点55开始,我和阿子就不停地刷新瑞典文学院的官方网站。今晚该网站彻底崩盘,一堆死链接,估计刷的人太多了。7点刚过,俺们就刷出瑞典语的结果来了,但是死活打不开英语的界面。好在瑞典语上面有英文名字,Harold Pinter这个鸟人一下子也就水落石出了。
哈罗德.品特,俺家里的一些关于荒诞派戏剧的书里经常提到的一个主儿,但我从来没有真正留意过。说这哥们“最无可争议”,既没道理也有道理。有道理的原因是,人家真的是个戏剧界的大拿,贝克特和尤奈斯库的传人,咱们人艺以前还排过他的《情人》;没道理的是,这哥们好多年来一直不务“正业”,玩命写了一堆电视剧、电影剧本,你到IMDB上面去查他,能搜出一堆没屁眼的电视剧出来。最出人意料的是,那部臭名昭著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居然是他改编的,他还演电影,一堆小配角,有盗版碟的是99年英国出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大土片。他居然还演了一砣电视剧。
下面是一个貌似比较中肯的哈罗德.品特的简介,从港台某戏剧网站扒的——

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 1930 - 是當代世界戲劇界主要人物之一。1930年生於英國倫敦東區,是一個猶太裁縫師的獨生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被送到康瓦耳(Cornwall)鄉下避難。一直到14歲,家人才將他帶回倫敦,抵達當天卻目擊炸彈在頭上飛過的恐怖情景。18歲時,就讀於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因為戲劇見解和學院中師生不同,於是假裝神經崩潰而退學。1954年,他採用大衛‧巴倫(David Baron)的藝名,隨著劇團到愛爾蘭及英國各地巡迴演出,並於1957年開始他的創作生涯。 

品特是一位備受爭議的當代英國劇作家。他劇中人物的常常身份不明或言行舉止缺乏明顯動機。而清晰、中規中矩的情節以及結尾在他的劇作中也較不多見。因此他是一位頗難予定位的劇作家。有人認為他是荒誕派作家(absurdist)、存在主義派作家(existentialist),但總覺有疏漏之處。 品特雖曾受到卡夫卡(Kafka)及貝克特(Bcekett)的影響,但是他的劇作卻具有批評家所謂的品特風格(Pinteresque)。他的作品泰半強調「威脅」的普遍性──不管是內在或外來的威脅;以及現代社會中「溝通」的困難或其不可能。作品中最常出現的意象是一個房間及其四面牆──前者象徵劇中人物所能獲得的最小量的庇護與安全,而後者則代表這些人物所受的限制或壓迫。 。

品特題材多樣化,寫作技巧饒富創意,而且語言和「靜默」的運用耐人尋味,使他成為當代世界戲劇大師,他的重要作品還包括《生日派對》(The Birthday Party, 1958)、《啞巴侍應》(The Dumb Waiter, 1960)、《看門人》(The Caretaker)、《回鄉》(The Homecoming)、《背叛》(Betrayal)及《從灰燼至灰燼》(Ashes to Ashes)等。

诺奖的官方网站上有这哥们的小照片一张——

瑞典文学院给他的极其装B的评语是:"who in his plays uncovers the precipice under everyday prattle and forces entry into oppression's closed rooms",这也像是在说伍迪.艾伦。照这架势,口水佬伍迪.艾伦也要得诺贝尔文学奖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