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健谈,但是往往却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许许多多的理论和模型,数学运用极尽深奥,但是最终却不能说明所使用的一些术语和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比如,什么叫做“购买量”?如何得到购买量数据?怎样减少购买量?比如,什么叫做“产量”?如何统计产量数据?减少产量是什么意思?比如,什么叫做“投资”?对作为独立部门的厂商来说,投资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些乍眼一看似乎十分明了,仔细想来却不知所云的东西在经济学著作中十分常见。经济学是面对经济现实的一门实验学科,如果经济学中的变量是无法用经济现实的数据加以验证,或者说所设立的变量压根就无法从经济现实中得到(或间接测算得到),那么,经济学理论研究就成了信口开河,随你怎么说都行。这大概就是现在经济学特别“繁荣兴旺”的原因之一。
本帖只说说几乎成为经济学人的口头禅的“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是何物?不知道。从词面上理解,应该是价格的高低程度。如果这样理解的话,直接讲“价格”岂不更明确简单?何必多此一举添上“水平”二字?但是,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在谈论价格现象时,使用“价格水平”的几率似乎还要超过“价格”。价格、价格水平、价格指数等等有什么区别呢?有时候你可以在一小段文字中看到几个术语并用的情况,忽而价格忽而水平有忽而指数,似乎有没有什么差异。
西方经济学本身是回避价格概念的,价格概念是作为一个无须定义,不知来历的东西来对待的。尽管闭口不谈什么是价格,但是价格概念却是经济学自始至终无法摆脱的概念。不但无法摆脱,还被看成决定一切的关键,比如决定需求、决定供给、决定资源配置等等。如此关键的概念却对其定义加以回避,显然就为现代经济学的深入发展留下了深深的隐患。而古典经济学对于价格概念是穷其所详,紧追不放,在这一点上,现代经济学可谓人心不古今不如昔了。事实上,在学术手法上现代经济学是倒退了而不是进步了。
和“价格水平”最常并用的术语是“价格指数”。价格指数的概念我们倒是可以在经济学的辞典上查到其详细的定义,但是,不幸的是指数仅仅是价格的另一种折算方法,其基本数据仍然要依赖于“价格”概念。这就是说,价格指数计算方法的详细规定仍然无法从理论上解决“价格”概念所存在的问题。
不论价格如何定义,有一点大家似乎是一致的,即价格水平是用来考察一个商品体系的价格的,而不是考察一个商品的价格的。对于单一的商品(其实没有单一商品的市场体系,市场就是交换,最简单是2+2,至少有两个商品存在才能形成交换,现实中所谓的“商品的价格”其实包含了货币商品在内)来说,其相对于货币的交换比例即商品的货币价格,可以通过简单地的比较得到其变化情况,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还是没有改变。但是,这个简单的单一商品的货币价格的比较只是站在商品的角度看问题,如果站在货币的角度看问题,商品的货币价格升高的同时,也就是货币的商品价格降低的过程。如果我们将货币放在普通商品的地位上看待问题(这是理论经济学所必需的),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无法判断价格水平究竟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比如,在没有纸币的条件下,用青铜、白银或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我们就无法判断价格水平。假设原来一克黄金可以买到10kg牛肉,现在的交换比例则是1克金换5kg牛肉,用黄金换取牛肉的人会说“啊,牛肉涨价了!”,而用牛肉换取黄金的人则会说“啊,黄金便宜了!”,那么作为经济学家该说什么呢?是说价格水平升高了还是说价格降低了?是根据牛肉谈价格还是根据黄金谈价格?
可能有人说当然要根据牛肉谈价格了!这是将黄金当作货币来说的。如果将牛肉换成是白银怎么办,比如美元和欧元该怎么办?或者两种商品,比如牛肉和粮食呢?显然,价格水平是无法表达的。
如果经济学家愿意冷静地对待“价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即便是说不清价格是什么,也应该知道价格高低是一个相对概念。既然是相对的,降就是升,升就是降,是相互依存共生的,没有降哪里来的升?没有升有哪里来的降?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对于整个商品体系而言的价格升降问题。如果存在对整个体系而言的价格升降,则一定是存在着独立于体系之外的“参照系”存在,这就是人们不自觉地将货币作为独立于商品体系之外的“参照系”而看待的结果,然而,从经济学的理论角度看待,货币是商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和一般等价物脱钩之后的货币,更是丧失了一般等价物的特质,成了在货币市场上被反复交换的一般商品,已经失去了作为参照系的资格。
执意将货币仍然作为“价格参照系”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不能。原因何在,原因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并不具有大小可比性。A商品的价格是每单位A多少元货币,B商品的价格是每单位B多少元货币,商品A和B的单位完全风马牛不相及,而商品的计量单位又是人为选定的,可以分割来计价,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包装组合计价,不能说哪一种计价方式是不合理的。
具有详细计算方法的“价格指数”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价格指数的计算结果完全依赖于对取样方法的设计,因此不同的取样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而且任何价格指数都是用局部市场代表整个市场,而这种代表性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价格指数中囊括所有的商品在内,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是无法计算出一个结果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
有三种商品A、B、C。在时间T1时的交换比例是1单位A交换2单位B、1单位B交换1.5单位C;在时间T2时的交换比例是1单位A交换1.5单位B、1单位A交换4单位C。列表如下:
T1时:A/B=1∶2、B/C=1∶1.5;
T2时:A/B=1∶1.5、A/C=1∶4。
请问T2时的价格水平或指数和T1时相比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从上述条件中我们可以容易地推出,T1时A对C的交换比例是A/C=1∶3,T2时B对C的交换比例是B/C=3/8。这就是说,对J种商品的体系来说,只有J-1个价格是独立的,其它价格可以由此推出(《西方经济学的终结》,P122)。
从A的角度看,A对于B是降价了,原来1个A可以换回2个B,现在只能换回1.5个B了;而A对于C却是涨价了,原来1个A可以换回3个C,现在可以多换回一个C了。而从B的角度看,B相对于A和C都是涨价的。同样可以看出,C相对于A是降价的,而相对于B是涨价的。
显然,价格指数的确立除了依赖于交换比例即价格数据之外,还依赖于消费数量的大小。正因为如此,各种价格指数都是对于一个指定数量的消费组合而言的。这就像我们考察一堆长短不一但长度可以自由增减的棍棒一样,要知道整个棍棒的长度是否增加或减少十分容易,但是,要知道长度比如何变化,我们就要事先指定出如何计算整体的长度比,即给“整体长度比”一个定义和统计测算的方法。
因此,这个价格水平或指数的问题就重新回到了“价格是什么”的问题上来了。假如价格执意地被定义为商品的某种自身特性,那么价格水平的测度就演变为了对总价格(总价值)的测度了,但是,总价格上升和我们平时所谓的价格水平的理解又不相同。而事实上,我们对价格水平的感受是消费量和收入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总价格量,也就是一般商品和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比例。而作为“比例”这种相对大小的东西是没有总体大小的。
价格指数的概念中还有两个问题。其一,所消费组合中的各项的数量在不同时期的总消费中的比例是变化的。这就是说,价格指数只反映特定消费的支出水平,而不是整个商品体系的价格水平,然而这个“特定的消费”其实并不真的就是特定的。其二,一定量的消费是需要跨越一定的时期才完成的,在这个时期内,作为存量的价格是随时变化的。所以,价格指数的确定,还有赖于价格数据的确定。但是在消费期间内有无数个价格,比如年初和年中年末价格都不相同或者恰巧相同但中间过程不同,该用哪一个呢?这就是说,不存在“某时期的价格”、“基期的价格”这种变量,这种变量还要依赖于另一套基于价格数据的测定方法来计算。我们上面举例中T1、T2都是代表一个时点,而不是某一个时段。
一般的价格指数概念没有注意到价格指数应该是一个流量还是存量的问题。如果被定义成为存量,如各种股指、汇指,则是随时而变的,用以计算存量指数的数据也都是存量性质的;反之,如果被定义为流量,则只能够使用同期的流量数据来计算。
显然,“某时期的价格水平”这种概念,应该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因为它反应的一个时期的市场状态。这样一来,用以确定价格水平的数据也应该是流量而不能是存量,这样我们就无法将现实中的存量性质的价格数据用来计算价格水平,生拉硬扯地计算结果也无法反应真实的价格状态。
如果连价格水平是什么都不清楚,可知经济学大谈所谓某某变量随价格水平如何如何变动、价格水平如何如何影响某某变量等等都是毫无根据的个人“感觉”和“臆想”。
价格水平的问题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就包含着GDP测算、通货膨胀、就业等等宏观经济学的热门话题。这方面的引申就不在此帖详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