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特困家庭贷款买房



       去年11月初,市民陈敏俊怀揣着3万多元钱,向房产公司支付了景明花园经济适用房的首付款,又申请贷款6万元,一家人在出租屋里急切地等待交清款,拿到钥匙搬进新家,结束下放回宁后20年无"家"的漂泊生活。

       到今年1月初,陆续有2000多户拿到了钥匙,拖家带口住进了新家。而陈敏俊因为在银行没有贷到6万元至今未拿到钥匙。

    还贷能力不是问题

       "11月初,在首付了总价30-40%的房款后,到银行办理商业贷款手续,10天后,银行以经济适用房五年内不能上市,我们这个群体没有偿还能力为由拒贷!"陈敏俊对记者说。

       陈敏俊说的"我们这个群体"包括两种对象:拆迁户和人均收入低于460元的低收入户,政府以优惠价格提供经济适用房帮他们圆上安居梦。

       陈敏俊购买的是房子建筑面积63平方米,总价9.45万元。购房时首付30%,贷款6成约6万元,贷款10年。等额还款每月还款645.52元。陈敏俊一家三口,如果以低收入户的高标准计算,家庭收入为1380元。银行认为,即使每月645元的还贷额,还贷压力也很大,有可能出现拖欠贷款的问题,不符合银行风险控制的最低要求,不予贷款。

       陈敏俊说,他向银行申报的收入是2000元。登记经济适用房是两年前,那时他们夫妻双双下岗,儿子又在读书,收入低是很正常的。2年后儿子已毕业工作,陈敏俊现在每月有1300多元,妻子每月有700多元,再加上儿子的工资每个月家庭收入起码有3000多元。按照央行规定,商业银行每笔个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他完全符合央行规定的条件。另外,现在在外租房每个月房租是450元,每个月付的贷款只比每个月房租多约200元。因此还600多元的贷款肯定没有问题。当然确实存在比他收入低,可能还不起贷款的人。

       南京市房产局有关官员表示,经济适用房确实5年内不允许上市,但可以抵押贷款,这与银行不给贷款无关。

     7户居民未还款

      南京市经济实用住房发展中心住房保障处秦处长表示,目前交付的第三批经济适用住房户没有在银行贷到款,受首批经济适用住房7户居民没有按照合同还款影响。第三批经济适用住房户有3914户,已交付的有2000多户。其中已交清购房款入住的约有2000户,未交清的有145户,他们交了首付款,正在办理公积金、商业贷款,或筹钱,另有35户未交钱签约,加起来共有180户还没有入住。据了解,目前这批居民没有从银行贷到商业性住房贷款。

      首批经济适用房户中,少部分居民贷款8到9万元,贷款后出现个别人家没有还过款,数月后个别居民不再还款,这种情况共有7户,其中不排除确实经济特别困难无法偿还的,但贷款后就没还过一分钱的人绝对不仅仅是经济困难。

      据了解,在办理第三批商业性住房贷款时,办理首批商业性住房贷款的银行明确表示不再办理。这7户人家拖欠贷款近百万元已有2年时间,该行不希望再形成新的呆坏账。对此,陈敏俊等市民说,他们非常理解银行的想法,但不能因几户人家拖欠贷款的问题,让上百户人家贷不上款。

    谁为低收入人群贷款

       南京某银行房贷部经理告诉记者,1月1日起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中规定:“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该政策起到保障最低生存权的作用,但一些恶意拖欠贷款行为很有可能会增加。据悉,目前南京多家银行已明确要求,购房者在购房时必须提供第二套住房的证明,甚至明确要求是自己的住房,而这对个人房贷,尤其是收入较低的人群申请个人住房贷款影响比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管处有关人士表示,没有规定一定要求银行贷款,商业银行有权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客户。但按照商业银行的标准,确实有不少困难群体贷款的信用不够,对他们来说,房价是10万和50万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使是10万元,也买不起房子,此时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补偿机制来保障这些人群的居住权。

       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杜亚斌认为,银行经营风险与赢利同时存在。银行要通过专业技术把“孩子”澡盆的脏水中抱上来,然后把脏水倒掉,即对没有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人进行有效地判别,而不是一遇到风险就一刀切不贷了。

       社会上确实存在双双下岗,做钟点工摆小摊获得微薄的收入,生活极度贫困,连用小额贷款买经济适用房都不行的人,他们向商业银行贷款难以达到其贷款的标准。像上述银行出现的7户人家的呆坏账,如果由政府的基金或保险来补偿,也不是好办法,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贷款的标准也不能因此降低。政府应在经济适用房之外,对连买不起经济实用房的人大量的廉租房,保障他们基本的安家生存条件,并完善其他的社会保障措施,立体地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生存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