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典当业翘首新行规


几乎没有哪个行业法规像典当行这样遭遇如此艰难的产程。7月6日,中国旧货协会、全国典当协会资深人士聚首上海,就即将出台的《典当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座谈。对于这个“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业内人士高度重视。就在这次会上,已数易其稿的新《办法》再次引发激烈争论。   早在4月22日,商务部在杭州召开《典当行管理办法》部分省市征求意见座谈会,新《办法》甫一提出,便遭到全国行业代表的反对。5月13日,商务部作出回应,修正二稿,没想到,在上海第三稿再次遇阻。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新《办法》究竟触动了什么?   典当行群起质疑   业内对新《办法》的普遍看法是:法规制定者对行业的生疏造成规定的操作性差,而且明显表现出过急、过死、过繁。   典当行的发展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规模参差不齐,而且就现状来看,中小规模的典当行居多数。因而,现阶段设定过高的门槛必然会挤死一大批本来良性运转的店铺。事实上,中小规模的典当行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居民生活急需方面已经彰显出积极作用。   而新《办法》第十条是这样规定的:“典当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但从事财产权利质押典当或者房地产抵押典当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典当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当股东实缴的货币资本,不包括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这条规定犹如在业界扔了一枚重磅炸弹。注册资金500万、1000万这道门槛意味着什么?现有当铺的1/3会死掉或者为了求生存而去作假。现实状况是,全国现有的1300多家典当行大多数没有那么大资金需求,何必还要追加注册资金,进而导致更多的资金闲置?   新《办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典当行租用金融机构金库及其他单位仓储设施的,应当报省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批准。临时租用或者使用其他单位仓储设施的,应当在5日内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报告。未经省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典当行不得在经营场所以外设立金库、仓库或者车库。谈及这一条,业内人士表示,不知道如此繁琐细碎的规定实际意义有多大,而且无法操作。   行业协会为何如此挑剔   据透露,有关部门近期要再次出台征求意见第四稿,新《办法》有望在第三季度末浮出水面。业界资深人士表示:继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第一部业内法规《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之后,这次是第4次出台行业管理办法。作为行业基本法,新《办法》的规定牵动着典当业的每一根神经。   作为金融业的鼻祖,典当业在我国走过一条曲折又漫长的路,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几度兴衰变迁后,很长一段内并无行规可言。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典当业再次复苏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1996年,全国共有典当行3013家。由于初期没有行业立法,职责不明,多头审批,监管不力,导制非法经营机构泛滥,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据此对典当业进行清理整顿,全国典当行锐减至1304家。   业界一些“老人”这样描述:《暂行办法》对于规范无序经营多年的典当行为,维护典当经营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行有行规了”,但对典当业发展还有很多地方不适应。比如规定"一家企业入股金额最高不得超过典当行全部实收货币股本金的10%",由于可操作性差,因而在运行中存在注册资本真实性严重弄虚作假现象。   监管职责由中国人民银行移交国家经贸委后,2001年8月经贸委在《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典当行管理办法》,作为行业整顿后的第二部法规,《办法》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典当行经营范围扩大了。以往的典当行只能经营动产典当,《办法》出台后,不仅可以经营动产典当,还可以经营财产权利典当和房地产典当业务;二是允许典当行负债经营,这就意味典当行可利用财务杠杆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企业分支机构,有助于促进实力强、信誉好的典当行迅速占领市场,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有助于典当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办法》的重大突破对解决老问题功不可没,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很多盲点。由此,也可以理解行业协会对新《办法》反复提出意见,商务部也是慎之又慎的态度了。的确,行业亟待一部与现阶段我国日渐成熟的典当业发展相协调的新《办法》出台。   “及时雨”为何成“怪胎”   本来是想扮演“及时雨”的新《办法》为何却成了个“怪胎”?   业界多数人认为,主要源于客观因素。制定法规的人因为缺少实践经验,加之深入调研不够,对该行业比较生疏,因而新《办法》的许多规定明显与实际脱节,会在操作中带来隐患,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另一种声音认为:主观因素也不可忽视,有些条款在一稿时大家就提出质疑,直到三稿都很难有个满意的修正,究其根本原因是制定法规者希望通过某些硬性规定来实现集权。因为典当行目前还不是国家放开的行业,因而有关部门力图把审批权牢牢控制住。   但不论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因素在作梗,新《办法》难产是事实。而此时,快速发展的行业对这个产程过长的新生儿也是既盼又怕。当然,盼也好怕也好,问世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