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阶段是2004年。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在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
◆ 第二阶段是2005年。主要任务是:起草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全面启动“十一五”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年底前基本完成各级各类规划的征求意见稿。
◆ 第三阶段是2006年上半年。主要任务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研究起草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提交市人代会全体代表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同时,形成有关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草案,经由市、区县政府主管部门审定发布。
日前,北京市政府召开“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这意味着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已正式启动。
北京市副市长张茅在会上指出,在奥运场馆建设等奥运筹办工作全面展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将于年内完成等情况下,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不仅为1400万北京市民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所关注。
从1953年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北京市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这些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对指导、协调和促进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丁向阳在会上表示,“十一五”时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时期。“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张茅强调,要用新的发展观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他说,新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引入区域均衡发展的理念
把“南城发展”纳入规划体系
张茅指出,与“十五”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在规划编制中引入区域均衡发展的理念。所谓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指人口分布、经济分布在各区域之间要适当、均衡。
张茅分析说,中心城区功能过度集中、农村发展缓慢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北京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不够、南北城发展失衡等问题值得重视。
丁向阳指出,北京“十一五”总体规划要将空间结构均衡与空间开发协调纳入规划视野,确定空间结构改善的方向与原则,增强总体规划的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他说,在“十一五”总体规划中,要提出落实“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构想的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明确生态涵养区、经济拓展区和城市功能调整区的主题功能和发展原则,提出区域经济社会合作的方向。
丁向阳强调,在“十一五”期间,要突出区域规划,要把城市空间布局战略性调整、山区发展、南城发展、重点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等区域规划纳入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体系,作为推进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
■ 加强规划衔接
解决“卧城”问题
丁向阳说,以往做的规划,由于规划体制还不健全,规划与规划不衔接、规划与项目不衔接、项目与项目不衔接的现象一直存在,导致各级各类规划没有形成合力,削弱了规划的调控作用。丁向阳进一步指出,目前在居住小区建设中已经出现了问题,“卧城”已经出现,由此引发了就业、交通、配套设施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北京市出现了居民较大规模向城外迁移的态势,与日本东京六、七十年代的经历相似,对此要深入研究,吸取经验和教训。据悉,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规划衔接要坚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此外,丁向阳还指出,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北京市发改委今后要大量减少单个项目的审批,把更多精力放在规划和研究编制、衔接审查和实施过程的监督评估上。这是政府职能从项目管理转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的体现,符合市场经济的方向。
■ 加强稀缺资源的管理
北京下半年停止新增土地的审批
在“十一五”规划中,将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因素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据悉,目前北京市的人口已达1400万,并且正在以每年12万人左右的速度增加,人均对水、土地等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水资源严重短缺,成为严重制约北京发展的瓶颈。
丁向阳表示,北京下半年将停止新增土地的审批,只对土地存量进行开发,而不再有新的土地增量。他分析说,这样一来,可能会影响北京市经济总量的增长,但为使经济协调发展,不能只顾GDP。
丁向阳指出,目前北京市土地资源非常短缺,除农业用地外,北京市目前可用的土地只有10%到20%。而且之前对土地项目的审批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是用地单位报多少就批多少,最多只是在总量上按一定比例给予削减,这是很不科学的。而且土地的投资强度较低,一般每亩只有50万元左右,即使开发区也只达到150万元左右。丁向阳称,今后将对土地的投资强度做出规定,每亩不能低于200万元。(文 / 王洪珍)
北京“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