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股市“记忆性偏好”现象


 
有感于股市“记忆性偏好”现象 
                            
 
股海浩瀚,“奇观”目不暇接。令人捧腹有之,耐人寻味有之。笔者涉足其间多年,有幸成为观者。现摘“奇观”若干,以嗜读者。
 
[奇观之一]某投资者于某日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同时看好甲、乙、丙三只股票,但均未买进。数日后,股票甲异军突起,股票乙仍然不引人注目,而股票丙则连连暴跌。此时,该投资者会说:“当初我就看好甲股票的”!
 
[奇观之二]某证券分析师自大盘暴跌以来,一路看多。每当他预测底部就在眼前时,市场却偏偏和他开玩笑:绵绵阴跌不止!半年多时间过去了,该分析师终于幸运地等来了久违的“井喷”行情(不气馁的他终于预测成功了)!于是该分析师将“曾经成功预测‘井喷’行情的起动!”作为自己揽业的广告语。
 
[奇观之三]经常有杂志、电台、网站等招收高级会员的广告。广告郑重声称其具有“将黑马一网打尽”之“神奇功夫”。并附清单一份,云某月某日荐某某股,多少日涨幅多少或若干时间资本金翻几番的例证等等。
 
……
凡此种种。
 
笔者在大饱眼福之初并没在意,仅当其为三流笑料矣。可过后细细品味却发现,此类“奇观”竟有如此相似的特性,即记忆性偏好(即对那些成功的例子铭刻于心、竞相传诵;对那些失败的例子迅速的遗忘)! 运用同样方法同时看好三只股票的投资者,为何唯独记住了上涨的牛股?以半年多时间偶然预测到“井喷”行情的证券分析师,为何全然忽略以往预测屡屡的失误?鼓吹自身“神奇功夫”的广告,不也是睁眼说瞎话、不也是记赢不记亏么?好一个“记忆性偏好”!
“记忆性偏好”何以如此盛行?初看似乎可以从心理学方面找到原因:人们对自己不想看到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事物本来就容易遗忘,对美好事物产生“偏好”理所当然。但深一步的分析,原因却不那么简单。因为投资者、分析师以及广告者各有各的角色定位、各有各的行为目的。产生“记忆性偏好”现象,确切的说,投资者有“华宠取众”的因素在作怪,分析师有“碍于面子”的因素在作祟,广告者则有其自身利益因素的驱使、作用。
 
记忆性偏好,危害不浅。
对投资者,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他(她)总结得失的时候,得不到有价值的经验。因为本来他(她)的操作思路至少在这一次实战中被证明了指导意义不大,但他(她)却自以为找到了股市致胜的法宝,进而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抱着这样的心态做股票,渐渐地会养成一种仅凭感觉操作的习惯,不屑于下苦功夫去作细致的场外研究。
 
对于证券分析师,当他(她)每作出一次预测后,由于记忆性“偏好”,证券分析师们便会有轻车熟路的表演,如在媒体电台上我们并不感到陌生的“正如我昨天所预见的”之类的表白。显然,这也不利于他(她)及时地借鉴应有的经验教训,进而助长他(她)的盲目和自大,不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对市场形势的敏锐判断。
在证券业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分析师(股评家)风光一阵便会销声匿迹,少有股坛“常青树”。为什么?这与分析师作预测有关。要么说唱太过圆滑失去观众,要么视失误于不见(自我感觉仍然良好)而倒观众胃口。失误本来难免,只要能坦诚面对,观众仍然会接受的。但“记忆性偏好”视失误于不见,正好与此背道而驰,最终造就平庸之分析师,结果是既害己又害人。
 
相比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广告者的“记忆性偏好”危害则更严重了。广告的目的说白了无非是为了高额的佣金或者是骗取投资者的资金。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将黑马一网打尽”之“神奇功夫”,更没有一本万利的赢利模式,所谓的清单、例证不外乎是广告主“事后诸葛亮”式炮制的结果。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可仍有媒体为它虚行方便之门;仍有部分投资者(尽管如今投资者识破骗术能耐有所增强)阴差阳错、走进陷阱。广告者的“记忆性偏好”,最终必将给投资者、给市场、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
 
面对股市“记忆性偏好”现象,冷静、慎思、举一反三,这是每个理性投资者所必须研修的一课。
 
 
2003.3 发表于经济学消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