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富强

一生耻作媚俗物 独上高楼揽明月、形影两相吊

收入分配的现实状况反映了收入分配制度的健全程度


     

现实分配决定于社会原则而非贡献原则

 

 

一般来说,现代社会的人们大多是通过劳动方式获得收入、获得财产的,但是,这种收入往往并非体现了劳动的真正贡献,更不体现他的应得权利。譬如,纽约市的民事女法官朱迪(Judy)通过电视法庭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后年薪达3100万美元,而前最高法院法官考诺(Sandra Day O’Connor)的年薪只有20万美元;同样,美国脱口秀节目“大卫牙擦骚”主持人大卫(David Letterman)的年薪是2500万美元,而一般大学教授的工...

Read more

国内财政分权上的扭曲


     

国内财政分权上的扭曲

财政分权是宏观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公共制度安排,它主要涉及到地方和中央之间有关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一者,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具有一定的等级性,中央政府对绝大多数的地方事务往往缺乏足够的处理能力,因而地方政府应被允许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从而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以促使地方的更好发展。二者,地方政府的活动毕竟只是以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为考虑,而这并不一定符合整个国家的利益,因而中央政府必须拥有一些超越地方的经济力量以促进整个国家的协调发展。例如,马斯格雷夫就从考察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分析...

Read more

再论住房制度如何进行合理改革?


    

再论住房制度如何进行合理改革?

 

 

住房制度是微观领域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其目标在于尽可能地使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有体面的住所,从而尽可能地实现“人人有屋住”这一理想。那么,住房制度如何进行安排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呢?这就需要根基于具体的国情。一般地,住房资源的配置有三种机制:一是完全的市场化,二是完全的计划化,三是介于两者之间。其中,当土地和住房资源非常丰富、且社会收入分配相对平均时,由市场为主导来配置住房资源是有效的;究其原因,这可以更充分地体现个人或家庭的不同偏好,从而可以增进总体上会效...

Read more

从中西医的科学性之争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解


      本文摘自笔者的《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思维》一书

 

[按:笔者一直欣赏方舟子的学术打假精神,却对他以现代西方“科学”概念来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中医、儒学等遗产甚不以为然,为此写下过一些文字,现方舟子与钟南山之间就中医展开了一些争论,故将以前写的一些段文字贴于此。]

 

中、西医的科学性比较及其启示

从人们追求的目的上看,科学本身就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为实现特定目的的理论体系。从这个角度上,科学就可定义为:提高人类认知的一组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科学哲学家尼格尔就指出:“一...

Read more

现代经济学更加科学了吗?


     

经济学理论在进步、停滞还是后退?

--经济学数量化历程中的科学性审视

内容提要:现代主流经济学往往以自然科学为效仿对象,把形式逻辑越严谨、数学化程度越高的理论视为越“科学”的,从而导致了数理经济学急速膨胀。但显然,这里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科学理论本身仅仅体现为主体基于特定时代和特定视角对客体的认知,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更是如此,因而经济学理论的科学化本身并不意味着客观化;二是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经验科学而不是数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上,因而经济学数量化也并不意味着科学化...

Read more

现代经济学为何思想贫乏?


    唯识主义还是工具主义: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抉择和缺失

 

内容提要:尽管数学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它毕竟属于工具性层次,是为更好地阐述思想提供服务的,从而是第二位的;如果过分拔高工具的地位,就会遮蔽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并使得经济学偏离其原初的研究目的。然而,基于根深蒂固的被殖民心态和市侩心态,主流经济学极力移植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过分注重了工具的建设和使用,从而导致了思想的缺失;实际上,当前那些数学模型所能揭示的往往是一般性常识或者过时乃至错误的观点。

 

一、前言

前面指出,经济学作为一...

Read more

经济学数量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和反思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7-01   

经济学数量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和反思

 

一、初步萌芽阶段

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在经济学从伦理学解脱出来之初就开始了,其先驱是法国的法学家简.博丹,他首先把应用数学方法来分析了货币与国内价格关系的分析;到了16世纪下半叶,洛克和休谟等又将货币数量分析进一步用到对外贸易的分析上,发展了一种价格-货币流通机制。休谟还认为,货币只是一种隐匿经济制度实际运行的“面纱”,在价格调整到同货币数量相适应之后,不管国家的货币存量如何,都没有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早期的货币数...

Read more

经济世界能否由数学语言写成?


 本文发表于<财经科学>2009年

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及及数学应用的局限

--经济学数量化历程中的认识论审视

内容提要:科学本身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数学在科学研究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限度;同时,由于社会科学所面对的对象更不确定、所获的认知更为主观,因而数学在经济学的应用应有更大的局限。一方面,经济学中预设前提的设定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存在是否合理或者存在抽象的限度问题,并体现了主体的认知和理想;另一方面,经济学中逻辑推理不同于自然科学,它不是局限于严格的数理关系上,而是关涉到人的行为逻辑。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却主要集中于第二阶段的演绎分析,并把经济学的逻辑等同于数理...

Read more

经济学研究的四个层次


 本文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    

理论研究的四个基本层次及其内在关系

--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机械断裂性

内容提要:经济学根本上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为对事物内在作用机理的揭示,因此经济学理论研究包含了四个基本层次。首先是方法论层次,这是研究者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哲学理念和基本视角;其次是理论素养层次,这要求研究者在通晓前人理论基础上提出自己更为完善的理论;再次是表达工具层次,是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以与他人交流和传播;最后是实证检验层次,是对自身或者他人理论的检验。显然,目前主流经济...

Read more

如何理解经济学的科学性


      本文发表于<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

经济学的科学性意味着什么?

--经济学的双重属性及其研究思维

内容提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这两个关系层面,涉及到自然世界和生活世界两大领域;因此,经济学本身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性,它们也典型地体现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两个相应阶段上。但是,不管在对经济学性质的认知上存在何等的不同,经济学都不能直接归入自然科学的范畴;因为无论是在科学的内涵、研究的目的还是研究的方法上,经济学与自然科学都存在很大差异:经济学注重思辨性,其理论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规范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