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富强

一生耻作媚俗物 独上高楼揽明月、形影两相吊

我们为何要结婚?


    

为何需要婚姻,家庭何以出现

--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一、前言

家庭和婚姻似乎是人类特有的事物,一些其他动物也许有某些相对固定的性伙伴,但几乎没有像人类这样固定。当然,人类社会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关系形态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逐渐演化而成的。一般认为,古代社会的人类是过着群团的生活,两性关系也带有刚从猿类脱胎过来的习惯,以小群体方式生活;此时就无所谓婚姻家庭,而是存在毫无节制的性交关系,处于杂乱无序的群婚状态之中。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存在大量的记载:“男女群居杂处无二...

Read more

日常行为的特征辨析:功利主义抑或互利主义:


本文发表于《改革与战略》2010年

     

8.功利主义抑或互利主义: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内容提要:经济人源于功利主义哲学,功利主义目的是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功利并不一定是互利的,基于行为功利主义的自利行为并不一定会和谐地实现。其实,现实世界的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社会性,其行为也与特定的环境有关,因而具有这样两个重要特点:一者,绝大多数人类行为是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互利主义而非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功利主义;二者,现实社会中的人类行为具有圈层扩展的差序性特质而非经济人所假设的平面和机...

Read more

“漂亮”性征的经济分析


    注:本文源于在英期间与一位教授的一次闲聊,当时我突然间就用自己一直在挖掘的“为己利他”机理作了简要回应,后来又感觉有必要写下这一段话。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对“漂亮”性征的解释

内容提要:根据“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强调,一个生物的欲望愈多、愈强,同时,它依靠自身能力满足这种欲望愈困难;那么,他就越依赖于其他个体的帮助和合作,而为了赢得其他个体的帮助和合作,也越需要发展一些能够满足对方需要的那些特性。将之推广到生物的“漂亮”性...

Read more

“经济人假设”的贫困


本文发表于《改革与战略》2010年

     

7.“经济人假设”之贫困:行为机理特质及其问题

内容提要:经济人假设源于功利主义,它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的内缩和形式主义的僵化,从而导致金钱理性勃兴的产物。按照这种哲学思维,实际上是将社会整体利益的视为个人行为的目的,而对个体利益的追逐则是达致这一目的的途径、手段,因而可以将“经济人”内含的行为机理归结为:“为他利己”。这种行为机理实际上将人类行为的目的和手段颠倒了,也正是受这种思想的支配,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困境。

&nbs...

Read more

重新认识柏拉图


     

理想和现实:重新认识柏拉图

 

一般地,学者的基本任务就是不断增进自身对社会的认知,通过“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来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因此,真正学者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产者,他在社会发展上所起的根本作用不是体现即期物质财富的创造上,也不在于为特定利益集团提供理论辩术;相反,他的主要职责和根本任务是在于从人类积累的知识中梳理出有价值的思想,通过不断增进人们的社会认知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后代。实际上,任何时代的人类行为都要受到前人思想的指导或制约,因而这些思想的提供者也就是真正的哲学王;...

Read more

经济人假设的功利主义渊源


    按:此后的一段时期笔者将贴上自2009年来在《改革与战略》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其源于3年前与巫主编的一次偶然碰面及对话,他因非常赞同我的经济学认知而热邀为该杂志开设类似专栏的栏目。而笔者在过去的10年间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文稿,但一直没有发表;于是,就选择了其中两本书稿给《改革与战略》,每期一篇文章逐渐发表出来。在一个杂志上集中发表主要就要两点考虑:一者,是应印一些同仁长期鼓动我将书稿付梓的呼吁,因为院校没有资助而无力出版,因而先以文章形式面世;二是,有助于同仁更全面地了解笔者10年来的探索,因为笔者的研究思维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如果一篇篇文章割裂开来并...

Read more

经济学是一门艺术吗?


    本文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打破艺术臆想,回归科学研究

 

一、前言

自新古典经济学取得支配地位以降,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主导经济学的研究思维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就逐渐热衷于特定引导假定下作形式逻辑的数理推导或者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作细枝末节的实证分析,这种研究取向因过度的抽象化而导致理论与现实之间出现日益拉大的脱节,从而也就无法正确地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出预测、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现代主流经济学反而索性在逻辑游戏的象牙塔里自得其乐,并把经济学的功能界定...

Read more

教授晋升和破格的潜规则


   

二、教授破格晋升的乱象

干部年轻化的危害也体现在当前的高校和学术界,因为上述官职迁升的八种现象也都充斥在当前的高校中。每一个院长、主任上台都开始擢升一些今后听从自己的青年学人,一些年轻人则为了获得赏识而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关系上,同时为了堵人之口而努力满足一些形式主义的学历或者论文指标。当然,学校的院长、主任所干的琐碎工作本身既不复杂却又费事,真正的学人是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浪费于此的;因此,让那些有精力又愿干的年轻人来担任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在当前中国社会,权力和资源的不可分离,一个学术再差劲的人一旦获得了副主任、主任、副院长之类的职位,就掌握了大...

Read more

如何认识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差异和互补


本文的主要内容发表于<经济学家>2010年12期. 

马克思经济学的优点、不足及其发展

--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相契合的路向

内容提要:马克思经济学的生命力根本上在于:基于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对不合理的现实进行剖析和改造。但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它的分析主要停留在有关社会制度的宏观层面,而缺乏对微观制度的具体分析,这也正是马克思经济学目前所面临的根本困境所在。显然,在微观行为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实证方面,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作了很大的发展;因而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就要契合西方主流经济学新近发展起来的研究具体微观问题的工具、模型以及理论。事实上,将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

Read more

转贴:从考研经济学试题看高校倾向


注:本文是转来余斌教授的一篇稿子,从中可以看到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偏向性以及这种偏向的自我繁殖力,至于这种偏向的是非,相信各位自有判断。并附上我早先写的一篇文章。

http://blog.gmw.cn/u/36946/archives/2011/297150.html

从考研经济学试题看高校倾

余斌


    近日从网上(http://bbs.kaoyan.com/f1810)看到考生回忆记下的几所著名高校理论经济学综合卷的试题,尤其是注明了每题的分数(满分是150分),这就给了我们一个从考研经济学试题看高校倾向的视角。
    在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