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洲

陈洲,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法学硕士。我们无论是改观社会还是追问学术,需要的绝非破坏性指责、谩骂式批评、激进式发泄,而应该是理性、自由、开放和建设。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反对狂热激进的民粹主义,更反对形形色色的至善论和绝对决定论。

热女人都是“极品女人”??


今天接到编辑的命题作文,谈谈何谓“极品女人”?本来女人的话题就是亘古隽永,更何况在信息通达的今天?更何况在“女人经济”高涨、女性话题滥觞的今天?

超女?极品乎?

虽然满目超女,但是如果把超女归为“极品女人”,估计会招来刀砍斧剁。一个《时代周刊》的封面成就了李宇春大众消费和草根娱乐的代言,但是抢眼的中性风波,实在是与“女人”二字差距太远,更不用说“女人味”了。

今年,类似于“超男”的“好男儿”选秀的火暴,也恰巧证明...

Read more

“恶炒名人”与“名人之恶”


    当前,“饶赵案”倍受关注,人们的视线在受媒体牵引的同时,也在反思媒体的恶炒行为和媒体的责任。《新民周刊》就以“赵饶案——彻底的传媒狂欢?”为题,质问“媒体,是敌人还是同谋”,以及 “媒体的底线”是否是“一张道德试纸”。而《三联生活周刊》更是把赵忠祥的故事说成是“一份复印件”,“只不过主人翁的名字由张铁林、黄健中换成了赵忠祥”而已。今天又传来赵忠祥将要状告部分媒体...

Read more

国学是另一场文化启蒙吗?


近现代的中国并不缺乏新思想,反而是各种新思想的演练场:从最国粹的到最世界的;从最保守的到最开放的;从最单一的到最多元的;从最精英的到最大众的甚至最民粹的;从最形而上的到最躬行于实践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其存在留续的影子。却不料竟然看到有人旧思翻新,而且努力造出一种“新酒”的芬芳来——说“国学是另一场文化启蒙”(郑茜《国学是另一场文化启蒙》,63《新京报》),国学可以成为我们的文化启蒙吗?

不错,人民大学将成立国学研究院,“实际上是一件不太大的事情”,人们的关注也并不在于纪校长的造势活动,...

Read more

王朝覆亡的根源——读汉史有感


 

近来读汉史,发现一个强大帝国的建立往往带有实验性质和开创精神,而它的覆亡也并不具有必然性,相反有时候会出现很偶然的因素却促成了整个社会系统的动荡,但并不是那么容易就会毁灭整个帝国的基础,相反,它的迁延作用会十分的长。

从现代人的眼光看,西汉帝国是一个开创性王朝,它的政策制定都带有应对现实危机的实验性质。从“文景之治”的宽农行为到汉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的摇摆和变动十分之大,没有延续性和继承性。而武帝的独尊儒术到了宣帝时期就又回复了杂霸兼顾,类似的差别甚至相反的举措在整个西汉时代特别是早期都能找到例证。令人疑惑的是,这种实验性质极强的应对策略,却反而...

Read more

所谓“北大海外学者反驳丘成桐”不值一驳


华裔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炮轰北京大学,指出“北京大学引进的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北大是以虚假的‘引进全职教授’骗取国家数以亿计的教研经费。”

近日出版的《环球时报》试图回应此事,却答非所问,引述的所谓“北大海外学者反驳丘成桐”更是不值一驳。

丘成桐指出的是“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有的所谓全职教授,应当来3个月,结果实际上只来了一两个星期,做一点儿二流的研究工作,却拿走不少于100万元的一流年薪!...

Read more

曾国藩的误读与真义


    近年来,曾国藩的传记、日记解读和宦海生涯的研究蔚为大观,成为文化界的一大热点。留心曾国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为官、为政、为人等方面,其学术文章、个人修为却大多被人一略而过,可见“立德、立言、立功”三者中,时人对其事功的关注远远胜过于学问修为,而对事功的关注又多集中在其在建立这一过程中的行为——与其说是想猎奇,想窥视曾国藩极其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不若说是想在此过程中寻找若干启示。这本无可厚非,研究历史传奇人物,就是希望能从中体味历史,吸呐教训。但是,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书籍中,我们却明显可以感受到浓烈的用世心理...

Read more

人性善恶论——中西差别的真正分野


    一般人都认为西方人信奉人性恶,主张契约博弈基础上的公共道德秩序,要求用法治来约束人的原罪和欲望;而中国人,信奉人性善,认为人都是可以被教化的,喜欢构建理想社会和实施圣王政治,在此基础上,社会的治理模式开始分野,西方人主张法治和权力制衡,而中国主张德治和一元权威。这个认知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当然,但它的前面应该加一个时间限定词。

    希腊时代的西方,也有过类似的中国圣王观念,苏格拉底就曾经持人性善观念并且主张德治,在柏拉图那里,对哲人王的追求成为教育的根本,而培养哲人王就是要用善的观念建构和治理国家。后来,亚里斯多德认为...

Read more

凯恩斯的转型


题记:经济学家的争论向来都是引人注目,在中国尤其如此,他们不仅带有专业辩护,更有救世的狂热情怀,好像不信奉其观念,就国将覆毁,严重之极。事实上,任何所谓的信奉都是有边界的,世界上没有完全救世的理论,更没有完全救世的人,冀望学人们还是平和一些,低调一点。用凯恩斯的批判者哈耶克的话说或许更具警醒:上述那种抱负、“一步到位”和“根本解决”的取向,对于个人常常是可羡的,但是当人们用它们来指导强制性权力时,又当自由传统的完善工作需依赖于那些以为其权力之中便存有着最高智慧从而有权将其信念强加于他人的掌权者时,它们就极具危害性了。我谨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

Read more

西欧扩张的根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把西欧扩张的根源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好战的基督教教义;新的智力水平的提升(人的自身意识苏醒);扩展中的经济;技术的发展及新的商业技术的兴起等。

 

但我却认为,信用法治体系的确立才是欧洲经济扩展和政治军事扩张的基石。经济的扩展必须赖于保护产权的制度,而保护产权的制度则又必须赖于法治和信用体系的确立。为什么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都率先发生在近代欧洲,而不是当时经济总量和政治军事实力占据优势的穆斯林世界和中国呢?

 

或许17世纪中叶法国医生弗郎索瓦·伯尼埃在埃及、波斯和印度的感触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他在书中描绘:“农...

Read more

人大代表 岂容缺位


 

如何代表“人民”

睽诸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她的建立开始,她就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认同列宁建党原则和苏维埃政权组织模式,希望建立“劳动者的国家”和“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虽然革命战争年代,外辱内凌,但是并没有阻碍党的早期领导人对“如何代表人民”“怎样实现人民真正的民主”这一命题的苦苦思索与追问。

早在1937年5月,毛泽东就提出,民主对于中国人是缺乏而不是多余。“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