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倩

王倩

圈里圈外“杜拉拉”


      4月15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公映,首日票房就达到了850万,持续发酵了一两年的“杜拉拉”现象就此达到了沸点:当晚,电影里的若干个场面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了电视里的广告中。是电影,也是广告,“才女”徐静蕾为商业电影和广告业开创了一个新场面。

      同一天晚上,“现代戏剧谷2010壹戏剧大赏”——国内首个商业话剧大奖在上海某新兴时尚场地开奖,两岸三地喊得出名号的戏剧大人物齐聚一堂,两个“杜拉拉&rdqu...

Read more

姚晨的美好时代


      话剧《杜拉拉》彩排时,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的后台见过一次姚晨。她随意地站在一群演员中,没化妆,穿运动鞋,手拿一大块奶油蛋糕,祝贺剧组某成员生日快乐,爆发出阵阵我们熟悉的“郭芙蓉”式的爽朗笑声。几分钟后,她利索地换上了OL职业装,套上了“噩梦般”的高跟鞋,开始走台。

      “杜拉拉”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好几个旁观者一起说了句,“蛮灵的”。

      充满危机和阴谋的环境,姚...

Read more

我们都是杜拉拉


      逃离北上广,这是流行在大都市办公楼里的最新热门话题。其实在同样的场合,还有一句话也在流行,我们都是杜拉拉。

      杜拉拉,姿色中上、没有背景、教育程度良好、供职于世界500强企业,靠自己奋斗获得成功的职业女性。要活着,也要活好,杜拉拉的世界究竟什么色彩?周刊选择了一家快速消费品外企里的5位“杜拉拉”作为样本,听听这群30岁左右的成功女性的真实职场故事。

      市场部品牌经理 徐爱慧

      《杜拉拉升...

Read more

《全家都来赛》:家的盛宴


      中国式的家庭

      一身红色礼服,“小张惠妹”丁臻滢站上了《欢聚世博全家都来赛》的全国总决赛舞台。就在过去7个月里,她经历过上海赛区的被淘汰,不愿服输的上海姑娘重新站在了武汉赛区的起跑线上,一步一步地走到了总决赛。一路上,她不断地发现内心深处涌现的一个个希望:找到一个展现自己才艺的舞台;让父亲接受自己的外国男友;让妈妈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后能成为一个音乐剧演员;就在离比赛开始还有七八个小时,她还在和节目组编导说,我真的好想穿一次红色的长礼服。“去年9月25日来到这里时,我...

Read more

影像时代的世博漫游


      在世博园里畅游,许多人都心生同一个纳闷,连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在公众参与馆演讲时都被多位观众问到同一个问题,“几乎每进一个场馆,就是看上一段或几段片子,别的印象都不太深”。好像我们看到的高科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郑时龄说,世博会出现之初,的确以人类最新发明的实物展示为主,蒸汽机和电话都曾是世博会上的新鲜事物,引来大量的参观者。但是从1964年纽约世博会后,实物展示已经显得不太重要,复合屏幕技术的成熟使得图像和视频成为了世博会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尽管它可能不...

Read more

叶伟信的电影“江湖”


      叶伟信长着一副靓仔样,酷似余文乐,总被人叫做“香港少壮派导演”,大多数人以为他也就三十来岁,其实他1985年就已经入行,今年“五十知天命”。

      叶伟信以拍鬼怪灵异片起家,但很多资深影迷爱他的两部文艺片《爆裂刑警》和《朱丽叶与梁山伯》,他最想拍的下一部电影是名字就很文艺的《罗密欧与祝英台》。不过,世事难料,叶伟信最终以商业系列片《叶问》成为大腕级导演,才得以众人皆知。

      在合作过的演员中,叶伟信最喜欢吴镇宇,因...

Read more

剩女不是危机


      剩女只是那么一小群人。剩女不是危机。有的剩女期待明天就遇到合适的老公,有的剩女在自己欢快的自由生活中“乐不思蜀”。她们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多元社会里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不是所有人都带着平视的眼光。4月描写34岁大龄女青年姜大雁找对象的家庭剧《大女当嫁》在CCTV8播出时,导演孙皓说片方特地把片名从流行词汇“剩女”改成了“大女”。30岁的主演小宋佳也说,她特别不喜欢“剩女”这个词,觉得是一种人身攻击,会让这...

Read more

吴迪:可以没有婚姻,但不能没有恋爱


      有人爱问连岳,得到有爱的敲打;有人爱问吴迪,得到有爱的鸡汤。

      吴迪,优家女性网总编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称“麻辣情医”。过去十年里,她驰骋于公关和时尚媒体行业,与剩女们为伍,开剩女讲座,写剩女宝典。过去十年里,她结了婚,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吴迪的剩女讲座是说给这样的一群女孩听的——她们有爱的意愿却在消极等待;“不良”的家庭教育(父母家太温暖,找男人没动力);狭隘的自相矛盾的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