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姜奇平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周刊》主编。1962年7月生,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工作于国务院信息办政策法规组、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著有《新文明论概略》(上下卷)、《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内生结构的复杂经济学分析》、《分享经济: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后现代经济》、《长尾战略》等,译有《浮现中的数字经济》。获得2008年度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论文一等奖。

新冠肺炎激活产业互联网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主任、研究员

 

如果说,当年非典激活了消费互联网,那么这次的新冠肺炎正在激活产业互联网。

 

同是toB,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最大不同在于,工业互联网只是B2B(B1toB2);而产业互联网是B2B2C(B1toB2toC)。

 

产业互联网的平台B1有接近最终消费者C的优势。这些C,既是产业B2的用户,又是互联网平台B1的用户。这决定了产业互联网可以OTT(蓝球术语,越顶传球),越过B2,直接为B2的用户C服务,从而更好地为B服务。在体验经济中,这种模式叫&ldquo...

Read more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信息生产力(下)


  上文谈到,要从分蛋糕的角度,向经济学家讲清白信息生产力的制度经济内涵。下面从相反的做蛋糕的角度,向经济学家讲一讲信息生产力的技术经济内涵。

  2、信息生产力与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的关系

  经济学语义中的技术,与工程师语义的技术不同,是从效率角度定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成本约束(工程师的技术定义没有内生价格,没有关于技术经济不经济的判断)。

  举例来说,同样是复杂性这个概念,经济学本专业出身经济学家与物理学背景出身的经济学家(如阿瑟),思路可能完全不同。阿瑟包括桑塔菲学派的学者,多是自然科学出身,他们一想复杂性,实际是脱开价格在天马行空地定义。不自觉中,就流露出工程师特有的逻...

Read more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信息生产力(上)


  现有同类数字经济学研究,多从自然科学角度概括信息技术特征,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等角度,概括出的特征从理工科(如工程师)知识背景角度看,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于经济学基础理论来说,归纳的往往是表面现象。因为没有涉及经济学硬核上的变化。与经济学术语中的技术,没有量化可比性。导致数字经济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之间在概念上的对话障碍。

  对数字经济的定义,首先要明晰界定技术内涵。

  数字经济是一个技术经济概念,其中的“数字”在内涵上是指这种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其中的“经济”则体现经济学的均衡体系特征)。

  但数字是指什么,因为它的...

Read more

抓住国产化的窗口机遇期


  美国特朗普政府要求谷歌配合封杀华为,这不是一件好事。但从另一方面说,却给了中国一个变坏事为好事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是给了中国重启国产化的理由。

  为什么说是“重启”?因为有心人可以注意到,一段时间里,谈到计算机和网络软硬件,“国产化”成为一个敏感的词,在中国正式的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消失。改成了别的替代词,如自主可控。为什么不提国产化呢,就是因为一提,美国人就反对:你这不等于不用我的产品了吗。国内也有许多人认为,强调国产化与强调开放矛盾。华为明明有自己的国产操作系统,却用美国人的,就是出于开放优先的考虑。而力主国产化的人,如倪光南院...

Read more

从平台“革命”到“平台”革命


  帕克、埃尔斯泰恩、邱达利所著《平台革命》问世以来,平台革命还在发展,从平台“革命”发展为“平台”革命。这不是同语反复。前一场革命,还是商品层面的革命;后一场革命,则是资本层面的革命。经济史上的所有革命,发生在商品层面都还是毛毛雨;深化到资本层面,才触及灵魂,变得好玩起来。以往对平台革命的解释,更多理解的是前一场革命,而从发展了的视角重读这本书,可以看出多一倍的内容。

  本书作者帕克、埃尔斯泰恩、邱达利对平台革命的观察和描述,还是比较全面的。从《平台革命》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这两场革命的影子。

  《平台革命》向我们展示出,互联网平...

Read more

自上而下推进工业互联网,要避免穿工业互联网新装,走旧经济之路


 

  

  产业互联网的矛盾焦点在用,要抓应用促发展

  1、谨防穿工业互联网新鞋,走投资驱动老路

  陈清泰主要从中国经济“投资-技术-创新-竞争-变革-机会”逻辑链条来透视产业互联网的逻辑。令我受到启发的是,看待产业互联网这个问题,不能光从技术经济问题,单纯当作技术问题、产业问题来看,而且要从人的行为模式,包括发展模式、生产关系模式与利益模式等角度全面看待。

  在陈清泰看来,产业互联网发生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从投资驱动,转向技术驱动、创新驱动的总背景下。发展产业互联网,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

  现在谈论工业互联网的,往往来自官方、半官...

Read more

智能经济有什么不同


  2019年1月6日,阿里发起、主办了第四届新经济智库大会。会上“智能经济”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一大亮点。有关想法,值得关注。

  智能经济是使用“数据+算法+算力”的决策机制去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经济形态。在智能经济中,产品、个体、组织、产业、世界都将完成微粒化的解构和智能化的重组。单从这个表述看,还是一种常规的定义方法,无非“生产力+经济”这个格式下变化一些新内容。

  通读阿里研究院的数字经济系列报告《解构与重构:开启智能经济》,其中不乏闪光点,诸如“微粒人生”(个性化)、&ldqu...

Read more

探究黑洞的本质


  2018 WE大会请来一位大牛:由研究黑洞、引力波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的基普.索恩(Kip Thorne)。他之所以有名,还因为同时获得过电影奥斯卡金奖,可见是左右脑都十分了得的人物。

  互联网与天体物理学,关系远得好似星际穿越。然而,在我看来,二者完全是是一回事。我最近迷上了“互联网弦论”。因为积二十年体会与领悟,我发现互联网与天体物理学共享同一套深层原理。这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知识穿越。WE大会选择天体物理学大牛,在互联网的大会上发表演讲,将我们对互联网的探索引向了思维的极限。

  基普.索恩的传奇经历,为各种难以想象的知识穿越的合法性提供了注脚...

Read more

谁代表互联网的大趋势:WEB还是P2P?


  《WEB已死,互联网永生》的技术判断存在逻辑与事实上矛盾,WEB已死的技术判断,并不能必然地导出他们想得出的商业判断。“封闭的商业将占胜开放的技术”的判断是不成立的。为此,我们要还原事实真相。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如果没有WEB,我们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没有WEB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这个问题显然是由《连线》那篇引起争议的文章《WEB已死,互联网永生》而引起。WEB与P2P作为互联网内部两种不同计算模式,说WEB已死,如同说P2P将成为主角。

  我认为未来的互联网世界,是平台集中计算与终端分散计算相结合的世界;映射到商业上,是平台开放与增...

Read more

网络时代的个性经济如何成为可能


  价值中国:“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新的时代吗?或者是“现代的一部分”?您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似乎更多的是批判,它的建设性在哪里呢?

   姜奇平:我认为,后现代与现代之间,具有范式转移关系,也就是质变关系。如果仅是作为现代的一部分,那是量变,不发生范式转移。现代的基本范式,源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形而上,派生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大规模同质化与个性化异质性的对立等等;后现代的基本范式是心物一元、形而下,派生出一系列与现代相反的特征。

   后现代是对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