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鹏举

从事教学工作,也思考人生。经验使人知道,命不是轻易献的,因为命只有一条。

对一些绝望者的答复


       绝望中的坚持,以致走出绝望,才是伟人的真正生活。就像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中给我们的警示,我们的社会仅仅歌颂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等的成果,却忽视了他们作为常人一样的艰难的生存。
社会本来应该不断地在人文方面进行改进,以弥补前代伟人的精神痛苦,但在很多情况下却不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有时想起这样的事,觉得确实有其合理性。社会不是最聪明的人在扭转乾坤,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大多数想的仅仅是钱,无可厚非,他们确实不该完全承担社...

Read more

教学成绩反映在出题上


 
看两道题:(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2)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新四边形两对角线的关系为()。其中(1)题里答案填(360°),几乎全体学生不用吹灰之力都能回答正确,而(2)里填(互相平分)就需要百般推敲,没有多少人能回答正确。但作为填空题,每个3分,定位为同一个层次。每次出题难免给分偏颇,这是其一。出题根据大纲要求,对重点部分出题多一些,对非重点部分出题少一点,甚至个别章节永远被打入死角,这就妨碍了学生理解的连贯性。个别学生尚且不论,特别是大纲的一刀切作用,使得所有学生都被引向断断续续的规定了重点的知识上。教学成绩很难反映教育目的,即使将它以法律形式肯定...

Read more

减负为什么减不下去


 
由于学生负担过重,教育部曾颁布“减负”令,但由于配套措施跟不上,仅仅没出一年,就在当年高考结束后,便180°的大转弯,人们不再关心“减负”问题,不再关心人的素质和人才,关心的仅仅是学生的考分,关心状元情况。这一切说明了“减负”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即与高考矛盾时怎样解决的问题,选拔不了人才时由什么方式暂时代替的问题。由于没有看出教学成绩的内涵和弊端,把“减负”容纳在教学成绩的里边运行,理论上没有突破,便有“减负不减质量”的歪理来为提高教学成绩而应对...

Read more

班级授课制中的自学


班级授课制中的自学
学生由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毕业特别是后期,学了不切实际的东西太多,被迫在四堵墙里浪费了大多数时间,而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就在其中。在最宝贵的事期学了没弄通或弄通了却几乎不用的知识,是教育的骄傲还是悲哀?学生没有自己选择主攻科目或主课的权利,成千上万的学生,在教学成绩或升学率的推动下,被迫朝着一个模式齐步走,什么时候读政治,什么时候读英语,什么时候读语文,用多少时间读它们,都是行政规定,自习课也同样是事先安排好的,哪一堂课是自习数学,哪一堂课是自习语文,配有相关教师辅导跟班。虽叫做自习,但不由学生由政策,非自己需要在某个阶段学习,而是表中安排那时学什么,“表&r...

Read more

班级授课制中的权力评估


 
       在市场运作得不到补充的强权政策中,社会上没有选拔人才的机构,只有高考模式,这种选拔螺丝钉式的模式,颇有大跃进弥漫教育界之势,本是学者办学、国家出资支助模式,却成为国家办学并力求响应各级教育官员号召的强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人都是模式中的固定枢纽,固定了内容,固定了教学组织形式,固定了作息时间,在这样层层“固定”中,能有个性吗?教师是“固定”模式中的机器或执行工具,出现偏颇时,就想起教师应该怎么教的问题,而从不考虑教学大纲、学制的问题。替罪羊---...

Read more

交叉选人是素质教育的渠道


 

交叉选人是素质教育的渠道
 
本来教师的任务是培养选拔人,是独立事件,这种任务下的劳动并不劳累,现在的教师很累,主要因为固定了班级授课制的选拔模式及程序后的被迫行动,违背了培养人的初衷。
如果取消了高考,各个教师就可以交叉选人。数学教师可以选拔或推荐A学生作为数学人才培养,其他科目可以辅助学之,语文教师可以选拔或推荐B学生作为写作特长培养,语文以外的科目仅仅作为辅助学之,生物教师可以选拔C学生作为生物爱好者培养,其余科目可以作为辅助科目学之。亦可以两教师选拔一人,还可以一教师(多才教师)选拔多人,剩下的社会还可以根据需要无形选拔多项技能之人。选拔人才过...

Read more

回想教育方向问题


 

     回想教育方向问题

     建国后,曾针对应试教育现状,提出过走出课堂的问题,这种合理内核没有什么教育理论指导,却仅靠行政力量扭转,挢抂过正,在否定十七年“黑线专政”的同时,却对十年“文革”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粉碎“四人帮”后,当时面临着“十七年”和“十年”两种教育模式,在讨论了“要不要人才”、“要不要知识”...

Read more

班级授课制中时间分配问题


班级授课制中时间分配问题及其它
班级授课制中40分钟是否为每个人的最佳时间段?能否长一些或短一些?即使每个人的最佳学习时间都是40分钟,这最佳的时间段的提前和推后的起始时刻是否是学校规定的固定时刻?在有限的40分钟内,有的学生可以学超出课堂规定的更多知识,有的学生却不一定能弄明白课堂所规定知识,还有的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对课堂所规定的知识毫无兴趣。学生无趣可以顶撞他的施加着------教师,而教师感到没趣时,能顶撞谁呢?师生整个一天的生活就是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固定的时间吃早饭,固定的时间上操,然后在“40分钟上课”与“10...

Read more

班级授课制不断强化下的教学成绩


班级授课制不断强化下的教学成绩
班级授课制本来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却在抓教育的过程中被异化为目的,不断在其上面探索,不断远离培养人的目的。《社会学》告诉我们:政策不能过多过细,否则会造成手段异化为目的现象,使人目标不清而仅仅为各种环节奋斗。而现在执行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现场教学、个别辅导等)中的其中一种------班级授课制,却要求遗传素质不同、性格各异、仅仅年龄相当的学生,坐在同一个班,学着同样的课本,在同样的年限,不前不后地同时毕业。本来已经形式单一,却还在单一强调并行政强化这种单一培养人的模式,使得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立足之地,与培养人太离谱在所难免。广大教师在这种只论教学成...

Read more

体面之人讲的话


       前几天他人有结婚之事,我去帮忙,司仪在讲话中大喊“出身贫下中农”,这本是司空见惯了的事,但特殊环境使我产生遐想:当时喊“出身贫下中农”时,期中一位原被列为“地主出身”的做人厚道的人脸上马上路出难堪窘态,这使我联想到前几次丧事中一位说话有分量的人面前的人的讲话气氛。一次是县大厂之一的副厂长母亲去世时,农村主持追悼会的人的发言中提及厂长母亲“出身贫农”的语言;另一次是在砖厂厂长母亲去世后,农村主持追悼会的人发言中提及砖厂厂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