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不断强化下的教学成绩


班级授课制不断强化下的教学成绩
班级授课制本来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却在抓教育的过程中被异化为目的,不断在其上面探索,不断远离培养人的目的。《社会学》告诉我们:政策不能过多过细,否则会造成手段异化为目的现象,使人目标不清而仅仅为各种环节奋斗。而现在执行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现场教学、个别辅导等)中的其中一种------班级授课制,却要求遗传素质不同、性格各异、仅仅年龄相当的学生,坐在同一个班,学着同样的课本,在同样的年限,不前不后地同时毕业。本来已经形式单一,却还在单一强调并行政强化这种单一培养人的模式,使得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立足之地,与培养人太离谱在所难免。广大教师在这种只论教学成绩和教学方法的大环境中、不偏不倚地为教学成绩钻研拼搏。
教学成绩是什么?很难见书面定义,但就执行情况,可以看出是这样的:将ABC三位学生的数学分数扯在一起进行平均,就作为数学教师的教学成绩,将ABC三位学生的语文分数扯在一起进行平均,就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成绩,……。这哪里是以人为本?分明是以分数的平均值高低为本进行翻来覆去地探索。以人为本的观念应该是A学生语文、数学等科目以及为人处事、道德水准分别发展怎样了?B学生语文、数学等科目以及为人处事、道德水准分别发展怎样了?C学生的所有上述情况分别发展怎样了?即使在应试教育-----分数的框架内研究,以每个人的分数为本的分数应该是:A同学原来的数学分数是多少?现在的数学分数是多少?:A同学原来的语文分数是多少?现在的语文分数是多少?B同学原来的数学分数是多少?现在的数学分数是多少?B同学原来的语文分数是多少?现在的语文分数是多少?C学生的发展状况也同样应该这样研究。但我们把扯在一起的平均分数作为教学成绩,把个人分数作为学习成绩。一个数学教师如果想提高他的教学成绩,必须同时提高ABC三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而对于A学生来说,他的学习成绩由数学、语文、物理等多学科组成,在数学教师想把其数学成绩由优良提高到优秀的同时,A学生是否愿意放弃他的语文物理等科目?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完全相同的两码事。
比班级授课制更优越的培养人才模式并非没有,只是由于这种模式被国家强化,使人们迷失了培养人才的渠道,误认为这种课堂教学是唯一模式,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已经毫无踪影,所谓的教学成绩实质上是传统政府垄断教育、排斥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渠道教育环节的象征,但却没多少人去研究。被班级授课制作为垄断环节的教学成绩仅仅是培养人才的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规定课时、规定进度、规定完成时间等,就只是强调了结果的平等,这就忽视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对有创造思想而不合乎学习成绩要求的学生是一种扼杀,为了中间不顾两头的课堂,使得“为了全体学生”成为口号而已。教学成绩的过度强化势必造成教师之间由于抢时间而发生矛盾或教师希望学生学的科目与学生自己想学的科目相异时发生矛盾。提高教学成绩(由于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统一)就成了折磨教师的软刀子,使其学问生涯处于令人尴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