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苗棣

1951年9月19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198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自1982年秋任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教师,1987年任讲师,1993年任广播电视文学系教师,1994年任副教授,1999年任教授。

亡国之君(79)


(第十七章:4)

  极度的悲痛几乎又使他大病一场。但在依照仪礼辍朝3日之后,他还是强打着精神恢复了正常的政务活动。首先,处理田贵妃的后事就是一项重大政务。礼部和司礼监根据皇帝的意愿安排了隆重的丧礼,还为田贵妃拟定了一套高贵美丽的谥号,叫做“恭淑端慧静怀贵妃”。工部和内官监星夜组织人力为贵妃修造坟墓,地点选在昌平皇陵区域内的银泉山,施工虽然仓促,但按照皇贵妃的规格,墓圹、墓园都还算宽敞精致,崇祯帝基本满意。他当然做梦也不会想到,田贵妃的这座坟墓将来就是他自己的长眠之地。

  京中的士大夫们对于宫中这位几乎专宠的田娘娘早有耳闻,因而对她的盛年早逝也大都唏嘘不已。直到两年以后,国破家亡...

Read more

亡国之君(80)


(第十七章:5)

  见到皇帝在罪己诏中号召群臣直言国是,又见到诏书中指责言官“挟私偏执、更端争胜”,“或代人规卸,或为人出豁,种种情弊,难以枚举”,因而上疏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认为皇帝对言官的指责实在是言过其实了,所以在疏中说:“若说‘为他人关说解脱罪责’,怎敢说绝对没有这种事?臣独辗转而不得其解的,是皇上了解了哪些情况才这样说?”接着又告诫皇帝,不应该听信流言蜚语,箝制言官之口。

  姜的奏章口气比较强硬,有几处诘驳问难,简直是在同皇帝辩论。正有一肚子邪火没处发泄的崇祯帝见到如此不恭敬的本章,立时火冒三丈,当即命令:“姜革了职,锦衣卫拿去北镇抚司着实打问。”姜于是...

Read more

亡国之君(77)


(第十七章:2)

  春天很快过去了,上天确实并没有显露出特别垂佑的迹象。黄河流域和畿辅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春旱,收成无望;江淮地区的旱情也在漫延,有些地方因为缺水根本不能插秧,只好把水田改作旱田。中原和西北地区已经饥饿了十几年的百姓们纷纷参加暴动,就连一向治安比较稳定的南直隶(今江苏、安徽)和浙江也出现了饥民揭竿而起的事件。在饥民的呼应下,李自成等部的农民军的攻势更猛。一月间,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率3万大军出潼关进入河南剿杀李自成农民军。汪乔年这次出师颇为踌躇满志,因为在不久前他刚刚指示米脂知县边大绶把李自成的祖坟掘毁,破坏了李家的风水。他在听到边大绶报来的喜讯时高兴地说:“知闯墓已伐...

Read more

亡国之君(78)


(第十七章:3)

  可面对着中原残破的危局,朝中大臣们却手足失措,毫无对策。复任首辅之职的周延儒把大批的东林志士引入朝中,崇祯帝本来对这些号称忠贞,把过去的执政者批得体无完肤的忠臣义士们抱着很大的希望。但重新得势的东林党人在应付国家大难的时候,却同他们的对立面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不思进取,同样是消极推诿,同样是不知所措。开封形势吃紧,许多河南藉的官员敦促内阁快想办法调兵解围。周延儒却说: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放弃开封了。人们对这种回答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开封又不是边疆城镇,放弃了也只是缩小一点疆土,放弃开封就意味着放弃河南,放弃中原,允许一个反叛的国中之国存在。再发展下去,又会意味着什么...

Read more

亡国之君(76)


第十七章:绝处图强(1)

  在风雨飘摇中,崇祯帝迎来了他即位后第15个新年。

  天下形势大坏,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坏。李自成和罗汝才的农民军正在围攻河南省城开封,从南阳调来救援的明军还没有接近开封城就全部投降,城里的官兵只能凭借城池的坚固死守。洪承畴正率所部残兵株守在松山、锦州等几座孤城中,只等着清军最后总攻破城。全国性的大饥荒还在不断蔓延,河南、山东方面传来的消息说,各地都在以人肉为粮,至亲好友都不敢轻易相互看望,怕被对方吃掉。饥民们为了填饱肚子铤而走险,人心思乱,一首让统治者听了毛骨悚然的民谣在到处传唱:“吃他娘,喝他娘,大家开门纳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国家的财政情况继续...

Read more

亡国之君(74)


(第十六章:3)

  朝廷不顾廷臣议论纷纷,任命吴三桂为临时军事统帅,要他“徐图再举”。至于如何再举,崇祯君臣们却一直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崇祯帝为辽东的军事问题召开过几次御前会议进行讨论,兵部只是强调“宁远现在有兵三万,巡抚、总兵都很得力”,宁远的防务可保无虞。而对于如何解救松、锦四城的围困却根本不提具体意见,好像那是一个应该由总督、巡抚们自己见机而行的小问题。兵部对这个棘手的大事避而不谈,刚刚复职不久的首辅周延儒和他的内阁同僚们就更不愿搅进来。周延儒初回内阁的时候,有一位关心国事的老将军曾拜见他,对他说:“相公入朝,愿首先以松山为急务,那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松锦一失将无所措手足...

Read more

亡国之君(75)


(第十六章:4)

  洪承畴被俘虏到沈阳之后,本来是下定决心以一死来报效皇恩的,一连绝食数日,对来劝降的一律痛骂不止。后来清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出面劝降,他仍然破口大骂,但范文程只是好言安慰,并且同他谈古论今。谈话之后范文程向清太宗报告说:“洪承畴不会死的。我同他交谈时梁上偶有灰尘落到他的衣服上,他立刻就把灰拂掉。连衣服都还爱惜,何况生命呢?”此后太宗就派人轮番劝降,还亲自去探视,把自己的貂裘送给他穿。洪承畴热爱生命同时又深受感动,也许在松山被围的6个月里还深刻反思过,感到明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而清王朝却正是天命所归。在这种情况下,他最后终于投降了清朝。有一种说法,说太宗曾命爱妾庄妃...

Read more

亡国之君(73)


(第十六章:2)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本营标兵和马科等部鱼贯东行。但他没有按陈新甲的方案分兵四路,而是把全部力量集中起来,保持着整体优势。全军的粮草辎重则屯集于杏山和塔山之间的笔架山,正好处在宁远与锦州中间的位置。洪承畴这样的安排显然还是从持重方面考虑的,虽然摆出了进攻的姿态,却还是先求自身的稳固,确立一个粮饷充实、队伍整齐的不败之势。二十九日,洪承畴和他的全部军队抵达了离锦州只有十几里路程的松山,当天夜里就抢占了离锦州五六里的乳峰山西侧,在那里扎下大营。清军的主力正在乳峰山东侧。

  八月最初的几天,明清两军以乳峰山为争夺重点,进行了几次激战。由于明军在兵力上占...

Read more

亡国之君(72)


第十六章:松山败绩(1)

  自天启2年(1622)明军在广宁(今辽宁北镇)战役失败后,清军同明军对峙的前线大致在锦州一线,这种格局保持了近20年。天启6年(1626)和7年(1627),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次率大军突击锦州、宁远(今辽宁兴城),企图拔除明军在关外的据点,但两次都遭到顽强抵御,结果是无功而返。崇祯4年(1631)八月,皇太极集中兵力围攻刚刚修复的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围了整整两个多月,守城总兵祖大寿被迫投降。夺取大凌河是清太宗继位之后十几年来在辽河以西地区唯一的一大军事推进,大凌河以西40里处就是明军山海关外的前锋堡垒锦州。此后10年间这座堡垒一直屹立在辽东前哨上...

Read more

亡国之君(71)


(第十五章:4)

  一个月之后,周延儒进京任首辅。一个坚定反对东林和复社的首辅的被杀与一个被复社一手推出的首辅的任职,标志着东林党人在政治上大复兴的开始。在这以后不太长的一段时间里,东林党人大为意气风发起来。

  周延儒还是很讲信誉的,入阁后就一改前几任首辅的作法,努力劝说崇祯帝任用东林,推行新政。崇祯帝对于几年不见的周延儒也很有些一往情深,第一次召见的时候,就握住他的手殷殷问候,赐宴的时候还亲自做主人参加。(杨嗣昌出征时也没有得到过这样的优遇。)回到宫里,崇祯帝仍然非常兴奋,对身边的内侍说:“还是他!”就好像迷路的商旅突然见到了一匹途的老马,下一步如何行动总算有了依靠。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