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松山败绩(1)
自天启2年(1622)明军在广宁(今辽宁北镇)战役失败后,清军同明军对峙的前线大致在锦州一线,这种格局保持了近20年。天启6年(1626)和7年(1627),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次率大军突击锦州、宁远(今辽宁兴城),企图拔除明军在关外的据点,但两次都遭到顽强抵御,结果是无功而返。崇祯4年(1631)八月,皇太极集中兵力围攻刚刚修复的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围了整整两个多月,守城总兵祖大寿被迫投降。夺取大凌河是清太宗继位之后十几年来在辽河以西地区唯一的一大军事推进,大凌河以西40里处就是明军山海关外的前锋堡垒锦州。此后10年间这座堡垒一直屹立在辽东前哨上,在其身后是松山、杏山、塔山一连串坚实的小城堡,再后则是关门外的重镇宁远。自锦州至宁远五座连成一线的城池,依山傍海,是明军在辽东防线上的防御重点。清军几次入塞,在畿辅一带如入无人之境,但进出中原却不得不绕过山海关防线,取道北京北面的长城各关口。有宁锦诸城在,山海关就坚如磐石;山海关牢固,清军通向中原的道路就不能畅通,取明而代之的战略意图就无法顺利实现。因此,清太宗皇太极对明作战的基本战略,一方面是不断派兵深入中原撼动明朝根基,另一方面就是要拔除辽东的一串明军据点,首先是拔除宁远以东的四座堡垒。
崇祯13年(1640)三月,清太宗为了夺取锦州等城,派遣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率军在义州(今辽宁义县)驻扎屯田,先在锦州外围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军事基础。等到屯田筑城初具规模之后,清军开始由远及近地逐渐实行对锦州城的包围,先是扫清了锦州城外围的一些小堡垒。到崇祯14年(1641)春,清军完成了坚实的包围,在锦州四面各设8座大营,绕营有一圈深壕,沿壕筑垛口,各营之间又有长壕连通,逻卒探哨寻视不绝。以一种类似坚强防御体系的工事进行围攻,反映出清太宗的军事天才和誓死拿下锦州的决心。
守卫锦州的是清军的老对头祖大寿。他在崇祯4年(1631)被迫降清后,以搬取家小,充作内应为名骗取清太宗的信任,回到锦州,但立即重新报效于明王朝。明廷对他也仍然依重,让他带兵防守锦州重镇。因为有过一次假投降的历史,祖大寿抵抗清军围攻是很坚决的,锦州城的防御设施很好,存粮也比较充实,他的战术是凭城死守,静待援军。
此时负责对清作战的最高军事统帅是堪称将才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在得到清军围困锦州的消息后,他立即意识到一场大决战即将来临。既然清军的目标是对准锦州乃至宁远的,唯一的对策只有集中兵力在锦州一带同清军进行一番大战,才能保住关外的各个堡垒。自从万历47年(1619)萨尔浒决战以来,明军实际上从来没有主动同清军进行过大规模会战,到底有多少取胜的把握,洪承畴胸无成算。但敌军逼到面前,也只有迎敌一战了。洪承畴一面先派小股部队沿海岸抵近锦州,骚扰敌军以缓和锦州被围的势态,一面亲自统率山海关附近的各路官军出关进驻到宁远,随时准备对清军进攻。因为仍然感到兵力不足,他还上报朝廷,要求把京畿附近的几支部队火速调至宁远。
当洪承畴正在宁远集结兵力的时候,锦州的守城局势却越来越严峻了。三月下旬,驻守在锦州外城的蒙古军将领诺木齐、吴巴什暗中同济尔哈朗联络,准备献城投降。祖大寿发现了这个情况,正要捕杀两个蒙古将领,蒙军却先动了手。祖大寿的亲信部队和蒙族部队在锦州的内外城之间进行了一场大战,清军趁机攀城而上,把祖大寿部逼进了内城。外城被清军占领,锦州的城防更显得岌岌可危了。但是祖大寿还是决意固守。五月,他派人溜出围城向洪承畴报告说,城中的粮草还能坚持半年,希望援军不要轻举急战,要用战车步步为营,稳健推进。
山海关外的紧张局势使得崇祯帝也紧张起来,但他从来对军事一窍不通,对于到底如何组织这次重大军事行动完全没有主见。五月十八日,他在中极殿召见了兵部尚书陈新甲,问他应该如何决策,如何安排。陈新甲几个月来一直为宁远方面调兵输饷,很想打一个漂亮仗,煞一煞清军的锐气。他向崇祯帝报告说,现在洪承畴在宁远已经集中了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山海关总兵马科、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密云总兵唐通、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共8镇兵马13万人,军粮军饷也即将运齐。陈新甲以为,明军集如此雄厚的兵力在锦州一带的山海之间狭窄地带同清军进行决战,可以避敌铁骑奔驰之长,是多年来没有过的极好时机,又有洪承畴沉勇机智进行指挥,正可望取得一次大捷。为此他建议以松山为中枢,分兵四路,一路出塔山经大胜堡攻敌西北;一路出杏山绕过锦州由北面进攻;一路出松山渡小凌河阻敌东侧;一路作为主力直接由松山攻敌南翼。四路合围,聚歼敌寇。
陈新甲号称干练知兵,但这个作战计划却很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他对兵力对比和地理形势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却没有考虑到明军战斗力极差这个关键因素。将领懦弱腐败,兵卒士气低落,器械破败,军政紊乱,这好不容易凑在一起的13万大军能够集合起来吓一吓敌人已经很不错了,想要分进合击大获全胜则简直是在做梦。洪承畴身在前线,很了解自己部队的这些痼疾,因而一直反对兵部意想天开的作战计划。但崇祯帝听了陈新甲的一番侃侃而谈却十分开心。多年来只是不断接到失利的战报,很少能听到奏捷的声音,如果能在辽东前线一锉敌锋,不但可以出出多次被清兵横扫京畿的恶气,也可以乘胜抽调兵马到中原围剿流贼。这样的前景不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吗?
为了这样美好的前景,他在原则上全力支持陈新甲的方案。但多年的统治经验使得他不像崇祯初年那样急躁和自以为是了,他希望兵部还是能多考虑前方统帅的意见,尽量作到中枢和前线协调一致。陈新甲于是在这次召见后又同内阁几位辅臣以及兵部侍郎吴甡、前兵部尚书傅宗龙一起商议,最后决定派遣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到宁远军前作为特派员了解情况,参预决策。后来又增派了一个前绥德知县马绍愉,以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身分到军前赞画机务。
从这年夏初起,明军几镇官兵先后开出山海关,在松山一带集结,并且在松山附近同清军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接触,在石门地区还取得了小小的胜利。洪承畴对这点有限的胜利并不抱乐观态度,仍然坚持持久战的方针,在给朝廷的报告中说:“久持松山、杏山以资转运粮饷,而且锦州城守颇坚,不易被攻破。若敌军再过今秋,不但其国内无以为继,就是朝鲜供应的粮饷也不能保障。这就是可以坚守而后再战的策略。今兵部尚书议战,臣岂敢迁延不前,只是怕粮饷运输困难,鞭长莫及。事关国体,不如稍待,使敌人自困,较为有利。”但已经到达关外前线的张若麒却被几次小胜仗冲昏了头脑,以为可以迅速进军,一举大败清兵。他在向兵部和皇帝递送的秘密报告中痛陈机不可失,希望朝廷立即下令进行决战。
本来就倾向于速战速决的崇祯帝这时候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渴望多年的大捷既然唾手可得,当然不能再作拖延。七月,他密敕洪承畴火速进军援救锦州,伺机重创敌军。陈新甲也在给洪承畴的书信中通报近来有清军再欲由京城以北的长城诸口入塞的消息,威胁说:“阁下督关门一年,费饷数十万,如果锦州之围未解,内地又遭困扰,不入山海则内地空虚,若撤兵辽西则无功而返,怎能对得起皇上,又如何向文武百官解释呢?”在这样急于星火的催逼之下,洪承畴只能全军出动,志在决战了。“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