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罗家德

现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兼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聘教授

中国管理优势的来源


  中国管理之所以生产很有弹性,对顾客反应如此快速,正是因为我们有网络结构的组织,又有成功的关系管理,保持着弹性与可变性,什么事都可以快速协商,马上改变。

  梁漱溟就直指中国人是关系主义的。本土心理学家杨国枢、黄光国等人则以为研究中国问题要使用“方法论关系主义”(methodological relationalism)。西方管理学界也一直把关系(Guanxi)作为中国管理研究的核心命题。关系在管理中的作用在中国社会是主要议题,但在欧、美则只是次要议题。比如,组织内的社会交换也在西方管理理论中讲,主要表现在领导—部属交换理论(leader-me...

Read more

穆巴拉克走了,然后呢?


 

据闻穆氏己把政权交给副总统,进行政治制度的和平过渡,远离开罗。但这不是埃及人民痛苦的结束,而会是埃及漫长转型的开始。

近二十年来,我们见识了一次又一次的民主狂欢,但之后呢?

其实,我们很少问,什么才是培养民主政治与民主监督的社会土壤?这才是我们在这个事件中最该注意的、最有启发的问题。

马可仕下台时是一次伟大的人民胜利,但今天菲律宾依旧是菲佣世界飞,在香港人质事件中,我们也见识了菲国警察的无能,与政客的推诿责任。

泰国结束了军政府统治,但红杉军与黄杉军是“轮流革命”而不是“轮流执政”,最后又让军方出面发动政变,扮关键角色。

乌克兰颜色革命之后,反对派一执政就分裂...

Read more

中国管理的优势


 

我记得有一次我访谈一个高科技产业研究员,问他为什么高科技ODM(从设计到制造的代工)日本、韩国都作不过我们,劳工成本难道就是最重要的因素吗?他的答案是,劳力成本在高科技制造中占的比重因不同产业而不同,有的并不很重,比如芯片代工,而我们的优势是,一、我们极有弹性,生产可以变多变少很快调整,最合适商业波动这么大的产业。二、那时要日本设计试制一款高科技产品,至少二到三个礼拜才能作出样品,而我们只要七天。今天这个时间甚至被压缩到三天。

西方管理理论近来最强调的弹性、易变以及快速反应,其实在我们国家有了最好的实践。

早在中国还在相对贫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Read more

这个社会要志愿者精神,不是雷锋精神


 

我发觉我们的社会在迈入公民社会时,最缺的就是志愿者精神,但常常志愿者作了公益,往往被冷嘲热讽。背后的一个心理就我们总把好人好事就当雷锋精神,就和政府树典型连在一块,很多人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但其实志愿者精神不是雷锋精神。

第一他不是集体主义导向的,不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这样的宏大叙事,而是自组织、小团体导向的,为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小目标,发挥出个人的兴味,主动承担。它可以是为了家前一条小河的环保,村中一群老人的慈善,也可以是为了专业精神,组织行业协会、职业协会以相互监督,甚至可以为了一小群人的特殊兴趣,如驴友会、读书会等等。

第二、他没有那么发扬卓砺,艰苦奋...

Read more

陈光标别去台湾丢人现眼了


 

凤凰时事辩论会报道:“陈光标高调赴台行善,有损台湾人尊严?大陆首善陈光标月底将赴台行善,由于陈光标坚持采用当面向受捐者发放现金的形式,引来台湾社会争议。立法委员强调,发善款要考虑受赠者尊严。而新北、桃园政府则认为观感不佳,明确拒绝;但许多台湾底层民众却对“尊严”说不以为然,希望能够领到善款”。

称陈光标大陆首善?这是凤凰网下的标题吗?在西方慈善精神十分发达的社会,慈善精神的代表只会是放弃学者生涯到非洲去行医的史怀哲,或是放弃校长生涯,去过“穷人中的穷人”生活的特瑞莎修女,“首善”怎么数都数不到盖兹。美国对盖兹的善举表现十分平淡,说捐尽家财的富豪很多,只是盖兹刚好特别有...

Read more

为什么春运买不到票?


 

春运时节年年都是买票难的日子,铁道部说了,2010年可以解决,又说2012可以解决,最新消息是2015可以解决。看来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我没作过这个问题的调研,其实既不知道老大难背后的原因,更没有任何解决政策,但有一点个人的经验可以分享。

三年半前的暑假,朋友邀我去新疆玩,我太太每天一个起早就去附近的几个票站抢第一时间点才发售的软卧票,连续三天没买到,就只好作罢。刚好我有机会去河西走廊地区作调研,有当地领导带着作,所以调研后,想想新疆不还,朋友力邀,就问好不好买到去新疆的火车票。领导一听,说没问题,我傻傻地说,我一早去排队买吧,领导马上说这事还是他们好办,交给他...

Read more

我们对关系管理的误解


 

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所以中国管理最核心的议题就是关系管理,目的是营造和谐信任的环境,以利于自组织的治理模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智慧中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

每当有人谈到中国人的关系管理的传统思想时,一套经济人的道德观就以「现代」为名展开批判。一篇中国经济网上的「中国人的管理逻辑」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观点。简单地总结其中几个重点,一、中国人的以义制利只是熟人社会的诚信,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契约的诚信。二、个人网络的成功与组织的成功是不一样的,现代需要伟大的商业组织。三、好的中国领导是内圣外王式的制度设计,而现代的企业组织则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降低人的重要性。四、个人事...

Read more

我看“和谐管理”


 

和席酉民在Stanford见面,有机会一晚长聊,进一步深谈了他的「和谐管理理论」。我的认知是,『和』的法则谈的是基于人际关系、人际信任,自然成长出来的治理模式,要有好的领导才能作出整体架构性的规画以及大家齐一的方向与愿景,让自然成长出来的机制『和而不同』。「谐」的法则,则是因为计划与控制而有的命令、规章、流程,可以使员工的行动协同合作。好的管理是两者兼顾,而且两者藕合的。和谐管理就是要找出「和」与「谐」平衡与藕合的机制。他并将这些理论用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管理之上,想以「和则」创造一个让教授因兴趣结合,自组织,教授治校的环境。

我们都以为未来「和则」会越来越重要,因...

Read more

「给力」的管理学


 

「给力」成了2010年网友使用最多的网络语汇,甚至超过了『我爸是李刚』,不少朋友开始问我,这是什么样的社会心理,使得大家那么喜欢「给力」?

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大家太无力了。

「这社会太黑暗了,我只想简简单单地生活。」这类人对社会的未来感到无力。

「生活压力太大了,不知道那一天才能熬出头。」这类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无力。

「每天忙,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这类人迷失了方向,对生命感到无力。

『我也没办法,这事上面说了算,改变不了』。这类人没了热情,无奈地逆来顺受,对每件事情感到无力。

『累呀,好想休息,不想动了』。这类人没了生活的动力,对每天的生活感到无力。

...

Read more

放权才是硬道理


  我不断强调中国管理的本质以及优势在于「无为而治」,但我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自古中国还是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官僚制度呢?而且在十九世纪以前一直有着世界最大的层级组织。中国组织中理性系统的成分,是为了在管人的过程中,更好的规范行为底线,增加合作性和增强人际信任,也就是说,以法辅礼的思维。我们也都知道,这些自组织固然非常有活力,但是往往活力到了最后可能就会乱了套。乱了套的结果就是互相掐、互相卡、互相争斗,甚至最后变成了藩镇割据,更糟糕的变成了军阀乱战。我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为了维持自组织单位之间的稳定,必须要有一个层级制度的组织来加以控制。但在这个层级控制过程中,中国还是非常强调礼治秩序和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