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华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
2010年3月27日,是林耀华先生的百年诞辰,在学术界追忆林先生时,笔者也略作思考,以表尊重之意。林耀华、吴文藻、费孝通等都是燕京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派深受结构—功能论的影响,注重从经验层面来研究汉人社会,这些老一辈学者的努力也让中国人类学在当时获得了世界性成就。
西方的社会理论于19世纪末期开始被学者翻译并移植到中国,国内的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也相继建立,西方的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给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当时中国留学者多膜拜斯宾塞进化...
作者文章归档:刘涛

从水管站改革看农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从水管站改革看农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以湖北省H市C镇水管站调查为例
\摘要:以市场化为取向的被称之为“以钱养事”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进行初期便引起了广泛争议。赞成者认为市场化改革是必经之路。反对者认为农村社会公益服务事业因其自身性质决定了市场化改革无法解决问题。通过考察乡镇事业单位之一的水管站的生命历程可以看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与不务正业成为必须改革的起点,而市场化改革的路向因其造成改制后的单位性质不明、人员思想混乱、人才断层严重、市场主体未能培育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改制后的农村社会公益服务体系并未能更好地服务&ld...
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单位及启示
“宜居与幸福”:现代城市建设的方向
改革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建筑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仍面临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中国城市的建设需要提高宜居的水平”。“宜居“作为一个时代的城市发展命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打造城市的宜居状态是一个更为深刻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当前城市的建设在日益向现代性迈进,越来越关注城市的外表忽视人的主体性,城市的文化被抛弃在冰冷的建筑群里,同时城市的交通、住房、环境问题也在不断恶化,人与自然地关系越来越疏远,城市的宜居水平急需要提高。现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些问题,如何应对甚至避免这个问题?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策略...
冷对千人下跪,市长栽了!
前些日子,辽宁省庄河市市政府面前“千人下跪”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记者了解到,这些下跪群众是当地两个村庄的村民,他们于4月13日到庄河市政府门口反映村干部涉嫌腐败的问题,要求市长出面接待,但无人搭理 …
4月24日,大连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庄河市市长孙明因对4月13日集体上访下跪事件处置失当,造成恶劣影响,责令其辞职。一场“下跪事件”,引发如此轩然大波,以至于市长也栽了,个中诀窍究竟在哪呢 …
“下跪”仪式的游戏规则
青天的传统 古代老百姓受...
大旱反思:农田水利建设如何改善?
西南数省大旱,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大多农村年的供水工程仍然在吃半世纪前老本的农村,水源很快枯竭,大量农民生活生产陷入无水可用的困境。西南数省大旱,赤地千里,庄稼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已严重地危及生产和民生。
其实,不仅是大旱之年农民受损,就是一般的旱灾农民亦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农民对这种日常性损失早习以为常。这表明抗旱被动不仅是应急性水利设施缺失的问题,同时折射出村庄内部中小型基础水利设施的严重不足。
水利基础设施的严重缺失主要是源于当前水利建设的私人化、家庭化。本来应该由公共力量提供的水利,现在转由农民个人或者市场来承担,以个人来抵抗巨大天灾难以想象,而且水...
乡村社会的变动与村民自治的实践
中国农村研究与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建构
中国农村研究与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建构
——兼评贺雪峰著《什么农村,什么问题》
刘 涛
[摘 要]近年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构建的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至今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分歧,贺雪峰的近著《什么农村,什么问题》给当前争论以很好的启示,著作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中国农村研究的进路、研究范式以及研究态度等问题,表明农村研究的目标不应是简单的理论对话,要以...
农民的迷茫与农村的彷徨
由于承载着一份责任与希望,这些年来一直在记录与理解中国农村,不觉间,一年又悄然而去。蓦然回首,那些历经过的村庄、深聊过的农民虽留在了记忆深处,但是却又那么的模糊不清。因为无论是关注者、倾听者还是他们自己在经历了一年的辗转反复后,仍然看不清前路。往远处深望,分辨农民的前途与乡村的未来时,却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找不到既能够快速解决乡村发展又能够保障农民稳定的合适之举,只能无奈的安慰:时间或许会解决一切。然,该努力的还要努力去做,只是这个过程会有些漫长。
农民合作的历史选择与现实可能
摘要:世纪初,国家希望通过税费改革解决三农危机,实现乡村稳定,推动乡村发展。然,在缓解危机的同时,负面效果也在呈现,乡镇资源枯竭加之村干部的“不作为”,村庄难以治理,市场冲击下的消费主义兴起,乡村治理又面临新的困境。此时,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使村庄治理的改善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也为农民合作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