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秩序中的舆论能力和宗教宽容并不必然导致观念的同一,基于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以及舆论能力的增长,观念之争是一个必然出现的思想生态。松散、多元、分化的民间状态虽然有着基本一致的出逃目标和应然参照,但在具体的路径选择方面存在多重分立,更多的观念之争立足于目标之下的技术性讨论。社会科学的任何“整全”方案很难在“实验室条件”进行测试完成,它与当时社会的开放性交融已经加入了多种难以预设的因素,民间的各种“进步方案”也更难达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这并不说明民间秩序的混乱状态或乌合之众,正是活力及其创造性的特征才导致这种观念纷争...
作者文章归档:左春和

民间的行动自由
因为思考自由是难以确证的事实,仅仅停留在思考自由还会成为犬儒主义的借口,所以必须有行动自由对于思考自由的具体实践,并且民间秩序中这种行动自由与思考自由并不分离,甚至有的行动自由先在于思考自由。思考自由与行动自由相互生成、促进,并延续其意义和价值,这是非自由秩序中的自由因素的存在,也是打破历史僵局的动力之一。思考自由相对于理论的不自由,思考自由本身带有自由的实践,它本身是动态的,没有与行动自由产生区隔,而理论的不自由是静止的,其本身无法容纳自由的动态。自由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但自由主义政治学是一套逻辑分析的框架,其学术性对于自由实践的关注是事后的发生。也就是说,行动自由是实践自由的重...
民间的思考自由
自由作为一种绝对价值不应以任何理由放弃或被无条件丧失,它不仅是天赋的,还是历史进步的必要条件。与具体的行为自由和政治自由比起来,思想的自由往往被忽略,如果停止了思想的自由,那么最可怕的结果就会降临。
本文所指的民间主要是相对于体制知识分子(以下简称知识分子)的一个思想群体,这里所说的自由并非政治自由,而是一种思考的自由和相对的社会性自由,思考的目标主要涉及政治自由。在没有政治自由的情况下,人必须有思考的自由并且也存在这种自由,然后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自由作为一种绝对价值不应以任何理由放弃或被无条件丧失,它不仅是天赋的,还是历史进步的必要条件。与具体的行为自由和政治自由比起来,思想的自由...
选择自由
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自由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其直立行走形成的与其它动物的物质性区别,而在于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这是人与动物世界的本质分离。如果人的存在只限于自在,这便是物的自在,自在的状态是机械的物质世界。人的自为属于人的存在结构,人无法脱离自为而存在,在自为状态中,人类呈现出对于自由的渴望,这是人的自由与客观世界形成的永久张力。人因此成为会思想的芦苇,是因为他并不满足于客观法则的局限,他必须与生俱来具有选择的自由,自为即是他最初的自由方式。萨特之所以认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之可能,就在于人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人的自为的存在意味着人无法逃避自由,在这个世界上...
绥靖主义的底裤
有律师大力倡导绥靖主义,攻击死磕律师,强调律师的战场在法庭。这种论调貌似有理,实际上是另一种宣传语言,与社科院的思想道德档案出自一种利益格局。既然这种言论由自己通过各种自媒体渠道向社会发出,就意味着自愿接受舆论市场的检验,不同观点的争论力所难免,也有助于接近事实真相。但是这种自称绥靖主义的律师却容不得任质疑和批评,即便是价值方面的争论也被其控为“构陷”,或者认为故意给其“抹黑”,并拉出一种街头决战的架式。
其实,在思想、价值争论中,流氓与肌肉是吓不到人的,也不是思想的决胜力量,这种架式最多只是灵魂的示弱。当一个以法律王...
文化的保守与革命
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保守文化传统的过程。文化的保守不仅来自文化传统的内部需要,还是文化发展愿望的结果。人的自由在于充分分享传统,在文化保守的传统中,自由一直构成促进自由扩展和文化变革的主要因素,文化的保守还是历史与未来双重力量的交汇。希尔斯说,人类社会保守了许多它所继承的东西,这不是因为人们热爱这些东西,而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没有这些东西他们就不能生存下去。人们无法想象出可以完全代替文化传统的东西,现代人本身又是文化的产物,尽管人们对于拥有的文化传统并不满意。但是,离开了对于文化的保守,也便剥夺了基本的生存资源和生命意义,每个人的文化保守又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本需要。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保守...
自焚的火焰:民族主义的背判
民族主义是一种虚妄的火焰,在所有压制人性的意识形态中,民族主义最接近自焚。民族主义形成于历史和文明的复杂结构,盛行于自恋、自大与自负,消失于强大宽阔的文明,复活于历史的伤疤和民族自卑。民族主义承载的是政治抱负,它不是为人服务,它只为一种政权模式提供权力来源与道德合法性滋养。作为一种低级价值,民族主义始终潜伏在情绪之中,它是情绪的外化,情绪是它的共相。在一些时刻,总有人拿民族和民族主义自我照明、取暖或虚张声势,或者用民族主义的道德正确进行政治打人,是因为民族主义深深吸附在文化的奴性之中。
从本质上看,民族主义没有健康与病态之分,比如感冒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之所以民族主义常常使人神魂颠倒,就...
砸碑闹剧中的“爱国”真相
爱国主义是流氓无赖的最后避难所,这句塞缪尔·约翰逊的名言所包含的真理已经撕掉了“爱国贼”们最后的遮丑布。“爱国”确实一件在任何时候看起来都无本万利的护身马甲,只要穿上它,即便是一群流氓毛贼也会受到情绪的奖赏。虽然历史是逃不过去的,但是,有谁见过流氓无赖们在乎过什么历史?在这种病态的精神传承中,过去有义和拳,今天又有“砸碑五壮士”,虽然年代不一,但其灵魂衣钵尚无分别。只是义和拳未能在历史中走远就已显了原形,而“砸碑五壮士”还风光在当下,不过,其豪言壮举掩盖下的灵魂败絮也已暴露殆尽。...
制恶重于扬善
中国的七月充满了深刻的隐喻和悖论。七月的开端铺满了庆典的鲜花、如火的旗帜、放大的理想、自恋的辉煌、炫耀的颂歌与尽情的欢腾,颂歌告诉我们,自从有了这样的开端,便有了一种伟大和光明。但在七月的尽头则是祭奠的花环、送葬的白纱、深深的绝望、死寂的黑暗、无尽的挽歌与如灰的悲伤。一个月份的两头充满了红与黑、喜与忧,充满了颂歌中的崇高、伟大与现实中的灾难、邪恶。在七月尽头的这场动车灾难中,亲临事件的人们已经没有心思去追寻颂歌中所描绘的幸福与蓝图,他们发现幸福与理想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奢侈品,而不是普世价值。人在痛苦的时候才需要追求真理、寻找真相。人们还发现真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一个生命来讲...
“均贫富”不能带来社会和谐
贫富之差是人世间的基本常态,世俗政治永不能将其彻底消灭。消除贫富之差距也只是一种政治姿态,很难在现实层面上找到有效的操作性。邓小平说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最终走共同富裕之路。邓公把第一步画出了时间表,第二步只是描述了一种理想,表达了一种愿望,显示了一种智慧。胡锦涛在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讲: “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句“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也只是说明 &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