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邓智仁

1984年——以贷款港币1万2千成立香港利达行房地产代理公司。
1990年——成立香港利达行投资公司,专管外汇、期货、股票业务。
1992年——利达行房地产成为全港最庞大之物业代理机构,员工500人,在港分行50 间,另台湾、美国、澳洲设有分公司。利达行投资公司也成为全港最大外汇 交易商之一,员工1500人。
1993年初——投资北京玫瑰园别墅。
1993年底——成立北京利达行房地产咨询公司,员工达500人。
1996年——香港利达行被债权人香港至祥公司兼吞。
1997年——北京利达行及玫瑰园无偿转让给陆苍先生。
1997年中——玫瑰园被法院查封。
1998年——代表香港至祥入股现代城并策划现代城之销售工作。
1999年3月——受聘为万博苑之总顾问。
1999年8月——受聘为中银建置业有限公司总顾问。

选出业主代表会谈何容易


    

  很多总统都是民选出来的。但不代表他们就不会被暗杀,比如肯尼迪;不代表他们为了国家长远利益推行一些政策就得到大众认同,例如今天的法国总理和刚刚落泪下台的澳洲总理;不代表他们为应付危机实行紧缩政策就受群众理解,如现在的希腊暴乱、爱尔兰等。

  在中国房地产,物业管理更是经常出现业主与业主委员会打架,保安与业主打架,与业主委员会打架等等。虽然政府出台了入住一年后业主可自组业主委员会,决定物业问题。但环视全国物业管理较完善的依然是开发商自己管理的小区,原因在哪里?因为物业管理是一门既不怎么赚钱,又吃力不讨好的生意。

  本人从事房地产26年...

Read more

石家庄三年有感


    

  我是邓智仁,一个香港人。我自认是一个坚守原则的人。但在今天的中国,如此庞大的领土,13亿人口,又是一个惊世变革的时代,我的原则是最吃亏的。在生活中,大家可以看到守法、守规、有道德、见义勇为的人往往是最吃亏的人。在这笑贫不笑娼的时代,遵守原则实属不易!

  石家庄对我是个陌生的地方,差不多三年了,除了老百姓的朴素、善良之外,我对其它一律没有好感。包括政府的官僚、各种税费的繁杂(实际算了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空气质量、活动的场所等等。在我就快任职三年的时间,我正在思想斗争是否还留下来?

  我留在盛泽公司或石家庄唯一的理由是因为这里是能让我...

Read more

幸福,不一定非要买房


    

  我多次在媒体访问中提到,当你开车上路就不要抱怨堵车。因为你开车是“因”,大家都开到路上,堵车就成了“果”。买房也是一样,假如大家都在盲目的去买楼,就不要抱怨楼价如何高的离谱。正是有了疯狂买房这个“因”,才铸成了房价畸高,开发商不负责任,坑你、黑你这些“果”。我在一个美国举行的中国房地产推介会上,回答美国人对于中国楼价畸高的质疑。我说你们美国人很难能理解,中国人对于房地产的特殊“感情”,尤其是内陆地区的中国百姓。

 ...

Read more

[拆迁]开发商遇到困难向谁申诉?


  我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或各知名大学讲课中,抨击中国开发商的德行,我本人也是受害者,因为开发商的不诚信行为连累本人破产两次。但是当很多开发商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时候,开发商自身确实也有难言之隐,尤其是面对当地政府的官僚强势,很多时候有口难言、有苦难辨。

  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拆迁问题。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拆迁是不可能自己解决的,也没理由解决。他们只是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经过合法程序出让土地,付出协议的金额,由政府协调拆迁。开发商自然不知道哪个是钉子户、哪个有特殊要求,而协议的金额也是由政府定,假如土地总额(含拆迁)过高,开发商自然退出。所以在这种安排情况下,开发商理应不会与被拆迁户产生...

Read more

如何培养房地产职业经理人


邓智仁 2005-05-30 11:22:33 发表于搜狐焦点房地产网-谈房论市-邓智仁论坛 我多次在清华与复旦讲解有关CEO、EMBA、高级经理人等课程时,对最后作总结时常常说:“你们是好学的,前途无量,你们听完我的课程,可能感觉很有好处,但是,事实会令你们很失望,因为这类课程首先你们老板要先来听,才明白房地产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他们不会来学习的,因为他们对房地产投资的成与败在于关系够不够硬?银行能不能圈到钱?楼市是否兴旺及楼价是否上升?至于房地产的专业管理问题他们不想知道,也不想学,因为万一市场有变或关系断了,他们可能跑了,可能再回归原来的行业。学这一套房地产理论与知识有什么...

Read more

我对事业的追求


我对事业的追求 邓智仁 2005-05-17 14:47:09 发表于搜狐焦点房地产网-谈房论市-邓智仁论坛 我在1981—1984年期间,经历过无数次的创业失败后,仍无所作为。在此期间,我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了佛教与基督教,由此启示自己。同时明白,人生一切的追求,最后还是归于零。问题是人生短短几十年(我相信我能活超过一百年)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个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经历,无论成功与失败,痛苦与快乐,最后还是化为乌有。怎样名留千史,硕果累累,财富无数等都是自己给自己安慰罢了。死了后,崇拜你有什么用?财富留给子孙对他们好吗?是祸是福死了以后也不知道。所以我认为自己...

Read more

美国—中国人移民的乐土??


以前,我常常到美国探亲或旅游。但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也会偶然研究一些美国经济和现实的书籍,但对美国未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近,因为要在美国资本市场打滚,所以去美国比较频繁,逗留的时间也较长,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有较深刻的了解。其实,很多时候一个局外人看问题往往比局内人清楚,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首先,表面看到的是美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你可以看到一大群非常胖的人,也看到一大群很瘦的人。有很高个子的人,也有很矮的人,有很黑的人,也有很白的人,有很富裕的人,也有很穷的人;有很豪华的车,也有很破旧的车,有很豪华的别墅,也有贫困的破旧房屋。有很礼貌的人,有很粗鲁...

Read more

又再见了北京


2005年7月,应北京庄胜崇光集团的邀请,我放下上海的顾问与课程工作,回到北京。操盘销售崇光南馆的工作。在回到北京后,。北京传媒非常关心我的动向。很多人对我的回京原因很感兴趣,我讲此次回来是为情、为义、为荣誉与为 金钱。很多人,包括庄胜集团的老板周建和都可能都不相信,我以什么为情为义等不切实际的口吻对待现实的北京房地产。但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2003年非典时期,正是信达行面临种种经营危机,也是我的落难时期。作为一个陌生人的周建和先生毫不犹豫的以高薪聘用我为他集团的顾问并派我去上海分公司当总经理,轻易让我度过难关。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在上海一个庞大的项目无法开展。我也离开上海...

Read more

从金田黄汉光到首创刘晓光


从金田黄汉光到首创刘晓光 邓智仁 2006-06-26 10:52:02 发表于焦点房地产网-谈房论市-邓智仁论坛 或许是一个惯例:一个人在一个行业做的久了,就容易带点超然物外的境界。 从事房地产行业这么多年,也算是很有些经历的人。曾经有很多作家看中我的经历,想与我合作,写中国房地产发展史,都被我谢绝了,不仅是因为职业道德的原因,更多是我已经有了强硬的神经,不想再多谈这些是非了。 拜这些年的经历所赐,结交了许多地产界的名人,从全国第一个开发商——深圳金田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汉光,到后起之秀刘晓光、冯仑、潘石屹、任志强,都是有过交往的,特别是与前香港中...

Read more

谁说开发商不能低于成本卖房?


假如是真理的话,全世界就没有开发商破产了,多好的一个行业啊! 我自1984年从事房地产到现在25年来发现,北方开发商和南方开发商对于房地产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一、南方开发商对市场反应快,升也快、跌也快;北方开发商对市场反应慢,升也慢、跌也慢。这是因为南方生意人现实,以电器或一般消费品为案例,南方企业家乐意低于成本清理库存产品,“赚头折尾”是无所谓的事。 从09年元旦、春节商业零售额又创新高可以看到,很多厂家都做了促销活动,很多商品都是低于成本出售的。很多人都认为房地产必然是要赚钱,我就反问他们为什么不能赔钱,当市场不接受你的价格时就应该用具有诱惑力的价格来刺激市场。 那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