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袁清溪

我关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国家大事,希望国家富强昌盛。

中国历史人物智慧赏析(管仲篇之四)


 责权利与德能勤绩要成正比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这是管仲在《管子》立政篇里的一段话。意思是:君主需要审查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臣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大臣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大臣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治乱的根源。

管仲在谈到国家治乱兴衰时说:“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即五项纲领性措施。”意思是说:“国家之所以治...

Read more

中国历史人物智慧赏析(管仲篇之三)


 百年大计在于教育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管子》修权篇里的一段话。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

这段话从两千多年的春秋流传到今天,可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后来人们把它提炼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管仲重点是要讲树人的问题。前边的树谷或树木都是铺垫,为的是更容易把道理讲的明白易懂,也是为了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树人的重要性。确实,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忽略了人,其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了。就象人们讲健康的重要性一样,说人虽...

Read more

中国历史人物智慧赏析(管仲篇之二)


 交友处世务必明察慎行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道之用也,贵其重也。毋与不可,毋彊不能,毋告不知;与不可,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这是管仲在《管子》形势篇里的一段话。意思是:乌鸦般的交谊,看着友善,其实并不亲密;不重合的绳结,即使坚固,也一定松脱开解。所以,道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贵在慎重。不要交与不可靠的人,不要强给做不到的人,不要告知不明事理的人。交与不可靠的、强予做不到的、告知不明事理的人,就叫作劳而无功。

管仲用比喻的方式来阐述交友与做事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后世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他首先用乌鸦来形容人的虚伪。他认为象乌鸦这样虚伪的人是不可交...

Read more

中国历史人物智慧赏析(管仲篇之一)


 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

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这是管仲在《管子》牧民篇四顺里的一段话。意思是:所以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

管仲是法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注重依法治国,但他深知法律不能用之过滥,特别是刑罚更不能用多了、用错了。否则,人们就不畏惧刑罚了,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看来,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管仲就深知法律的规范性、严肃性。他认为法律是对人们言行的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是法...

Read more

中国历史人物智慧赏析(管仲篇)


  管仲(约公元前725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齐国宰相,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后人根据他及他之后到汉末具有与他相同思想的各家学说编著有《管子》一书。他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历史上又名为管仲改革。他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Read more

抖出人生三境界


 抖出人生三境界

读刘建勋《空竹情-杂咏》有感

刘建勋,原衡水移动公司党群办主任,退休后热衷文化体育事业。几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早出晚归参加抖空竹活动。在我的眼里,抖空竹就和我们大家散步、跳广场舞一样,都是运动健身而已。然而,前几天,我意外地收到他赠阅的一本新书,书名叫《空竹情-杂咏》,编著者正是这位仁兄,而且还是关于抖空竹的书。说实话,我见过抖空竹,却没有见过抖空竹的书。因此,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还真有点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之感。但经过细细品味,还是尝到了个中滋味:

首先,物我合一是各种技艺的一种致高境界。在我孩提时就见过有的伙伴抖空竹,充其量也就是玩玩,和其他孩子们抽...

Read more

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我出生在河北省深州市(深县)的一个叫张骞寺的村庄里,经历了和全国各地乡村一样的社会变迁,什么大跃进、人民公社啦,什么“文化大革命”啦,都曾亲身经历过。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从头看到尾,虽然没有成年人看得那样透彻,但也切身感受到了那不同寻常的社会氛围。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全社会大兴“破四旧、立四新”,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和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各家各...

Read more

《从农民到省报记者》读后感


 

    我本来很喜欢读书,由于年龄和眼疾的原因,近几年却很少读书了,可读书的兴趣依然不减,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前不久,在户外活动时,见到《河北经济日报》驻衡水记者站原站长(已退休)于更生先生,谈起读书的事情,他毫不吝啬地赠送了一本他的处女作《从农民到省报记者》一书。开始出于好奇和对更生先生的尊重,读了书的《序》和开头两篇,感觉还不错,确实像书的《序》中说的那样,是一本励志的书,充满了正能量,其中有当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在涌动。然而,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书中以朴素的语言客观准确地记录了其人生历程和时代变迁,让我们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感到非常亲切。因此,越读越想...

Read more

莫言: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荒诞


 

莫言: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荒诞

  导语:文学是关于个人的,无论对写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讲。

  中国当代文学的“差”,可能是一个事实,也可能是一个偏见或者成见。

  去读一部作品之后用经验感受或者理性判断去评价它,这份评价只与个人有关,与他人无关。不要跟着一些狗屁权威(“狗屁”是借用一些所谓权威对于他人作品的草率评价)的意见去否定或者去肯定一部作品,一个作家。

  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争议无数。肯定也有,否定也有,这都不是你去阅读或者不阅读他的作品的理由。你阅读的唯一理由是你想要阅读。阅读之后再做评价依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