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智慧赏析(管仲篇之二)


 交友处世务必明察慎行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道之用也,贵其重也。毋与不可,毋彊不能,毋告不知;与不可,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这是管仲在《管子》形势篇里的一段话。意思是:乌鸦般的交谊,看着友善,其实并不亲密;不重合的绳结,即使坚固,也一定松脱开解。所以,道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贵在慎重。不要交与不可靠的人,不要强给做不到的人,不要告知不明事理的人。交与不可靠的、强予做不到的、告知不明事理的人,就叫作劳而无功。

管仲用比喻的方式来阐述交友与做事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后世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他首先用乌鸦来形容人的虚伪。他认为象乌鸦这样虚伪的人是不可交的,因为你对他无论怎么好,他也只是表面上和你好,并不与你交心,是很不可靠的。管仲之所以用乌鸦来形容虚伪的人,可能是因为乌鸦长相丑陋。乌鸦是否这样虚伪,我们尚无可靠的证据。但是,据资料记载,乌鸦是一种灵性之鸟,乌鸦终生一夫一妻,具有“反哺”的习性。乌鸦的雏鸟长大,必衔食饲其母。《本草纲目》称乌鸦为慈鸟:“此鸟出生,母哺60日,长者反哺60日,可谓慈孝矣。”后来人们便将反哺比做人子孝敬父母。西晋学者、文学家束皙在《补亡诗》中说:“嗷嗷林鸟,受哺于子”。苏辙也说:“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都说的是乌鸦由母鸟养大,在母鸟不能觅食时,便衔食喂母鸟,以为回报。由此乌鸦反哺”与“羊羔跪乳”便成了比喻子女尽孝的天经地仪,连禽兽皆如此,更何况人呢?从这一点看来,乌鸦似乎不象管仲说的那样虚伪。但我们辩证地分析,也正是因为乌鸦是灵性之鸟,才具有了虚伪的资本和能力。正象一则民间童话所说的那样。有一只高傲的乌鸦非常瞧不起自己的同伴。它竟到处寻找孔雀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收藏起来。搜集得差不多了,它就把这些孔雀的羽毛插在自己乌黑的身上,直至将自己打扮得五彩缤纷,看起来真有点像只孔雀为止。然后,它离开乌鸦的队伍,混到孔雀之中。但当孔雀们看到这位新同伴时,立即注意到这位来客如何穿着它们的衣服,扭扭捏捏,装腔作势,并企图超过它们,大伙都气愤极了。它们扯去乌鸦所有的假羽毛,拼命地啄它扯它,直揍得它痛得昏死在地。乌鸦苏醒后,它不知该怎么办好。它再也不好意思回到乌鸦同伴中去,因为想当初自己插着孔雀羽毛,神气活现的时候,是怎样地看不起自己的同伴啊!最后,它终于决定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同伴们那儿去。有一只乌鸦问它:“请告诉我,你瞧不起自己的同伴,拼命想抬高自己,你可知道害羞?要是你老老实实地穿着这件天赐的黑衣服,如今也不至于受这么大的痛苦和侮辱了。当人家扒下你那伪装的外衣时,你不觉得难为情吗?”说完,谁也不理睬它,大伙一起高高飞走了。地面上,孤零零地只留下那只梦想当孔雀的乌鸦。华丽的外表不会掩饰空虚的心灵,心灵的背叛使其失去朋友,心灵的默契使你拥有更多的朋友。谁都不欢迎两面三刀的朋友。就是说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你对别人不专心,不交心,别人也就对你不专心、不交心。

乌鸦怎样我们暂且不管,管仲所讲的交友原则和方法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早就不只一次地验证了他的这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人与人确实有很大不同,有的人总认为人心都是肉长的,是可以感化的,从理论上讲应该如此,但在具体操作上很难把握,你认为应该感化了,他却还是高度警惕,你把心掏给他了,他可能还认为你抛出的是诱饵。总之,他谁也不相信。这样的人与他人相处,大多时候是表面的、虚假的。当你失去信心时,也正好印证他的判断,进一步强化他的这种虚伪性。还有一种情况也很突出,就是不能相信没有能力的,把他办不了的事情交给他去做,尽管他很想把事情办好,但结果是把事情办得很糟。再就是对于不明白事理的人,确实什么事情也不能和他说,因为他会误解,把好事理解成坏事,把保密的事情传播出去,把该传播的事情闷在心里。因此,管仲认为违反这三条原则,反其道而行之,必然是徒劳无功的,甚至惹事生非,惹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