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家情更怯
——老巢诗《躺在家门口的宾馆里想家》评析
林童
老巢在《我的态度就是时间的态度》这篇短文的开头写道:“一直以来,我很少对诗歌发言。”这是事实。究竟因,在于他认为:“诗写得少,又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不算正经诗歌圈中人,自然不便多说。”这并不是他的自谦之辞。
老巢和很多人的写作经历比较类似,即在写诗多年之后,离诗而去,然后又在多年之后重新拿起诗笔。所不同的是,他在重拾诗笔后,也只是当作了爱好,在他看来,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在认识老巢的这几年,诗歌还没有美术与玩在他的生...
作者文章归档:刘丹俊
近家情更怯
——老巢诗《躺在家门口的宾馆里想家》评析
林童
老巢在《我的态度就是时间的态度》这篇短文的开头写道:“一直以来,我很少对诗歌发言。”这是事实。究竟因,在于他认为:“诗写得少,又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不算正经诗歌圈中人,自然不便多说。”这并不是他的自谦之辞。
老巢和很多人的写作经历比较类似,即在写诗多年之后,离诗而去,然后又在多年之后重新拿起诗笔。所不同的是,他在重拾诗笔后,也只是当作了爱好,在他看来,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在认识老巢的这几年,诗歌还没有美术与玩在他的生...
《睡虎,原生态的消逝》
林童
《虎之殇》是我从高文诗集《音乐的半径》中挑选出来的。
原打算对高文这本诗集来一次总体上的把握,其好处在于:读者能够从面上对他的诗具有整体印象。但这类带有导读性的文章有人写了,比如作序者,我再来写,虽然进入的角度可能不同,所选取的案例也将有差异,但效果也差不多。还不如选取一首诗,进行文本的分析,如果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更好,如果不能,能让人了解一首有特色的诗,效果也不错。
就题材而言,写虎的诗可说是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有特色的名篇佳作也不少,高文再来写虎,无疑要冒很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出奇制胜,写出的诗,即使在技术上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也仍然属...
新乡愁诗人的杰作
——汪文勤诗《洛夫扫雪》评析
林童
我这次向大家推荐的是出生于新疆,加拿大公民,却长期住在北京的女诗人——汪文勤。
这里的“新”有这几层意思。一是表明我的研究视野,并不局限在安琪、远村、黄礼孩所主编的《中间代诗全集》,任何选本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都会有其局限性,我愿意把阅读范围扩大化;二是我们对以余光中为代表的老一代乡愁诗人已经耳闻目睹,他的诗歌更是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科书,成为了标志。但我不是很喜欢余光中的乡愁诗,因为我觉得他的诗常常是情感大于情感对象,有一种...
自我设计下的白日梦
——安琪诗歌《像杜拉斯一样生活》评析
林童
任性的安琪将她的诗集取名为《像杜拉斯一样生活》,足见她对这首诗的重视。安琪在《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中写道:“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爱人”?这种对自我的追问,一方面表明了安琪对诗歌永不满足的自我扬弃,事实上她也是这样做的,她只可能阶段性地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或界限,整个创作却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没有她不敢尝试的区域,另一方面也表达出诗歌与爱人的相应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这首诗看成她诗歌历程的出发点,她一生的创作都是为了求证其诗歌命运。那么,...
从《单向街》走进格式
——一个内心行动者的伤痛与自省
林童
我应该是组诗《单向街》最早的读者之一。
2004年7月在福建,格式将他的新作《单向街》给我看,我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诗?先前,我也读过格式不少的诗,并曾在《中间代:自身凸现与多元并存的诗歌方式》中这样点评格式:“格式的诗更是以连小人物都算不上的人作为传达信息的对象,他叙述时的冷静简直令人吃惊,在这样冷静的文字后面却是格式对生活的清醒与不动声色的悲悯,让人感到生活的无可奈何,甚至荒诞,如《放学的孩子》、《干巴姜》等,有时我怀疑这是不是格式过于理...
乡关何在?
——乡土情结与城市视野结合部的李辉诗歌
林 童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加速,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以往城市和乡村那条明确的分界线开始模糊,形成了缓冲地带,将城市与乡村连接起来,这就是城乡结合部。从诗歌写作的共同性考察,中国当下诗界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势:一是以乡土情结为背景的写作,二是以城市视野为背景的写作,这是两种最主要的写作方式,三就是站在城乡结合部的写作。我的这种划分,主要依据诗歌题材和诗歌视野。如果将一、二种类型当作常规写作的话,第三种类型就是一种尴尬的写作。所谓的尴尬,主要是指由于心理因素和诗歌视野方面的原因...
玩笑:小云诗歌的时代特征
林 童
一、 闪了腰的诗歌
当我们在面对小云的近期诗歌时,亦即诗集《够不着》,最先引起注意的,恐怕是诗的构成方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形式,并惊异地问道:诗还有这样的写法?继而怀疑:这是诗吗?甚至有人会说,假如这也是诗的话,自己一天就能写多少首云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原因就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习惯于既有的模式,并把既有的模式当作普遍真理,以使人们遵循,长久以往,人们也习惯并遵循,并不怀疑,或虽有怀疑,但不敢越雷池一步。从中国新诗的进程来看,远的不说,只要了解最近二十多年的诗歌概况,就知道这种堕性的严重性,它普遍存在于自朦胧诗以来的各次论争。 ...
诗人与他的时代
林童
说实话,当王学忠准备出版第二本有关他诗歌的评论集时,让我无论如何也要写一篇文章,我的确感到了言说的尴尬。因为我先前写过一篇长文——《黄昏的街头不要怕尘土弄脏了鞋》,专门谈王学忠的诗,后来被收入了《平民诗人王学忠》这本集子里。这种尴尬不是别的,完全是我自己的原因,即我在花了大力气谈论某个诗人后,再来谈便觉得找不到点。然而我又是一个不喜欢忽悠的人,随随便便空谈的人。在我写作评论文章以来,要么我不答应,如果我觉得实在无话可说,或无时间写,答应之后,一定会认真研读,写出来的文章,至少自己觉得还像那么一回事。这既是对...
以什么姿势飞翔来成就诗歌的高度与深度
林童
在有心人饮吧,当女诗人空林子将厚厚的诗稿给我的时候,我说:你能不能将自己满意的挑出来?本来这个春节期间,我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写作之中。让作者先挑,一是看作者对待自己作品时的眼光与判断力,二是节省我的阅读时间,也就提速了写作时间。因为我不是一个见诗就愿意并且能够写出洋洋洒洒文章的评论人。她笑了笑说:还是你帮我挑吧,因为有刊物要发。这究竟是她不自信呢,还是想考一考我的眼力?我从头开始读,最后挑出这些诗:《我以母胎中的姿势飞翔》、《思念春儿》、《因缘》、《慧眼》、《劫后英雄》、《纷乱的星象》、《长安秋菊》、《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