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设计下的白日梦
——安琪诗歌《像杜拉斯一样生活》评析
林童
任性的安琪将她的诗集取名为《像杜拉斯一样生活》,足见她对这首诗的重视。安琪在《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中写道:“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爱人”?这种对自我的追问,一方面表明了安琪对诗歌永不满足的自我扬弃,事实上她也是这样做的,她只可能阶段性地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或界限,整个创作却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没有她不敢尝试的区域,另一方面也表达出诗歌与爱人的相应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这首诗看成她诗歌历程的出发点,她一生的创作都是为了求证其诗歌命运。那么,《像杜拉斯一样生活》,正是她某个阶段标志性的成果。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女作家、戏剧家、电影艺术家。她的戏剧作品有《英国情人》《广岛之恋》等,在她70岁时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情人》,为她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纵观安琪的诗歌写作,她总是阶段性地有一个异常的榜样,如前期的美国诗人庞德,造就了她任性的风格。安琪钟情于杜拉斯,不仅为她的才华所折服,更为她的生活方式所憧憬。因为北漂着的安琪,一直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杜拉斯曲折而浪漫的生活,自然有深刻的吸引力。正是内心的焦虑,对稳定而浪漫的希望,必然要对安琪的生活观发生影响。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本我的冲动犹如十二级飓风卷起的巨浪,这体现在诗的节奏上,有一个逐渐加快而达到高潮的过程,但是超我始终处于抑制表状态,却在不断地提醒自己,这就是现实环境不具有可比性,也是杜拉斯与安琪的生活方式没有真正的可比性。安琪不可能真正不顾现实环境的压抑,在榜样的力量作用下完全同化。杜拉斯仅仅是安琪的一面镜子,在对镜自照的时候,镜中的杜拉斯只不过是一个幻像,因为杜拉斯是独树一帜,并不可复制的!结果,当安琪发现镜中的影像不是杜拉斯,而是自己时,她清醒地意识到,潜意识中的杜拉斯的生活,犹如牛郎织女星座,的确遥不可及。这不过是自己的白日梦罢了!
诗人的白日梦对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白日梦的虚拟性,完全可以在创作中变得真实可感。安琪对杜拉斯生活的向往,于是就成了诗《像杜拉一样生活》。为什么是“像”呢?这源于安琪从自我设计下的白日梦回归现实。安琪与杜拉斯的距离,除去现实环境因素之外,更在于二者的非对等关系,与其说杜拉斯是安琪的榜样,还不如说是她的假想敌,或许更为接近她潜意识中的杜拉斯。她一定在追问:“既然杜拉斯可以如此生活,我为什么不能?这世界也太不公平了!”
在本诗中,安琪只选取了晚年杜拉斯的生活片断,并没有像很多同类型的诗,往往大而无当,大而且空,其构思与结构的奇特之处在于——你完全可以将它看作是晚年杜拉斯的一次性爱经历,诗的节奏的确与做爱的节奏一致。安琪所不能理解的,已经60多岁且疾病缠身的杜拉斯,却和一个只有20多岁的小伙子生活在一起!都说法兰西民族的血液里充满着极其浪漫的因子,杜拉斯以自己的行为,颠覆了传统的浪漫,将浪漫推向了另一种极端。难怪安琪既向往又妒忌地写道:
可以满脸再皱纹些
牙齿再掉落些
步履再蹒跚些没关系我的杜拉斯
虽然安琪的很多诗都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但她在面对镜像的时候,表面看来,她是以平等交流的身份出现的,但由于受非对等关系的左右,总容易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在《像杜拉斯一样生活》中,因为距离太大,就呈现着言不由衷的情绪。我们可以将她从白日梦中醒来的清醒,看作她对现实环境失望后所作的自我防御——在情绪的渲泻之后,必然要作调节:“我累了亲爱的杜拉斯我不能像你一样生活。”我不知道这个句号是不是有意为之,即表明要向杜拉斯告别,“像杜拉斯一样生活”必须告一段落了。但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安琪在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有力的辩护——这是在抱怨,在愤愤不平。怨与不平则鸣,也很符合中国古典诗学精神嘛。
对安琪而言,与其说杜拉斯是她的榜样,不如说是她心中已经坍塌的形象!这虚构的自我形象,因其虚拟性,亦如空中楼阁。我们就把《像杜拉斯一样生活》,当作安琪自我设计下的白日梦。安琪收获了这首非常有特色的诗,总算没有浪费她的蓝图。因为,杜拉斯的生活方式,不在安琪的现实环境,只能存在于诗歌之中!
我仍然关注着,对于激情而任性的安琪,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
2005.11.25
附:
《像杜拉斯一样生活》
安琪
可以满脸再皱纹些
牙齿再掉落些
步履再蹒跚些没关系我的杜拉斯
我的亲爱的
亲爱的杜拉斯!
我要像你一样生活
像你一样满脸再皱纹些
牙齿再掉落些
步履再蹒跚些
脑再快些手再快些爱再快些性也再
快些
快些快些再块些快些我的杜拉斯亲爱的杜
拉斯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亲
爱的。呼——哧——我累了亲爱的杜拉斯我不能
像你一样生活。
20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