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答苏树华问
苏树华集辑
一九九六年,此文发表在《海潮音》第八十卷第五期。《元音老人答苏树华问》的问答内容,被分门别类地收录到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的各章之中。
一九九六年春,苏树华亲赴上海,向上师请示修行法要,上师如是开示如下,今沐手合十,谨辑师语,以利诸仁。
问:座上心乱,不能得定,如何对治?
答:现在用功存在的问题大致都是一样的,都...
作者文章归档:苏树华
诚者,定也。明者,慧也。自性清明,即相离相,名之曰诚。自性朗然,普照万相,名之曰明。定者不乱,慧者不昧,不乱不昧,自性本然。未至中者,须假有为。有为功成,无为自成。借诚而明,发明心性,所谓自诚明谓之性。既明心性,则化性起伪,因材施教,所谓自明诚谓之教。自诚而明,自明而诚,诚明等运,非一非异,中庸之的旨。
欲明心性,当须至诚,佛家所谓深入禅定,不受境惑,功至纯熟,豁然开朗,顿致其性,所谓知天命。性量无涯,无尽包容,儒家所谓大道无形,生物不测,佛家所谓法身无相,能生万法。能尽其性,则能尽天地万物之性,则与天地万物同参。参者,三也。一天,二人,三地。人与天地同参,所谓天人合一,所谓体相一如,...
三宝者,佛法僧也。佛者,本觉也。法者,妙用也。僧者,合和也。
体相一如,万法合和,即是一体三宝。
佛非三十二相,法非白纸黑字,僧非衣下皮囊。
莫向三十二相、白纸黑字、衣下皮囊上认取。若取幻相为三宝,即是背觉合尘人。
六祖大师云:“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契悟本觉,安住本位,即是皈依佛。
缘起无尽...
菩萨所行的法,无量无数,概括起来,共有六度,实行起来,计有万行,合称六度万行。所谓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精进。六度之中,各有无量,故称六度万行。今依佛祖心印,释六度万行。
布施。布就是广布。施就是给予。给予个什么呢?给予平等心光。心性之光,平等遍照,若能如是修,是名真布施,迅速成佛道。
持戒。持,就是无有间断。戒,就是不染诸相。绵密观照,不住诸相,若能如是修,是名真持戒,迅速成佛道。
忍辱。忍,就是无生法忍,就是对境无心。辱,就是一切境界,无论粗细大小,皆属于辱。对境无心,于心无事,若能如是修,是名真忍辱,迅速成佛道。
禅定。禅即安然。定即不乱。不取于相,如如不...
孔孟“慎独”的心学内涵
此文已公开发表 苏树华
内容提要:本文以孔、曾、思、孟的学说为依据,结合《五行》的相关内容,旁参庄子的“坐忘”“见独”,从心学的角度阐述了孔孟的慎独观,同时,也指出了郑玄以来的以朱熹为代表的“谨慎独处论”的偏颇之处。第一,《大学》《中庸》谈论“慎独”之处,皆无“谨慎独处”之谈,所以,“谨慎独处论”的慎独观,脱离了孔孟“慎独&...
——摘自我著的《大话佛家智慧》
佛家所说的超然的智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呢?是让人们远离世间、身居深山吗?是让人们放弃现实生活吗?从佛教的根本意义上来看,佛教并不是要人们放弃现实生活,而是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而超然于现实生活。超然于现实生活,而又在现实生活之中。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世间的金钱名利,以及种种事相,他的这种执着就是“着有”——执着于有。相反,如果一个人执着于出世间的清净,他的这种执着就是“着空”——执着于空。在大乘佛教看来,“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