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苏树华

高校教师,男,出版专著有:《中国佛学各宗要义》《洪州禅》《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释禅波罗蜜译释》《悟心归元》《明心见性》《大话佛家智慧》《大话六祖坛经》《中韩禅学》等。发表论文20余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修习心地法门。2000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主攻中国佛学。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应邀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中韩禅学。现在,在高校教授中国佛学方面的课程,在社会上,传播中国文化,实证自心实相,不定期地举办“克期求证”,以期达到明心见性、圆成佛道的圣贤文化目的。

元音老人答苏树华问


元音老人答苏树华问

苏树华集辑

     苏树华  德正居士  悟心园

   一九九六年,此文发表在《海潮音》第八十卷第五期。《元音老人答苏树华问》的问答内容,被分门别类地收录到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的各章之中。

 

     一九九六年春,苏树华亲赴上海,向上师请示修行法要,上师如是开示如下,今沐手合十,谨辑师语,以利诸仁。

 

问:座上心乱,不能得定,如何对治?

答:现在用功存在的问题大致都是一样的,都...

Read more

用功次第


诚者,定也。明者,慧也。自性清明,即相离相,名之曰诚。自性朗然,普照万相,名之曰明。定者不乱,慧者不昧,不乱不昧,自性本然。未至中者,须假有为。有为功成,无为自成。借诚而明,发明心性,所谓自诚明谓之性。既明心性,则化性起伪,因材施教,所谓自明诚谓之教。自诚而明,自明而诚,诚明等运,非一非异,中庸之的旨。

欲明心性,当须至诚,佛家所谓深入禅定,不受境惑,功至纯熟,豁然开朗,顿致其性,所谓知天命。性量无涯,无尽包容,儒家所谓大道无形,生物不测,佛家所谓法身无相,能生万法。能尽其性,则能尽天地万物之性,则与天地万物同参。参者,三也。一天,二人,三地。人与天地同参,所谓天人合一,所谓体相一如,...

Read more

“皈依三宝”的真意


  三宝者,佛法僧也。佛者,本觉也。法者,妙用也。僧者,合和也。

  体相一如,万法合和,即是一体三宝。

  佛非三十二相,法非白纸黑字,僧非衣下皮囊。

  莫向三十二相、白纸黑字、衣下皮囊上认取。若取幻相为三宝,即是背觉合尘人。

  六祖大师云:“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契悟本觉,安住本位,即是皈依佛。

  缘起无尽...

Read more

六度万行


菩萨所行的法,无量无数,概括起来,共有六度,实行起来,计有万行,合称六度万行。所谓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精进。六度之中,各有无量,故称六度万行。今依佛祖心印,释六度万行

布施。布就是广布。施就是给予。给予个什么呢?给予平等心光。心性之光,平等遍照,若能如是修,是名真布施,迅速成佛道。

持戒。持,就是无有间断。戒,就是不染诸相。绵密观照,不住诸相,若能如是修,是名真持戒,迅速成佛道。

忍辱。忍,就是无生法忍,就是对境无心。辱,就是一切境界,无论粗细大小,皆属于辱。对境无心,于心无事,若能如是修,是名真忍辱,迅速成佛道。

禅定。禅即安然定即不乱。不取于相,如如不...

Read more

《金刚经》大义(四)


摘自:苏树华  德正居士  悟心园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听到这样的开示,信心清净,不起妄念,不落空寂,便是即生实相,并不是无中生有地生出一个实相。实相不生,实相不灭,与之相应,假名即生,所谓清净得一分,便得一分相应,乃至于彻底清净,完全相应,这就叫做“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试问:实相有相吗?

若对未证空性的人而说,则告之曰...

Read more

《金刚经》大义(三)


摘自:苏树华  德正居士  悟心园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罗蜜。

这时,须菩提问佛,这个无上第一希有之法,这部无上甚深微妙的经,它本来没有名字,然而,修行菩萨道的人,需要假借一个名字,世尊,应该给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应该如何奉持呢?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修行菩萨道的人,可以借着“金...

Read more

《金刚经》大义(二)


摘自苏树华  德正居士  悟心园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三千大千世界。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呢?经云:须弥山为中心,有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亦名三千大千世界。

什么是世界呢?《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Read more

《金刚经》大义(一)


摘自:苏树华  德正居士  悟心园

编者按:《金刚经》大义,将会陆续登出,祈望各位大德光临指导,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改正。感谢。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树华居士 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属于《大般若经》的一部分。《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是唐玄奘翻译的,凡四处十六会说法。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祗树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属于第二处(祗树给孤独园)、第九会所说,名曰《能断金刚》。凡是依照佛所说的般若经典,见到般若实相的人,皆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

Read more

孔孟“慎独”的心学内涵


孔孟“慎独”的心学内涵

 

此文已公开发表  苏树华

 

内容提要:本文以孔、曾、思、孟的学说为依据,结合《五行》的相关内容,旁参庄子的“坐忘”“见独”,从心学的角度阐述了孔孟的慎独观,同时,也指出了郑玄以来的以朱熹为代表的“谨慎独处论”的偏颇之处。第一,《大学》《中庸》谈论“慎独”之处,皆无“谨慎独处”之谈,所以,“谨慎独处论”的慎独观,脱离了孔孟“慎独&...

Read more

即世而超然的佛家大智慧


 ——摘自我著的《大话佛家智慧》

佛家所说的超然的智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呢?是让人们远离世间、身居深山吗?是让人们放弃现实生活吗?从佛教的根本意义上来看,佛教并不是要人们放弃现实生活,而是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而超然于现实生活。超然于现实生活,而又在现实生活之中。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世间的金钱名利,以及种种事相,他的这种执着就是着有”——执着于有。相反,如果一个人执着于出世间的清净,他的这种执着就是着空”——执着于空。在大乘佛教看来,着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