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这时,须菩提问佛,这个无上第一希有之法,这部无上甚深微妙的经,它本来没有名字,然而,修行菩萨道的人,需要假借一个名字,世尊,应该给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应该如何奉持呢?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修行菩萨道的人,可以借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而体认“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实际,这便是“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菩萨的修行,有二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借相明体,也就是借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体认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实际。第二个阶段,体用不二。也就是安住实相,随缘起用,以达体用不二、全体一真的圆满佛果。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为什么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呢?就是怕大家着了名相,以为“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几个字有多么地了不得,有多么地神秘。其实,一切名字,一切形相,在常寂心光里都是平等又平等的,不是这几个文字比那几个文字高,也不是这个形相比其他形象好。所以佛告诉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是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佛说这部金刚经的过程,以了解佛陀是如何逐步为我们破疑显真的。
第一,未悟空性,满目尘埃,若欲超越,则有净秽殊途、生佛截然,故用取舍心,以求心安,这是须菩提尊者的一个困惑,所以,须菩提就问佛,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佛告诉须菩提的,也只是“不住相布施”。
第二,众生无量,何时度尽?若度不尽,怎能成佛?这是须菩提尊者的又一困惑。佛告须菩提,众生本空,度亦假名。
第三,佛果难求,又如何才能得到呢?佛告须菩提,佛不必求。
第四,行菩萨道的人,总得庄严佛土吧?又如何庄严呢?佛告须菩提,应如是生清净心,心净即则佛土净,心庄严则佛土庄严。
第五,群疑冰释,闻者心安,故问经名,以利未来。世尊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世尊不以名相累人,所以佛告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名字”是用来指示金刚般若波罗蜜“实际”的。修行的人,应该借助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名字,体人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实际,不可把名作实,就像一个人的名字,却不是这个人的实际。
为了破除大众的法执,佛陀又问须菩提。下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你问了一大堆问题,我逐一作了回答,你认为如何?我有所说法吗?我是不是说了什么法?须菩提告诉佛,如来说出来的法,也只是生生灭灭的声音相而已,实在是没有什么实际地存在。有偈云:
时时演妙音,处处说般若。
法法如泡影,一法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前已释过。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客尘烦恼。客尘烦恼,诳惑众生,使众生随声逐色,迷失本真,犹如呼声捉响的人,因呼声捉响之故,迷却了即今弄声的人。这种弃本逐末的妄举,徒自辛苦,无有是处。亦如病眼的人,妄捉空花,徒自诳惑。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非微尘,也就是说,这些微尘,这些客尘烦恼,于我们的自性中,犹如海中水泡,镜中的影像,是个暂时的假相,究竟不可得。所以说,这些微尘,这些客尘烦恼,亦非实有,只是假名,所谓诸微尘,非微尘,名微尘。
三时(过去、现在、未来)称“世”。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时空合称,名为世界。即使这世界相,于我们的自性中,亦如海中的水泡,亦非实有,只是假名。《楞严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无相空寂是法身,全体大相是报身,随缘显示是化身。方便说三身,实际一性真,犹如手与相,亦如水与波,一体如如,无二无别。离开了手,哪里会有手相?离开了水,哪里会有水波?同样,离开了手相,哪里会有手呢?离开了水波,哪里会有水呢?同样,离开了法身——金刚佛性,哪里会有世界相呢?离开了世界相,哪里会有法身呢?古德有问答云:
(潭州道吾真禅师)上堂,举僧问大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随云:坏。僧云:与么,则随他去。随云:随他去。又问龙济(抚州龙济山主绍修禅师):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济云:不坏。僧云:为什么不坏?济云:为同大千。此二老宿,一人道坏,一人道不坏。且道,坏底是?不坏底是?会么?坏与不坏,俱非内外,不隔纤毫,寻常面对。
所谓大千世界的一切相,无论什么事物,都是佛性(法身)的现象。佛性不坏,世间相常住,《法华经》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说,佛性是体,大千是相,有其体必有其相,有其相必有其体,体是相的体,相是体的相,所以,体既不坏,相即不无,故云“微尘,非微尘,名微尘”,“世界,非世界,名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的相即是法身相,法身相即是三千大千世界相。若住于有相,那么,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则满目微尘,尽是烦恼。若住于无相,那么,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则空无一物,全体空寂。所以,空有不二,体相不二,除非方便说。所以,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相无定相,生灭变化,小到微尘,大到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如来说微尘(有),即非微尘(空),是名微尘(妙),如来说世界(有),即非世界(空),是名世界(妙)。此三者(有,空,妙),一实而假多名,即有即空即妙。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然而,却不是顽空,而是妙有。是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佛经里的是什么,非什么,名什么。第一句说有,第二句说空,第三句真空妙有。也就是,不可定执为“有”,不可定执为“空”,即使“真空妙有”之谈,也只是个名言。学人须有个实悟,方知“有无及真妙,是三无差别”,不可望文生义。
凡是古代印度人认为好的相,全部集中起来,集中在释迦佛的身上,以表佛的圆满庄严。中国的唐朝,以胖为美,所以中国唐朝塑造的佛像,都是唐朝人喜欢的那个样。总之,人们喜欢哪种像,就用那种像表示佛的功德庄严。如果人们不知道佛经上所说的那些话,皆是用来表示心地法门的,那么,就会依照佛教的文字而打佛教的妄想,他看到“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的经文,就会想象出一个金子做成的世界。看到“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的经文,就会想象出百鸟开口说法的境界。其实,这都是依文解义,不是如来真实义。若一个人获得了圆满的成就,,通达了如来的真实义,那么,在他的世界里,当下就是金沙布地,在他的世界里,风声鸟语皆是法音流布。如果人们机械地理解佛经上所说的三十二相,那么,也就不解如来真实义。在释迦佛的眼里,我们众生个个皆具足三十二相,而在我们众生的眼里,这个说金刚经的人,也只不过是个生老病死的相而已,凡所有相,皆属生灭,故“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可以把三十二相当作佛。
关于三十二相,《大智度论》卷四云:
一者、足下安平立相:足下一切着地,间无所受,不容一针。
二者、足下二轮相:千辐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诸天工师毘首羯磨,不能化作如是妙相。
三者、长指相:指纤长端直,次第佣好,指节参差。
四者、足跟广平相。
五者、手足指缦网相:如鴈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
六者、手足柔软相:如细劫波毳,胜余身分。
七者、足趺高满相:以足蹈地,不广不狭。足下色如赤莲华,足指间网及足边色如真珊瑚,指爪如净赤铜,足趺上真金色,足趺上毛青毘琉璃色。其足严好,譬如杂宝屐,种种庄饰。
八者、伊泥延膊相:如伊泥延鹿膊,随次佣纤。
九者、正立手摩膝相:不俯不仰,以掌摩膝。
十者、阴藏相:譬如调善象宝、马宝。
十一者、身广长等相:如尼拘卢陀树,菩萨身齐为中,四边量等。
十二者、毛上向相:身有诸毛,生皆上向而穉。
十三者、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不乱,青瑠璃色,毛右靡上向。
十四者、金色相:
十五者、丈光相:四边皆有一丈光,佛在是光中端严第一,如诸天诸王宝光明净。
十六者、细薄皮相:尘土不着身,如莲华叶不受尘水。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土不着足;随蓝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着佛身。
十七者、七处隆满相:两手、两足、两肩、项中,七处皆隆满端正,色净胜余身体。
十八者、两腋下隆满相:不高不深。
十九者、上身如师子相。
二十者、大直身相:于一切人中身最大而直。
二十一者、肩圆好相:一切治肩无如是者。
二十二者、四十齿相:不多不少,余人三十二齿,身三百余骨,头骨有九;菩萨四十齿,头有一骨。菩萨齿骨多,头骨少;余人齿骨少,头骨多。以是故,异于余人身。
二十三者、齿齐相:诸齿等,无麁无细,不出不入。齿密相,人不知者,谓为一齿,齿间不容一毫。
二十四者、牙白相:乃至胜雪山王光。
二十五者、师子颊相:如师子兽中王平广颊。
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相:
二十七者、大舌相:是菩萨大舌从口中出,覆一切面分,乃至发际;若还入口,口亦不满。
二十八者、梵声相: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其一、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菩萨音声亦如是,五种声从口中出,迦陵毘伽声相,如迦陵毘伽鸟声可爱;鼓声相,如大鼓音深远。
二十九者、真青眼相:如好青莲华。
三十者、牛眼睫相:如牛王眼睫,长好不乱。
三十一者、顶髻相:菩萨有骨髻,如拳等,在顶上。
三十二者、白毛相:白毛眉间生,不高不下,白净右旋,舒长五尺。
《大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舍,即是住身相而行于布施,亦是住法相而行于布施,亦是住四相而行于布施,然而,无上菩提,不可以住相求,住相而求无上菩提,即使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亦是以身命交换无上菩提,亦是舍此相而取彼相,如此而求无上菩提,究竟不可得。所以佛说,返身而诚,当下见性,即名见佛,亦名见经。既已通达佛意,且能为他人说,便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样的修行,所得到的福德,是圆满的,是无量的。
如何是金刚经四句偈?如何是受持读诵?如是为他人说?这三个问题,前已释过。今再略述其义。
凡说金刚性体的言说章句,乃至于一言一句,皆属金刚经四句偈的范畴。
契合实相谓之受,绵密保任谓之持,悉心体察谓之读,体用不二谓之诵。
契合实相的人,他的一切作用,无非是说,此说并不局限在口上。
受持金刚经章句,展现金刚经精神,这样的人,其福甚多。其福多到什么程度呢?如此而行,可以成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释迦佛与须菩提,往来问答至此,须菩提这才“闻说是经”。在此之前,难道须菩提没有“闻说是经”吗?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如何才是这部经?若把这音声文字当作这部经,那么,须菩提则早已得闻矣,而不待此时得闻。然而,这部经却不是这音声文字,而是这“能音声文字的金刚佛性”。释迦佛与须菩提往来问答至此,须菩提这才“闻说是经”——明悟了这个“能音声文字的金刚佛性”,也就是明悟了这部“自性金刚”。深解义趣,“义趣”二字,即众义之所趣。众义趣向何处呢?答曰:趣向“空而不空的金刚佛性”。实证了这个空而不空的金刚佛性,即是闻说是经,即是深解义趣。至此,须菩提顿超了偏空之慧,顿契了中道实相,故有涕泪悲泣之状,也叫做“喜极而泣”。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这部“甚深经典”,从名相上来说,就是文字般若。从实相上来说,就是实相般若,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如是之经”。
为什么“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呢?
先说说“我从昔来”。凡是过去的,皆属于往昔,也包括“涕泪悲泣”之前的那段往来问答。须菩提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难道须菩提没有听到前面的那些经文吗?答曰:佛所说的“如是之经”,却不是这音声文字,而是这“能音声文字的金刚佛性”。须菩提从往昔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为什么他“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呢?要明白这个问题,这就先要看看须菩提往昔所得的这个“慧眼”,因为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昔日,须菩提长老所得的慧眼,是一个怎样的慧眼呢?这个慧眼,在“五眼”中位排第三,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里所说的“五眼”,即五种眼界,也即五种境界。
这个慧眼,是罗汉果所得的“偏空境界”。往昔的须菩提长者,就住着在这个偏空的境界上,也就是着了个空相,因此,障碍了他的行程。即今在佛的开示下,打破了偏空之慧,契证了中道实相,故言“得闻如是之经”。如果有人只是听到佛这样说,或看到这样的佛典文字,而没有契证这个中道实相(金刚佛性),那就不是“得闻如是之经”。须菩提长老说,如是甚深经典,这是我从往昔以来,所得慧眼而未曾得闻的,即今在佛的开示之下,超越了罗汉的偏空之慧(慧眼),契证了菩萨的空有不二的境界(法眼)。得闻如是之经,即是契证自心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