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苏树华

高校教师,男,出版专著有:《中国佛学各宗要义》《洪州禅》《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释禅波罗蜜译释》《悟心归元》《明心见性》《大话佛家智慧》《大话六祖坛经》《中韩禅学》等。发表论文20余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修习心地法门。2000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主攻中国佛学。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应邀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中韩禅学。现在,在高校教授中国佛学方面的课程,在社会上,传播中国文化,实证自心实相,不定期地举办“克期求证”,以期达到明心见性、圆成佛道的圣贤文化目的。

《西游记》的修行大义(二稿)


《西游记》的修行大义(二稿)

美猴王的第一次西游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是一位修行悟道的圣者。《西游记》看似神话故事,实是传世经典,它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方法。《西游记》之所以被称为名著,绝不是因为好玩和热闹,而是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真相,以及修行悟道的方法。仁知大师曾经讲过《西游记》,可惜,没有留下法本。今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悟,谈谈《西游记》的人生哲理与修行方法。

孙猴子出生在东胜神洲傲来国的花果山上,在石头中孕育,从石头中迸出,他无名无姓,乃日月之精华。石头表示坚固,代表坚固的执着。因有坚固的执着,故有住胎的现象。住胎之后,慢慢成熟,瓜熟蒂落,自然出生...

Read more

《地藏经》的修行大义


我们借着《地藏王菩萨本愿经》来给大家说说修行成道的过程。
我们修习佛法,应从哪里起步呢?从研究别人开始吗?不是的。别人,也包括释迦佛,都是我们的缘,是启发我们回头、回家,到达彼岸的领路人。如果研究别人就能到达彼岸,那么这个世界上,那些研究佛法的知识分子,他们终日研究释迦佛,研究历代祖师,他们早就应该成佛了。结果呢,不但没有成佛,反倒是被自我意识给捆住了。我们不要研究释迦佛的思想,也不要研究历代祖师的思想,我们要借着佛经,借着祖师开示,向自己这里反观,向自己这里体认。佛教不是思想,也不是神秘的信仰,而是指示我们认识自我、回归自性的文化。文就是智慧。化就是化解。文化...

Read more

自心实相


自心实相

自心无相,具足万相,万相历然,一物亦无。自心无为,妙用恒沙,恒沙妙用,等同空花。今分十五,指示心要。

第一,正信。妙明真心,人人本具,个个不缺,先圣能证,我亦能之。如此信者,是名正信。离此别信,便是外道。

第二,正见。教下名佛,亦名如来,亦名法身,亦名法性,亦名毗卢,亦名涅槃,亦名真如,亦名总持,亦名圆觉,名随有多,实无二致。宗下名心,亦名本来,亦名正眼,亦名妙心,亦名主人,亦名无弦琴,亦名本来面,本无名字,虚立多号。或有宗师,抛却名相,一棒一喝,直指本来。或有宗师,抛出一问,令人回头,自觉自见,问曰: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见色的是谁?闻声的是谁?问题有多,指示无别。...

Read more

大乘佛教所说的“女人”之内涵


大乘佛教所说的“女人”之内涵

苏树华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大乘经典的教义,说明了大乘佛教所说的男人女人,不是从生理上来界定的,而是从心性上来界定的。一、大乘佛教所说的男人女人,不知自身有佛性,着相外求,如此之人,无论其生理性别,皆是女人。知自身有佛性,心诚求之,如此之人,无论其生理性别,皆是男人。二、经中所说的“女人不得作佛”,“我剎中无妇女”等,并不是说生理上的女人不得作佛,而是说不知有佛性、着相外求的人,不得成佛。三、世俗的男女观念是从生理上来界定的,佛教的男女观念是从心性上来界定的。用语虽同,...

Read more

《西游记》的修行大义


《西游记》的修行大义
    ——苏树华
美猴王的第一次西游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必定是一位修行悟道的圣者。《西游记》看似神话故事,实是传世经典,它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方法,是一部讲述如何走向人生圆满的大手笔。《西游记》之所以被称为名著,绝不是因为好玩和热闹,而是因为它说出了世界的真相,以及体证世界真相的方法。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曾经讲过《西游记》,可惜,没有留下法本。今结合自己经历与体悟,谈谈《西游记》的人生哲理与修行方法。
孙猴子出生在东胜神洲傲来国的花果山上,在石头中孕育,从石头中迸出,他无名...

Read more

德正居士问答集


  释义

  问:“以密为用,以禅为体,以净土为归”,其义如何?

  答:“以密为用,以禅为体,以净土为归”,其实,就是我们修行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借密通禅——以密为用。第二个阶段,就是悟后牧牛——以禅为体。第三个阶段,就是破尽无明——以净土为归。

  问: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其义如何?

  答:天台宗所建立的空、假、中三谛,亦即天台宗的三种禅观方法,意在万法圆融的中道实相。此中道实相,体相一如,犹如大海,万千沤...

Read more

佛教文化说什么


  佛教文化说什么

  依照佛教的立场,诸人各有自己的一真心体,各有自己的大千世界。诸人各自的大千世界,即是诸人各自的一真心体与心中法相的统一。譬如一个城市里居住着许多的人,依照唯物论的立场看,城市只是一个,大家共处其中。依照心性本体论的立场看,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人,各人有各人那个意义上的那个城市,以及各人那个意义上的生活内容与具体感受。每个人那个意义上的那座城市,以及具体的生活内容与具体感受,亦就成了当事人心中的一个复合法相。此时,城市不再是客观存在着的“一”,而是主观存在着的“多”——在每个人的心中,各...

Read more

直指本来面


  直指本来面

  (2012年10月顺德共修开示)

  一、借着生灭法,识得第一义。

  前一句话,已经过去,不复存在,可见,前一句话,不是永恒的存在。后一句话,随生即灭,刹那无住,可见,后一句话,也不是永恒的存在。我们再看看这个空明朗净之心,觉察前一句话的是他,觉察后一句话的也是他,前言后语,似有生灭,似有来去,然而,这空明朗净之心,他却恒常寂照,无来无去。我们觉察到的音声,千千万万,数之不尽,可是,这个觉察各种音声的空明朗净之心,却无千千万万,他只是一心,更无第二。一切音声,随生即灭,而这个觉察音声的空明朗净之心,他既不随音声的生而生,亦不随音声的灭而灭,他恒常遍...

Read more

找回这个心


  找回这个心

  (2012年7月讲于济南)

  我们的佛法,本来就是为了明心见性,净土宗称为花开见佛。从今天晚上,我们就开始克期求证,在有限的几天内,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打开本来,见到本性,这是我们学佛的第一关,禅宗叫做初关。我们无论修行哪个法门,其实都是一样的,只要方法对了,见解正确了,七天之内,就能打开本来,见到本性,这是佛经上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1],而佛经上没有说若八日,若九日,也没有说若二七,若三七。也就是说,只要见地正确,一心专念,七天之内,...

Read more

持名念佛与心地法门


持名念佛与心地法门

摘自http://jxrysu.blog.163.com/

执持佛号,心念耳闻,把颠倒妄想,不分彼此,统统扫尽,如此用功,自然会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亦名念佛三昧。这时,诸人要反观自鉴,这“了了常明,一尘不染”的是什么?

一切境界,皆由心生,诸人境界,各自不同。凡俗的境界,尘土飞扬,难过至极。诸佛的境界,金沙铺地,清净庄严。众生着相,故生活在轮回的世界里。诸佛悟真,故生活在净土的世界里。一个人在地狱里受苦,其实,就是陷入了他自造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他把某个形象当做自己,把其他形象当做他人,当做外物,其实,整个地狱都是他自己。就像一个人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