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苏树华

高校教师,男,出版专著有:《中国佛学各宗要义》《洪州禅》《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释禅波罗蜜译释》《悟心归元》《明心见性》《大话佛家智慧》《大话六祖坛经》《中韩禅学》等。发表论文20余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修习心地法门。2000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主攻中国佛学。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应邀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中韩禅学。现在,在高校教授中国佛学方面的课程,在社会上,传播中国文化,实证自心实相,不定期地举办“克期求证”,以期达到明心见性、圆成佛道的圣贤文化目的。

末法时代,净土法门


末法时代,净土法门

末法时代,唯有念佛,得佛接引,往生净土,方能获得解脱。这几乎成了净宗行人的普遍信仰。然而,如何是末法时代?如何是净土?如何是念佛?若不把这三个问题说清楚,那么,错误的末法观,错误的净土观,错误的念佛观,便不能给人们带来佛法的利益。今结合净宗祖师的开示,说说末法、净土、念佛的真实含义。

问:如何是末法?

答曰:按照通常的说法,释迦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万年。佛教演变的三段分法,是根据佛法修行的下手处而判定的。

心地法门,心地修行,这个时代,即是正法时代。

执着佛理,执着表相,这个时代,即是像法时代。

执着偶像,求佛保佑,这个时...

Read more

法法归净土


 

法法归净土

净宗学人常常引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偈语,劝令世人往生净土,劝令世人往生他方。文殊菩萨偈云:“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1]普贤菩萨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2]净宗学人,见此偈语,他们以为,文殊普贤,诸菩萨之上首,尚且愿见阿弥陀,愿生安乐刹,我等学人,何由不见?何由不生?

问题是,阿弥陀是谁?安乐刹在哪?阿弥陀佛,若是他人,那么,以我见他,是名我见、人见。落于我见、人见,纠缠不休,是名众生见。纠缠不休,执着不放,是名寿者见。弥陀...

Read more

佛经的七种立题


 

佛经的七种立题

佛经的题目,各有不同,然而,不同的题目,却有着共同的指示。这个共同的指示,就是人人皆有的无相真心,亦名妙明真心,亦名清净平等觉性。《阿弥陀经》指示这个妙明真心,《涅槃经》指示这个妙明真心,《梵网经》指示这个妙明真心,《文殊问般若经》指示这个妙明真心,《妙法莲华经》指示这个妙明真心,乃至所有的佛经,皆指示这个妙明真心,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绝不是这部佛经指示这个“理”,那部佛经指示那个“理”,各部佛经各说不同的“理”。此&ldquo...

Read more

《无量寿经》的宗旨


 

《无量寿经》的宗旨

佛教经典,千般言说,万般指示,只为一件根本大事。这一件根本大事,就是“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1]佛之知见,即是自性见。契入自性,即是入佛之知见。

明心见性是佛教的根本大事,千经万论,皆围绕着明心见性而展开。净土宗也围绕着明心见性而展开。净土宗说的见佛,就是明心见性。莲池大师云:“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为一经大旨也。”[2]既然“自性弥陀,惟心净土”,那么,亲见弥陀,即是亲证自性,往生净土,即是回归自性。莲池大师云:“...

Read more

《佛说无量寿经》释名


 

《无量寿经》释名

佛者,法身也,自性也。佛说,就是法身之说,就是自性之说。经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的是法身,说法的是自性,说法的是妙明真心。

问:佛经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吗?

答曰:《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佛如来者,都不可以色身所见、不可以三十二相所见、不可以诸好而见。”说法的是谁?闻法的是谁?唯此一心,更无他人。此一心,即是诸佛法身。此一心,即是众生本真。此一心,即是说法听法的人。临济祖师云:“是什么解...

Read more

导读《新译无量寿经》(导读)


 

佛教的世界观与宗旨

佛教的世界观,是唯心世界观,然而,这个“心”,却不是世间哲学所说的“心”。世间哲学所说的“心”,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生灭变化的主观现相,而不是能生万相的无相心体。按照佛教的心学观,世间哲学所说的那个“心”——主观反映,主观现相,属于“相”的范畴,或曰属于“物”的范畴,而不是“现相的主体”——显现万相的心体...

Read more

新译《佛说无量寿经》(前言)


前言

我们采用的《无量寿经》版本,是《大正藏》第十二册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中的许多概念,既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热情,也能引起人们的神秘遐想,若是智慧不够的人,还会产生错误认识。这不是佛经的错误,而是学人的错解。因此,我们在该书的《前言》中首先要说明,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事,皆是人们心中的事,而不是心外的事。譬如,佛、菩萨、天人、众生、极乐世界,等等,皆不是心外别有的事,而是心中的事。“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事,皆是人们心中的事”,这一观念符合佛教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基本...

Read more

零的世界


         读书笔记

       ——苏树华

除了释迦、孔子这样的顶极圣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借助于先圣先贤的言传身教而得开悟的,都是通过依教奉行而得开悟的。这个教,就是圣贤之教,是彻底觉悟的人对我们的指示。信佛的人,若是真正的信佛,他就应该相信释迦牟尼佛说的那句话:“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果连这句话都不相信,那就不是信佛。既然相信“大地众生皆具如来...

Read more

《心经》的修行大义


《心经》的修行大义

             苏树华

我们依据《心经》的开示,结合自己的修行,概略地说说《心经》的大义。

佛教经典,名字很多。名字虽有很多,然而,事实却只有一个。这一个事实就是“心”。诸佛教典,只为指示这个“心”。经云:“诸佛世尊,唯以故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就是令诸众生,发明心地,令诸众生,入佛知见。诸佛教典,皆是合着这个“心”,顺着众生...

Read more

心密仪轨的含义与方法


心密仪轨的含义与方法

201453,苏树华老师讲于五一克期求证

 

一、心密仪轨的含义:皈依自性,发愿成就。

心密的修法仪轨,首先要念四皈依:南无咕噜呗,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玛雅,南无僧嘎雅。南无咕噜呗,就是皈依金刚上师。南无布达雅,就是皈依佛。南无达尔玛雅,就是皈依法。南无僧嘎雅,就是皈依僧。

我们念四皈依,不是有口无心地念念,而是至诚回心地念。这个念,就是回归。这个念,就是契合。回归什么?契合什么?回归我们的自性,契合我们的自性。所以,这四皈依,归根到底,就是一皈依,皈依自性。若离自性,向外皈依,则非佛法,而是外道。

我们念四皈依,就要知道四皈依的含义。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