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所说的“女人”之内涵


大乘佛教所说的“女人”之内涵

苏树华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大乘经典的教义,说明了大乘佛教所说的男人女人,不是从生理上来界定的,而是从心性上来界定的。一、大乘佛教所说的男人女人,不知自身有佛性,着相外求,如此之人,无论其生理性别,皆是女人。知自身有佛性,心诚求之,如此之人,无论其生理性别,皆是男人。二、经中所说的“女人不得作佛”,“我剎中无妇女”等,并不是说生理上的女人不得作佛,而是说不知有佛性、着相外求的人,不得成佛。三、世俗的男女观念是从生理上来界定的,佛教的男女观念是从心性上来界定的。用语虽同,内涵有别。人们认为佛教轻视女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用世俗的男女观念来理解佛教的男女观念。

关键词:佛教  女人  心性

 

世俗所说的男人女人是从生理上来说的。佛教所说的男人女人是从心性上来说的。人们用世俗的男人女人的观念,去理解佛教所说的男人女人,因此而造成了严重的误解,以为佛教轻视女人。譬如,经中有云,“女人不得作佛”。依照世俗的男女观念,我们便会错误地认为,女人不能成佛,女人若欲成佛,必须投胎男身,然后继续修行,方可成佛。经中又云:“我作佛时,我剎中无妇女。”依照世俗的男女观念,我们便会错误地认为,极乐世界,唯有男人,没有女人。以上理解,都是误解,这种误解会对佛教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误解呢?本文试结合大乘经典,从心性上阐明佛教所说的男人女人的文化内涵,以纠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

一、具有五障名女人,解脱烦恼称丈夫。

在多部佛教经典中,皆提到了“女人五障”(或云“女人五碍”)的问题。所谓女人五障,即贪欲障、污染障、轻慢障、嫉妒障、着相障。五障之故,不得作帝释,不得作梵天,不得作魔天,不得作转轮圣王,不得作佛。经云:

何谓五碍?一曰,女人不得作帝释。所以者何?勇猛少欲,乃得为男。杂恶多态,故为女人,不得作天帝释。二曰,不得作梵天。所以者何?奉清净行,无有垢秽,修四等心,若遵四禅,乃升梵天。淫恣无节,故为女人,不得作梵天。三曰,不得作魔天。所以者何?十善具足,尊敬三宝,孝事二亲,谦顺长老,乃得魔天。轻慢不顺,毁疾正教,故为女人,不得作魔天。四曰,不得作转轮圣王。所以者何?行菩萨道,慈愍群萌,奉养三尊,先圣师父,乃得转轮王,主四天下,教化人民,普行十善,遵崇道德,为法王教。匿态有八十四,无有清净行,故为女人,不得作圣帝。五曰,女人不得作佛。所以者何?行菩萨心,愍念一切,大慈大悲,被大乘铠,消五阴,化六衰,广六度,了深慧行空无相愿,越三脱门,解无我人,无寿无命,晓了本无,不起法忍,分别一切,如幻如化,如梦如影,芭蕉聚沫,野马电焰,水中之月,五处本无,无三趣想,乃得成佛。而着色欲,淖情匿态,身口意异,故为女人,不得作佛。[]

佛教文化是指示众生心性,令众生识得自己面目的文化。心性问题是佛教的根本大事,因此,我们理解佛教所说的男人女人,应当从心性上来界定,不可以从生理上来理解。

在佛教看来,不知有佛性,更不知求佛性,如此之人,不论其性别,皆名女人。心量广大,知有佛性,心诚求之,如此之人,不论其性别,皆名男人。依此而论,以上这段经文,我们便可以这样表述:贪欲、污染、轻慢、嫉妒、着相的人,无论其性别,皆名女人,即使在生理上是男人,在精神上亦是女人。相反,少欲、清净、坚定、慈愍、庄严的人,无论其性别,皆名男人,即使在生理上是女人,在精神上亦是男人。总之,大心女子亦丈夫,小心男子亦女人。

《大阿弥陀经》云:“我作佛时,我剎中无妇女。”依照世俗的男女观,人们便会错误地认为,女人不能往生净土,唯有男人方能往生,女人若欲往生,必先投胎男身,继续修行,方得往生。经云:

第二愿,我作佛时,我中无妇女。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飞蠕动之类,来生我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二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有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其身不复为女。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经云:“我作佛时,我剎中无妇女。”既然“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妇女”,那么,我作佛时,我刹中还有男人否?我作佛时,我刹中无妇女,不得是愿,不得成佛。那么,我作佛时,我刹中亦无男人,不得是愿,亦不得成佛。何以故?若有一法,即成污染,不名净土。若少一法,则有缺憾,不名圆满。佛刹之中,无了妇女,岂不是少了一法?若少了一法,则不名圆满。佛刹之中,有了男人,岂不是染了一法?若染了一法,则不名净土。何以故?万法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染一尘。自性具足万法,自性不染一尘,这是一个“原本的真实”,这是一个“原本的净土”,只须如是见得,如是行得。

佛教强调不着相。既不着佛相,亦不着法相。既不着男相,亦不着女相。不着一切,解脱一切缚。因此,我们理解佛教所说的男人女人,就不要从生理性别上来界定,而是要从心性智慧上来理解。若从生理性别上来理解佛教所说的男人女人,那必定会产生极大的错误。佛教是如何界定男人和女人的呢?《大般泥洹经》云:

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有如来性,世间虽称名为男子,我说此辈是女人也。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有如来性,世间虽称名曰女人,我说此等为男子也。[]

是否“知自身有如来性”,这是佛教界定男人和女人的根本标准。依此而论,知自身有如来性的人,无论其性别,皆名男子。不知自身有如来性的人,无论其性别,皆名女人。是否“具有五种障碍”,这是佛教判断男人与女人的具体标准。依此而论,具有五种障碍的人,无论其性别,皆名女人。解脱五种障碍的人,无论其性别,皆名男人。结合佛教的男女观,我们认为,心量广大,坦坦荡荡,知有佛性,至诚求之,如此之人,无论其性别,皆名男人。心胸狭隘,处处纠结,不知有佛性,更不知求之,如此之人,无论其性别,皆名女人。用儒家的话说,知有良知,心诚求之,无论其性别,皆名君子。不知有良知,更不知求良知,无论其性别,皆名小人。这个佛性,这个良知,不随现象的生而生,不随现象的灭而灭。祖师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⑤]明相生时,暗相即灭。暗相生时,明相即灭。明暗两相,相互交替,然而,我们的佛性,既不会随着明相的生而生,亦不会随着暗相的灭而灭。我们的佛性,若随着明相的灭而灭,那么,明相灭时,何以见暗?我们的佛性,若随着暗相的灭而灭,那么,暗相灭时,何以见明?可见,明暗空去来,佛性无生灭。佛性无生灭,故名金刚身。

知自身有佛性,心诚求之,即名男人。不知自身有佛性,背觉合尘,即名女人。依照佛教的这个男女观,《大阿弥陀经》中的“我作佛时,我剎中无妇女”,便可这样表述:若欲往生净土,须知自身佛性。若不知自身佛性,而是向外追求,终不得往生。反观自见,见自佛性,时时用功,因缘时至,便能豁然心开,当下解脱男女之相,成就大丈夫,所谓亲证自己面目是也。依照佛教的这个男女观,《大阿弥陀经》中的第三十二愿,便可这样表述:闻我名号,放下执着,因缘时至,豁然顿开,便能当下解脱女人之身,成就丈夫之相。

二、着相外求是女人,返观自见即丈夫。

法身、佛性、世尊,佛家之名。天命、良知、大道,儒家之称。名相有多,实无二致。或现男,或现女,或现天,或现地,现相有别,源无二致,犹水与波,波相有异,水性无差。森罗万相,皆法身之变现,亦大道之发生。发大乘者,志求根源,不见万相而有差异,不见男相女相而有差异。何以故?相非实有,差别何立?经云:“善男子,发大乘者,不见男女而有别异。所以者何?萨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别故,有男有女。”[]

《妙法莲花经》记载,八岁龙女,知自身有佛性,心诚求之,久久纯熟,回光一见,当下见得,成就无上正等证觉。八岁龙女,虽现女童之身,却是丈夫之相。着年龄相,着性别相,不求自身佛性,如此之人,皆名女人。不着年龄相,不着性别相,反求自身佛性,如此之人,皆名男子。不着年龄相,不着性别相,见得自身佛性,即名大丈夫,亦名天人师,亦名佛。

佛法是般若波罗蜜,不是迷信波罗蜜。文殊菩萨代表着般若智慧,故经云,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导师。过去诸佛,皆依文殊而得成就。现在诸佛,皆依文殊而得成就。未来诸佛,亦依文殊而得成就[]。也就是说,一切众生,若欲成佛,当依智慧,方得成就。文殊菩萨对智积菩萨说:有一龙女,年方八岁,智慧通达,契合实相,诸佛所说,悉能领受,犹如赤子,心性和雅,功德具足,速证菩提。

智积菩萨闻此言说,不能生信。何以故?智积菩萨代表积累智慧(渐修),故名智积菩萨。智积菩萨有一种见解,他认为,若欲成佛,必须积累智慧,积累圆满,方得成佛,所以智积菩萨说:释迦如来,无量劫来,积累功德,乃得成佛,八岁龙女,岂能于须臾间顿成正觉?

龙女应缘,现在其前,云:清净法身,人人本具,相好庄严,无能比者。悟此法身,直了成佛。佛不是积累而成的,而是智慧而悟的。

舍利弗闻此言说,更不能生信。何以故?舍利弗代表着转小向大的修行人,他既不相信顿悟成佛,更不相信女人成佛,所以舍利弗说:女人之身,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不得作帝释。三者、不得作魔王。四者、不得作转轮圣王。五者、不得作佛身。既然女人之身有五障,八岁龙女岂能速得成佛?

智积菩萨误解了“无量劫”,他认为,无量劫就是很长的时间,因此,他发愿经历无量劫的智慧积累,而积累成一个圆满的佛。他却不知,佛教所说的“无量劫”,并不是一个实际的存在,所谓迷则无量劫,悟则刹那间。

舍利弗不但误解了“无量劫”,他也误解了“女人身”,他认为,女人就是生理上的女人,他却不知,大乘佛教所说的女人,并不是生理上的女人,大乘佛教所说的女人,是从心性上界定的,所谓不知自身有佛性,遇事计较,皆名女人。知自身有佛性,心量广大,皆名男人。八岁龙女,知自身有佛性,心量广大,即名男子,亦名大丈夫。

八岁龙女,将一颗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献佛,佛即受之。龙女说,我今献珠,世尊纳受。一献一受,此事疾否?当下成佛,迅速亦然。此时,会中大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

八岁龙女,全体放下,当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禅宗所说的“全体放下,直下见性”。《西游记》中的“索要人事”,正是禅宗祖师的剥夺——剥夺学人的执着,令学人全体放下,直下见性。唐僧师徒对紫金钵的执着,就是对世间相的执着。唐僧师徒对袈裟的执着,就是对出世间相的执着。凡是执着,皆是障碍,故须打破,方得见性。全体放下,回光一见,若能见得,便能当下取得无字真经——证得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

胸怀广大,知有佛性,如此之人,不论其性别,皆名男人。心胸狭隘,不知有佛性,如此之人,不论其性别,皆名女人。依照这个标准,世上男人甚稀有,大心女子亦丈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事之中而超然物外,唯圣者能之,唯君子求之。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颜回在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孔颜之乐,无能无所,绝待无对,佛家名为极乐,儒家名为至善。极乐者,乃一尘不染、万德庄严之净土也。至善者,无善无恶、妙用无穷之圣境也。

《海龙王经》云:

尔时,海龙王有女,号名宝锦离垢锦,端正姝好,容颜英艳,与万龙夫人俱,各以右手执珠璎珞,一心视佛,目未曾,礼佛而立。时宝锦女及万夫人以珠璎珞奉上世尊,同音叹曰:今日吾等一类平心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吾等来世,得为如来、至真、等正觉,当说经法,将护众僧,如今如来。

于时,贤者大迦叶谓女及诸夫人:无上正觉甚难可获,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

宝锦女谓大迦叶:心志本净,行菩萨者,得佛不难!彼发道心,成佛如观手掌,适以能发诸通慧心,则便摄取一切佛法。

女谓迦叶:又如所云,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男子之身,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其道心者,无男无女。[]

经典所述,皆有所表。龙王有女,名号宝锦离垢,端正姝好,容颜英艳。如此之说,表功德庄严。手持璎珞,一心视佛,目未曾。如此之说,表菩萨修行,一门深入,至诚观心。宝锦女及万夫人同音赞叹,表菩萨誓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迦叶尊者,错解了“女人”,着了女人相,他以为,女人是生理上的女人,他却不知,大乘佛教所说的女人是从心性上而论的,所以他说:“无上正觉甚难可获,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宝锦女及万夫人,知自身有佛性,且发愿求证。如是发心,如是求证,即是男人。宝锦女谓大迦叶云,女人身不可得,“男子之身,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其道心者,无男无女。”

从色身而论,宝锦女是女人。从气度而论,宝锦女是男人。何以故?知有佛性,心诚求之。所以说,知有佛性,心诚求之,如此之人,不论其性别,皆名男人。不知有佛性,更不知求佛性,如此之人,不论其性别,皆名女人。

三、女人之相是幻化,幻化之人非女人。

男人相,女人相,乃至森罗万相,皆是佛性的现相,皆是佛性的作用。一切现相,一切作用,皆是幻现,而非永恒。孔子云“于我如浮云”,释迦云“如露亦如电”。地前菩萨,理上明得诸相如幻。登地菩萨,事上见得诸相如幻。唯有诸佛,幻化自在,妙用无边。孔子云“从心所欲”,释迦云“神通自在”,皆幻化自在,妙用无方。若人着于男相,着于女相,乃至着于佛相,着于法相,皆是背觉合尘,无由契入佛性。

《维摩诘经》记载,舍利弗看到天女的神通智慧,辩才无碍,就问天女说:“汝何以不转女身?”天女说:“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女说:“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幻师化作幻女,幻师化作幻男,然而,幻师既非幻女,亦非幻男。犹如一手,展则成掌,屈即成拳,日用之间,变化万千。变化万千,一手所现。法身变化,亦复如然,或现男,或现女,或现老,或现少,运心动念,化现无边。无量化现,法身是源。法身非女,能现女相。法身非男,能现男相。法身非天,能现天相。法身非地,能现地相。法身非一切相,能现一切相。若能识得法身,万相亦是法身。若能如是见得,即名大丈夫。《坛经》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11]《涅槃经》云:

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听是大乘《大涅经》,常应呵责女人之相,求于男子。何以故?是大经典,有丈夫相,所谓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丈夫相。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为男子。[12]

《涅槃经》所说的丈夫相,即是佛性。若人能知自有佛性,佛说是人,名为丈夫。若人不知,自有佛性,佛说是人,名为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人,名为男子。若欲证得佛性,当知自有佛性。若人不知自有佛性,岂能证得佛性?不知自有佛性,心外更求佛性,即使穷劫尽形,亦不能的。何以故?譬如有人,自家有头,因不见故,向外寻求。如此寻求,寻遍天涯,也不得头。若有所得,尽属头上安头,不是解脱,反成累赘。既然大乘佛教所说的女人是指着相外求的习气,那么,佛经中所说的“常应呵责女人之相”,就是常应呵责着相外求的习气,使学人反观自身佛性,亲证自身佛性,所谓反身而诚,若能得见,则乐莫大焉。

总之,大乘佛教的男人女人之界定,不是从性别上来界定的,而是从心性上来界定的。从心性上而论,知自身有佛性,心诚求之,如此之人,不论其性别,皆名男人。不知自身有佛性,着相向外,如此之人,不论其性别,皆名女人。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应当反观自身佛性,亲证自身佛性。



[] 《超日明三昧经》卷下。《大正藏》第15册,第541页中。

[] 《大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第328页下。

[] 《大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第329页下。

[] 《大般泥洹经》卷六。《大正藏》第12册,第894页下—895页上。

[]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大正藏》第51册,第409页上。

[] 《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大正藏》第15册,第635页上。

[] 《放钵经》。《大正藏》第15册,第451页上。

[] 《妙法莲花经》卷四。《大正藏》第9册,第35页下。

[] 《海龙王经》卷三。《大正藏》第15册,第149页中。

[] 《维摩经》卷中。《大正藏》第14册,第548页中。

[11] 《六祖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8页下。

[12] 《涅槃经》卷九。《大正藏》第12册,第422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