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与聚合
——用基于合约理论的发展经济学解释中国历史
&nb...
作者文章归档:陈钊
在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受到制约、土地农转非指标严格按地区配给的非市场化前提下去判断产业是否应该转移,其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够令人信服
此次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几个新提法值得关注,一是首次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二是谈及区域协调发展时,突出了“互动”二字;三是首次把“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单独成篇列出。本文从产业转移时机之辩入手,解读以上几点内容。
从2004-2005年开始,东部沿海地区就有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据此有学者认为东部产业大举西进转移的时机已经到来。我...
注:这是我为《经济学茶座》写的“茶客”风采。今天碰到张军老师,他说写得挺有意思,那就晒出来大家也同乐一下吧。
另:好象好久没有放帖子上来了,等给《茶座》的那篇“刘易斯拐点”出来,再来放一下吧。
“茶客”风采
陈钊,1973年生于浙江舟山。1991年考入复旦并于当年赴南昌陆军学院开始为期一年的军政训练。期间种过地、喂过猪、站过岗。回到复旦后与方颖、丁维莉、陆铭三位同窗创办小报《经济学人》,逐渐培养起对经济学的兴趣。硕博阶段先后师从复旦李慧中、张军两位教授,...
此文是为《经济学家茶座》而写的卷首语
在饮茶间思考经济学
陈钊
“经济学家茶座”这个刊名我挺喜欢。在这里写点东西的,大部分都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不过本刊的定位应该是经济学的普及性读物。茶座者,茶客品茶闲谈之地也。小二再怎么精于茶道,但奉上的,总是一杯人人皆能品味的清茶。就如经济学的研究,术业可以有专功,方法可以很深奥,但普及性的工作,总是深入后再浅出,总是人人皆能读懂。我总觉得,如果我们的媒体界不能很好地挖掘有价值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如果政府的决策又不太注重来自学界的声音,那么...
(原载《解放日报·思想者》2010年4月25日)
在东亚谈产业政策,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经济起飞都与产业政策的成功实施有关。但今天我们在此讨论产业政策,又有其特殊的意义。自本次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家、地区都希望借助产业政策,尤其是支持与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来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近期我国的产业政策也可谓相当密集。金融危机后不久,中央就推出了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上海也提出发展一系列的重...
此文节录自:《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大洋两岸的对话》,是我在其中的评论内容。
全文将于2009年3月1日中、英文同步发表。中文版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总第三十九辑 2009.1。英文版发表于:加拿大全球治理创新中心网站:www.cigionline.org
经济学研究,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实证的,都是为了给重要的问题提供科学的答案。如果基于中国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找到新的重要问题,或者是为原有的问题提供更为科学的答案,那么,这就构成了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
John Whalley教授所提及的那些机械效仿国外研究的青年学者们,也往往将中国问题研究与前沿问题研究完全割裂...
《气候政治下的中国应对》会议发言
陈钊
说明:以下是我在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召开的《气候政治下的中国应对》会议上的一个发言记录。好久没有更新BLOG了,希望以后能增加更新频率。
我其实还是来学习,听大家讲的,我就简单讲讲我的想法。我们今天谈的是气候问题,为什么气候问题这么重要?我觉得可能这背后有两个特点。第一,我们谈气候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的问题。当前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显然不像以前历史上的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那么顺利。这是因为,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可能已经接近了一个上限,现在的发展中国...
注:[1]本文发表于:《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12月10日,总第317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2]本文内容主要基于一篇研究性的论文,详见:陈钊、陆铭、佐藤宏,《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121-132页。
行业的铜墙铁壁是怎样炼成的
陈钊
市场机制的成长本身就体现出了两重性,一方面,它的确激励了生产率更高的人们,另一方面,它也使得那些拥有社会关系网络的人更能够借助于市场机制而获得高收入。在市场化进程中,一些非市场力量的因素正在起着扭曲市场机...
本文系2010年复旦大学校庆学术文化周开幕演讲之后,记者结合采访内容整理而成。后刊登于《解放日报》2010年5月26日。
今天,如何“仰望星空”
对一所105年历史的大学而言,最重视之物是什么?
学术——大学安身立命、继往开来的根基。105岁的复旦大学从1954年起,除被“文革”中断,每一年校庆都开展科学报告会,办到今年已是第44届。今年,科学报告会首次将学术活动延展成为校庆学术文化周。
昨天,学术文化周开场科学报告进行。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