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珠三角:竞争力源于开放程度


长三角与珠三角:竞争力源于开放程度

日期:[2009年5月10日]  版次:[TM01]  版名:[评论周刊 封面]  稿源:[南方都市报]

编者按:在国家明确将上海建设为“两个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后,在上海、香港两地,都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命运的讨论。在我们看来,沪港乃至长三角、珠三角竞争,实际上是长三角与珠三角打破长期的壁垒,启动一体化整合进程的开端。只有竞争,才能创造合作共赢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摸索出最好的分工合作模式。

  上海手握世博会、迪士尼、长三角一体化等筹码,无论官员还是专家,都显得信心满满,大有“大上海”复兴的意气。而香港则略显失落。在消息公布当天,香港媒体以罕有篇幅大规模报道,主题均是香港未来何处去。从港府到市民,都明显体会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压力。

  本报特邀上海复旦大学几位年轻学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以期加深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互相了解,明确竞争与合作的方向。

  珠三角在高等学校上吃了大亏

  陆铭(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很难下结论说长三角或上海受冲击更小。假设上海的确受冲击小成立,原因还是在技术上,因为广东过于劳动密集型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长三角占的比例比较低,这和技术的引进有关,长三角大量是欧美资本,珠三角是港台资本比较多,大多数欧美企业技术水平比较高。这也跟地理有关,因为接近香港和台湾,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一条也有关,长三角的社会保障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长三角的企业反对《劳动合同法》声音比较弱一些。我问过一些企业,他们说,由于相对来说企业比较规范,一些企业的确成本上升了,但劳动成本在企业成本里比重比较低,所以冲击不是很大。

  关于市场整合的问题,协调机制很重要,目前没有什么协调机制,虽有长三角协调办公室,但作用不大,这个方面,上海要向珠三角学习了。

  在没有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的情况下,我认为长三角有一些事情可以做,市场整合,对于上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上海做的事情是交通同城化,最近有一点小突破,医疗保障,可能接下来长三角可以打通,接下来做两件事情,高速公路的收费取消,江苏的路修到上海这边断了,我们要主动接过去,还有上海造了很多地铁,延伸到江苏、浙江,上海就做活了。

  珠三角的劣势、优势,我谈三点:第一,不要太强调珠三角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走到尽头,这要看你把时间拉到多远,拉到二三十年肯定是对的,但是近二三年,如果把产业层次往上推,越往上推,广东越没有优势,升级就会跑到长三角,根本问题是缺乏人才。珠三角在这方面吃了很大亏,没有许多很好的大学来整合当地人才资源。北京有很多大学,上海也有很多,南京也有很多,但就是广东很少。

  第二,成为一个宜居城市也很重要,要在户籍、土地上做文章,不仅广东要做,长三角也要做。广东气魄要大一点,放松户籍,要让那些没有户籍的人慢慢落户。

  第三,是珠三角的优势,我认为广东制度比上海好,别的不说,就说广东有不少敢言的媒体。我们现在讲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所有现代服务业发展都是和大脑有关,一跟大脑有关就跟思想、创意有关,如果要创新,这些东西应该先放开,这点上,我认为珠三角是有优势,应该给上海、给长三角一点压力。

  上海创新不够,搞制造业没有问题,搞现代服务业肯定有影响的,现在进入这个阶段,服务业的比重不上升,肯定是有问题的。

  珠三角的整合成本比长三角大

  周伟林(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我主要讲讲沪港的合作问题。

  上海和香港,应该说各有各的优势的,香港的法制、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它的金融体系是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包括市场,以及专门人才的积累都非常多,服务性很强。另外它的区域比较小,管理成本比较低,有助于形成稳定预期,另外不需要向中央政府交税,还是有很多优势。

  上海的优势,一个是地域比较大,而且到上海不用通行证,是开放式的,另外上海的经济和香港相比,上海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香港基本是虚拟经济,没有什么实体经济。上海还有一个特点,人力资本积累得还是比较完整的,这方面有很大的优点。上海还有很多品牌,例如世博会,进一步推动两个中心的建设,迪士尼、城市群一体化,这些东西在不同组合下面,都会产生效应。

  从两个城市群看,上海是长三角的领军城市,但香港还不是珠三角的领军城市,珠三角与香港最大的区别是一国两制,相互之间是无法对接的,进入香港要港澳通行证,制度上面的衔接,不见得很容易。所以从根本来讲,虽然长三角是两省一市,珠三角是一个省,但从整合力量来讲,一国两制的整合代价是很大的,会有交易费用的。

  这两个城市的合作我觉得是有很大的空间,香港进一步发展,可能它不光是一个融资平台,应该比较好地利用它的人才、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怎么样把国内企业带进全球化,带到国外市场,这点香港应该发挥它的作用。现在外资进来很多,但是内地资本出去很少。上海到现在为止,还是比较弱的,香港有优势的,当然上海的后发优势很强,动力很强。

  用香港模式来推动长三角、珠三角

  陈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计划经济变成市场经济后,体制上还有很多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刚才讨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到底谁优谁劣。珠三角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中小企业为代表,长三角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为主,也有一部分民营企业。珠三角民营企业很多是低成本劳动力,在金融危机里他们收缩得很快,很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这确实也暴露了珠三角的一些问题,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珠三角用低成本优势发展这么多年,民营企业没有做大做强,技术没有升级,我指的是自发升级。但这未必是珠三角民营企业没有做好,可能也还是体制问题,实际上我们对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支持环境是不够的,很多中小企业是自我创新的,环境不好,它不想把这个创新的东西知识产权化。

  第二个,我们讲一体化,当然广东是一个省,容易协调,但是即使是一个省,内部也有很多一体化的障碍,这就是我们讲的,行政对地方考核的属地化,和经济市场的一体化,这两者是有冲突、有矛盾的。对政府的治理模式、考核方式怎么样变化,在经济发展早期G D P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不行了。珠三角要和香港合作,有一个环境问题,单纯强调G D P,就被制约了。这里面就有一系列的制度需要突破,比如土地市场、户籍制度等等。

  第三个,关于沪港合作后对珠三角定位的影响,也需要突破体制的障碍。说到金融中心,不应过多担心谁取代谁,金融中心本身的定义是很广的,可以各有分工,比如外贸人民币结算,这个依托实体经济更多。而纯粹的金融产品交易,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松一些,却对制度环境要求很高。这种情况下,对于金融的整个发展,长三角、珠三角、沪港的合作,中央政府要有一个通盘考虑,要有分工,比如有的金融市场发展是有很强的规模经济,要和国际竞争,我们只能拉一个最大的统一和外方竞争,这时中央政府确实需要考虑金融市场放在哪里,而且放了以后要有政策支持。还有一些金融产品不见得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就可以在几个地方同时搞,让各个地方去竞争。我们体制上的障碍太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让各地自己去突破,这也是一种模式。不论沪港合作还是深港合作,我觉得应该把香港好的模式、制度作为外部的参照、外部的推动力量,在合作中,促使上海、广州、深圳的原有体制发生改变,这才是成功合作的关键。具体谁和谁合作,怎么样合作,就要看怎么样有利于打破体制障碍,事实上,共赢也可以有分工,关键还是怎么样让各地有制度空间,能够把现有体制障碍突破。

  南方都市报:有学者说一国两制过于强调“两制”,加大整合成本。

  周伟林:一国两制是一个前提,不能动它,一动对香港是有损害的。香港是虚拟经济,利率是和美元挂钩,很容易波动,所以这个城市本身发展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体化,使它真正做实。但问题在于,现在内地的整个制度的发展跟不上香港,如全球化、法制程度等。

  南方都市报:这是不是说,香港和内地一体化的程度,取决于内地市场开放和制度改进的进度?

  周伟林:是的。这恰恰是我们认为有希望的地方,中国就应该往这个方向走,只是中国太大了,区域经济太不平衡。中国的区域政策方面,现在越来越不可能给额外的政策了。所以可做的,只有靠珠三角快速发展,接近香港的水平,就可以衔接了。

  南方都市报:您刚才说中国内地发展不平衡,这方面香港想出的办法是,希望在珠三角打开一个小门,珠三角的某个城市优先和香港对接。

  周伟林:比如港深一体化的问题,这可能比珠三角和香港总体来谈要好一点,深圳利用它的优势,如比香港更低的房价,把香港的商务成本降下来,同时深圳也可以得到香港更多的好处,包括人员往来。长三角有一个优点,文化、教育的基础很好,在长三角全国10所最好的大学,有4所在长三角,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但是珠三角没有这样的大学,香港很强,但是香港的资源珠三角不能享用,所以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是有机会的,这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渐进式的。

  本报记者林涛